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王闿运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说:“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近人闻一多先生评《春江花月夜》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些赞美真达到了极致。然而从明代以来,文评家尽管对这首诗都是肯定的,但由于欣赏的角度和理解的程度各有不同,因而无论从内容或艺术方面,看法都不尽一致,甚或是互相抵牾的。就内容说,有人认为是“细致、形象而有层次地描绘相思离别之苦”;有人认为是“真实地反映出所谓‘大唐盛世’的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另一个侧面”。就结构说,有人认为诗的后半部全是思妇之词;有人认为中间穿插有游子之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这首杰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奥秘呢?  相似文献   

2.
吴续银 《现代语文》2004,(11):10-1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实际上在我国古代就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客观上也有利于人民,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则…  相似文献   

3.
《登岳阳楼》颔联“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联。宋人刘须溪说 ,此联“气压百代 ,为五言雄浑之绝” ,今人评论多承此说。我倒是很同意王夫之《姜斋诗话》的观点 :吴楚句“乍读之若雄豪 ,然适与‘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相为融洽。”“乍读之若雄豪”说得很有意思 ,言外之意是细读来并不雄豪。我认为这一联从情调看不是雄浑豪放 ,而是悲壮凄怆。从内容上理解是 ,洞庭湖把吴楚坼离开来 ,华夏大地像在湖面上飘浮、动荡 ;诗人由此联想到国家的破碎 ,自身的漂泊 ,忧从中来。下面试略作说明。姜夔在《白石诗话》中说 :“一家…  相似文献   

4.
人类生活充满了许多矛盾,因而引起许多问题。庄子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庄子·至乐》)由于有许多问题,所以引起许多忧虑。孔子以为“仁者不忧”,但未达到仁者的一般人还是有忧的;而仁者亦有所忧。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庄子更以为仁者多忧:“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庄子·骈揭》)苗子对人类生活中的问题词比较易优的说明,他说:“人主而和部,饮而不得则不能无米,来而无巨星分弄则不能不争。令则乱,乱则穷。”(《日…  相似文献   

5.
儒学,已有两千多年发展历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其政治文化思想,在封建社会里,对于繁荣优秀思想文化,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政权,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当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温儒学经邦济世理论,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难得到某些有益的启迪。一“民为邦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尚书&;#183;五子之歌》中的名言,可说是儒家治世的基本理念。这是说一个国家的根本在人民,人民安居乐业,国家自然稳定安宁。儒学创始人孔子也说过:“民无信不立。”(《论语&;#183;颜渊》)即人民如果对国家失去信任,国家就立不稳。如何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呢?孔子认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183;颜渊》)人民衣食充足,保卫国家的兵力充足,人民对国家自然就有信心。执政的官员,人民把他们称作“父母官”。怎么才能成为受人民拥护的“父母官”呢?儒家的主张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183;大学》)这是说执政者应同人民打成一片,关心人民命运,人民喜欢的事就办,人民厌恶的事,绝不要干。这样一来,就能同人民忧乐与共,上下一体。正如孟子所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183;梁惠...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典籍,孔子十分重视对《诗经》的阅读理解,发表过许多关于《诗经》的言论,现就《论语》中的有关言论择要介绍如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诗经》中全部诗篇的意义和价值,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提要〕孔子概要指出《诗经》的主旨。△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忧郁而不哀伤。”〔提要〕孔子认为《关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把握适当,符合中庸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第四期上,梅孜同志提出了《狂人日记》不大适宜于作语文教材的意见,他的理由有三:一曰表现形式独特、思想内容深刻,青年学生难以理解;二曰许多研究者看法分歧,给教学带来困难;三曰鲁迅先生自己“曾反对过将自己的小说采入教科书”,“最不愿意的是有人给小孩读《狂人日记》”。如果以梅孜同志的这三条为标准决定教材之取舍的话,那么现在选入初中、高中语文课本的鲁迅的许多作品都不大适宜于做教材。思想深刻就不能作教材这一点,一眼就可以看出是站不住脚的,姑且不论。就拿表现形式独特这一点来说,《阿Q正传》独不独特?《孔乙己》独不独特?《药》、《祝福》独不独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借用严复的“信、达、雅”三字作为文言翻译的标准。信——准确、达——通畅,这毫无疑义;“雅”,有人理解为“优美”,这就可能使译文与原文的风格不符。刘知几说,《左传》“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刘熙载说,“《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可见两书的语言风格迥异,因而译文的语言就不能一律以“雅”来要求。  相似文献   

