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相似文献   

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写于公元763年。延续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息,沦陷的河南河北等地被相继收复,诗人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破碎的祖国可望重归统一……正是在这样的时刻,诗人研墨挥毫,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相似文献   

3.
<正>【教材分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责任,入选第9课的三首七言古诗,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从军行》中有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其中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于安史之乱末期。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闻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脱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相似文献   

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写于公元763年。延续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息,沦陷的河南河北等地被相继收复,诗人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破碎的祖国可望重归统一……正是在这样的时刻,诗人研墨挥毫,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全诗字字表现了激动之心,句句洋溢着喜悦之情,使人读后无不被“喜欲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课本及《唐诗三百首》、《唐诗一百首》等选本均选入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确实是脍炙人口的。我在备课中发现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对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里的“巴峡”  相似文献   

6.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最后两句。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十月,官军进克东京(洛阳),次年春,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历时九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基本平定。时杜甫正流寓剑南的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忽听到这个重大的胜利消息,心情十分激动,奋笔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相似文献   

7.
这首诗是诗人杜甫在七六三年(唐代宗德广元年)春流寓梓州(四川三台)时,欢庆大河南北土地相继收复、长达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最后平定时,所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据《唐书》记载,七六二年(即宝应元年)十月“官军破贼于洛阳,进取东都,河南平,史朝义走河北”.“次年春正月史朝义走至广阳自缢.其将李怀仙斩其首以献,河北平.”这使祸及全国的安史大乱,初步得以宣告结束,这是身受其害的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天大喜事.身居异乡,饱经丧乱的爱国诗人杜甫,听到了这个消息惊  相似文献   

8.
李秋勤 《语文知识》2004,(11):29-29
刘禹锡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酬答他的亲密朋友白居易的诗,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那年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回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  相似文献   

9.
《江西教育》2014,(11):18-18
【教学流程】 1.讲书。(约10分钟) 首先,我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时代背景。我说:“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靖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j中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我又给学生简述了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我说:“诗人在区区的五十六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0.
陈晓龙 《语文知识》2006,(11):38-38
晚唐诗人章碣这首七绝.妙用隐喻,颇为新巧。诗的头两句写居住“东都”(洛阳)的宫女们懒得梳妆打扮.登上高台.等待皇帝临幸:她们那新月一样的眉都紧锁着.为什么这样神情黯然、满怀怨恨呢?后两句作了回答——原来她们知道,即使皇帝从长安东巡到洛阳来.也是要领着他的“美人”的.她们企盼临幸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首“宫怨”诗.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1.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唐代洛阳人,一生未仕隐居汝、颍水边。擅山水画,工诗。刘方平是活动于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位知名诗人.喜咏物写景之作.绝句尤最擅长,以写闺怨、相思者为多,语言清丽.想象微妙.婉而有致,在当时独具一格。《月夜》这首绝句颇能显示其诗风.读后令人心醉。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张祜,众多唐诗选本记作河北清河人或河南南阳人,其所作《宫词》,也多以为是一首五言绝句。其实,张祜并非清河或南阳人;而是河北交河(今泊头市)人,《宫词》也非绝句而是一首律诗。 一、关于张祜籍贯 近年出版的《唐诗选注》(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新选唐诗三百首》(武汉大学中文系选注)说张祜是河北清河人,《中国古典文学词典》(江西人民出版社)、《唐诗选》(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则认为张祜是河南南阳人,又说“一作河北清河人。”其实,远在宋元时期,张祜的籍贯就已搞乱。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写作清河人,元人辛文房作《唐才子传》,写作南阳人。而宋人的《广舆记》则作河间人(交河属河间府辖),元人《尚友录》直接写作交河人。据笔者小考,张祜确为交河人。  相似文献   

13.
傅伟雄 《湖南教育》2009,(12):52-5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清代浦起龙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是在一种很特殊的背景下创作的。唐代宗广德元年正月,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彻底平息。诗人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相似文献   

14.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1~3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却看”就是,“青春”指。2.尾联“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形成活泼流走的对。3.这首唐诗以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之情,所以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1~3题…  相似文献   

15.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到洛阳举进士不第而归。于是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过起“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途中写下了这首《望岳》诗。此诗题目虽为《望岳》,但全诗无一“望”字。细读精思,句句是写向岳而望,追随着时空的变化,沿着心理的轨迹,由现在望岳而遐想将来的登岳,从而描绘出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勾画出泰山磅礴的气势,苍翠葱郁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全诗用一个设问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  相似文献   

16.
这首被热爱海子的人们格外喜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一九八九年一月十三日。两个月后,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海子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温暖明快与实际内涵之间产生了某种分离。“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似乎表明诗人要在尘世营造幸福的生活,但诗人又用实际行动拒绝了对生活的介入。这首诗,如果和诗人的具有诗歌史本意义(或是作为诗歌本完成)的行为相比较,两个本之间构成强烈的反讽。在这首诗里,纯朴直白的诗句,清新明快的意象未能遮蔽诗人对于“幸福”的抒写中的内在分离和矛盾。我一直以为,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严肃思考,面对世俗社会和自己一生所执着的诗性世界,诗人陷入了矛盾的境地,产生了困惑,这从诗中不难看出。  相似文献   

17.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 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简介】 元稹(公元779—公元831),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洛阳)人。唐代诗人,曾任监察御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昌节度史,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诗作背景】 元和十年,白居易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而元稹于元和五年得罪宦官,被贬江陵,后改为通州司马,卧病遭贬的元稹听说老友白居易也遭贬,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诗。这诗,是元稹在通州听到好友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  相似文献   

18.
《古诗两首》包括《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被彻底平息,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这一胜利喜讯后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相似文献   

19.
杜甫诗中涉及妻子的有二十多首,大多是雪泥鸿爪,横云断岭,却写得至真至情,扣人心弦,所谓“非公至性,不能有此至情,非公至文,亦不能写此至性”。(仇兆鳌)从杜甫透露杜妻的生活片断,勾勒的杜妻形象,往往能窥视作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这是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一个侧面。一杜甫是晚婚的,三十岁时,“筑室首阳之下”,在洛阳北边有个住处,大约在这一年才与杨氏结婚。元稹说:“夫人弘农杨氏女,父曰司农少卿怡,四十九年而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1、掌握诗词曲的一般知识,提高阅读欣赏诗词曲的能力.2、熟读六首诗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并要求能背诵《陌上桑》、《观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问题讨论(一)人们常说,刻画人物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要注意突出人物的“眼睛”,可是,《陌上桑》这首诗对于罗敷这个人,只讲她的打扮,连桑叶箩筐也写了上去,却没有写她的鼻子、眼睛等等,为什么这样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