9.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诗作,从中可以窥得其文学笔力与思想情感。诗人以“忧”为核心字眼,忧人生短暂,忧贤才难得,忧功业未成,一个“忧”字道出诸多困境,但诗歌整体上并不幽怨愤懑,反而呈现出“忧而慷慨”的感情基调,这与曹操的政治理想和当时的时代精神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着力诱导,使学生围绕这些内容去思考、分析、交流、争论,从而达到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的目的。在小语教材中,哪些是重点分析的内容呢?笔者认为有以下这些:1.难于理解处。这是指教材中那些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而学生却不易理解的某些关键词句或章节。如《养花》最后一段:“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说“忧”和“泪”也是乐趣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报任安书》同一段落两次提到齐国军事家孙膑,《教师教学用书》之译文出现了明显的矛盾。一处是“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译文:“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一处是“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译文:“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关于孙膑所受之刑罚,译文一说剔除膝  相似文献   

12.
<正> 什么是“语文”?历来还是有争论的。一般认为,“语”好理解,就是语言。而争论的焦点好象在“文”怎样解释。是文字?是文学?还是文章?张志公同志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说“语文”》(载上海《语文学习》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文章说到这个课程的名称是全国解放前夕叶圣陶同志在华北一次教材会议上提出来的。后来,叶老的《教育书简》(中)在《教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发表了。其中第十九条说到这件事。叶老说:“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 不可偏废,故合而言之。”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相似文献   

13.
《说文》心部训为“忧也”之字辨姚炳祺忧愁之忧,含义蕴藉,内容复杂,《说文》心部训为“忧也”或“忧貌”之字有二十六个之多,统言之皆为“忧”,析言之则有别,或曰“微别”。从这些“微别”中可以领略到“忧”义内涵之丰富多采,及其表达方式之多样性和复杂性,亦可...  相似文献   

14.
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持其踵为之泣”句,新编教材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持,握。踵,脚后跟。”女儿出嫁,“念悲其远”而为之泣能让人理解,可“握着她的脚后跟哭”就令人费解了。对这一难句曾有四川岳老师与内蒙古牛老师分别撰文《“持其踵”作何解》《“持其踵”正解》(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11)前者认为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解释合乎情理:“持,制止意。踵,足后跟,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止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后者认为该句应注释为“赵太后拉着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针对新教材《新编高级英语》(上)第二单元《海明威致母亲》中编者所提供的译文和设计的理解题中出现“no more…than”和“not more…than”混淆的问题,探讨了两者在含义、语法层面及感情色彩上的诸多不同,并就相关译文和习题提出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氓》第三章后四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课本注释说:“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说得过去;女子沉溺在爱情里,那就说不过去了。”把“说”理解为“说得过去”。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里的“说”通“脱”(转引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个  相似文献   

17.
说“属”     
“属”字是文言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境里,解释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差异很大。中学文言教材里“属”字出现的次数就不少。由于它牵涉到异读、引申、通假等问题,显得难以把握;再加上有的地方注释有误,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本文拟以中学教材为基础,从各种不同解释的相互联系入手,对“属”字异读、引申、通假的一般规律,作些分析和归纳。 《说文》:“屬,连也,从尾蜀声。”可见“属”是形声字。徐锴在《说文系传》里进一步解释说:“属,相连续,若尾之在体,故从尾。”王力先生采用直接释义的方法,把“属”解作“连接”,对徐锴的“若尾之在体,故从尾”的“本义”说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种解释只着眼于字形,而于古书中查无实据,“以不讲为宜”(《古代汉语·编后记》)。不管徐说是否可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属”的基本义是“连,连接”。这一点很重要,它是我们理解这个字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幽默二则     
《初中生》2002,(30)
虚字眼有一天,老师给李刚和魏利讲《论语》。当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时。老师解释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悦,高兴:乎,虚字眼。”讲完,老师问道:  相似文献   

19.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代大政治家、大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千古生辉、鼓舞人心的名言警句,关系到对全文和作家思想的评价.列宁说:“卓绝地坚持哲学中的严格的历史性,反对把我们所能了解的而古人事实上还没有的一种思想的‘发展’硬挂到他们名下.”(《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1915年《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2页)《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对这一名句的注释是这样的:“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我们认为,这样的解释,似乎有把我们今天的“思想”“硬挂”到古人“名下”之嫌.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课文的翻译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因此,字斟名酌的翻译是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工之侨献琴》一文中“使国工视之”和“乐官传视”的“视”的翻译时,从这个字的翻译上发现这则寓言有几个问题值得商讨。教参“译文”把“视”译为“看看”,笔者认为这里的“看看”包括下面两种理解:一、不负责任地随便看两眼教参“课文评点”上说:太常、国工、贵人、乐官这般人并不看重琴的好坏,也不懂得它的好坏,而只看它古不古,“弗古”,就是平常之物;“古”就是“稀世之珍”。正是根据这个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