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科布—道格拉斯生产理论为基础,建立安徽省工业生产函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来研究安徽省工业发展情况及工业生产影响因素,探寻安徽省工业发展的规模报酬情况.结果表明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二者对工业增长的解释度为97%,其中劳动力产出弹性为0.434288,资本产出弹性为0.501954.总体呈规模报酬不变型.  相似文献   

2.
外商直接投资是否促进了山东省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构建一个生产函数,对1993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山东省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外资资本的边际产出弹性小于内资资本的边际产出弹性;外资部门劳动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弹性小于内资部门劳动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弹性;全省内外资资本的边际产出弹性均低于内外资劳动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弹性,人力资本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超过货币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弱于内资,并对内资产生了微弱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开拓新的就业渠道,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能够创造竞争环境,能够为国家提供基金积累,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对外开放,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提高认识,破除偏见,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管理,综合抓好“五个一”。  相似文献   

4.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共存于现阶段的经济关系中,这是由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共存决定的。以按劳分配为主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决定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其基础是生产要素的个人所有,即根据要素所有者投入生产的要素贡献大小获取相应报酬。  相似文献   

5.
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报酬、就业满意度、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考量就业质量的指标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表现在就业领域以“民营企业、个体”为主,就业稳定性较低,劳动报酬低于预期,专业对口率不高,职业期待吻合度低.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用人单位、政府政策有一定关系.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改革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法是基础,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根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关键,完善政府就业政策是保障.  相似文献   

6.
假设新古典生产函数理论正确,再根据经济思想史和交叉科学对其自变量进行识别,识别出的对产出具有影响的变量种类的数量理论上趋于无穷,因此,按照边际生产力理论,资本对于产出的贡献将趋于0,从而运用新古典的逻辑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结论:资本不创造价值。这表明,今天流行于中国的所谓要素收入是一个伪概念。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分配无法按要素进行,因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无法确定。而从历史唯物主义看,中国1949-1976年八级工资制等实践实际上已经印证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生产理论的科学性。新古典和马克思的对比分析表明,只有把产出看成全部属于劳动者,并以公有制企业的形式否定资本所有者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收入,才能科学地解决产出分配问题。否则,资本收入的存在必然导致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只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能成为中国发展模式选择的指导性理论。  相似文献   

7.
应用1980-2006统计数据,设计新模型实证分析了劳动力就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在经济低迷期,边际就业弹性最高,在经济高涨期,边际就业弹性最低。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南省情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鼓励自主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等对策建议,以达到促进就业增长,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当前实践来看,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措施有:大力发展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就业岗位;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鼓励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招录高校毕业生;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创造更多基层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引导灵活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建立就业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9.
中职学生就业普遍存在着就业数量高,流失率高;就业质量低,满意度低的"两高两低"现象。这既有企业与社会以及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原因,也有学生个人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方面的原因。中职学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潜能和未来发展趋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岗位,培养基本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增强就业竞争力,以达到提高就业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职高就业率所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率普遍较高,而高就业率的背后却隐藏着就业质量相对较低的问题。行业企业用人方面抱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不对接,学生与家长抱怨中等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不对接,许多学生只能暂时就业或仓促就业。面对"一高一低"的困境,即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低,中职学校必须注重学生多次就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趋势,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须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现阶段就业与创业教育多以传统的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停留在就业创业知识接受层面,学生参与度低,无法提高就业过程中的职业胜任力。而工作坊教学模式可以通过真实的工作场景将知识模块化,继而转化为能力。作者在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试图将工作坊教学模式应用于就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构中,以发掘新就业形态下,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员工素质能力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求职者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为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实践性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可就业能力是个体以职业规划目标为统领,在一定经济环境下获得和保持一份有报酬的职业岗位.在岗位中不断进步;能抓住机遇成功实现岗位转换或者职业转型,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它具有现实性、潜在性、可持续性和目标性四个特征:主要包括完备的心理素质、优秀的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充分重视大学生可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对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进一步认识,能够使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及早培养走向社会的各项能力,也能使高校以可就业能力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步地应用到了各行各业,并使各行各业的生产结构发生变化。这些因人工智能技术导致的变化为高校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了就业质量,并增强了就业幸福感,但与此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就业岗位机制与需求造成了破坏,从而导致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不断攀升。因此,高校有必要采取教育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并促进实践教学、实施就业培训等措施,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高增长、低就业"的变化趋势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高增长、低就业"的模式为背景,对目前学术界就中国经济就业弹性下降趋势给予的各种解释进行了简要评析,并结合国际发展经验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格局提出,企业中普遍的加班加点行为,抵消了经济增长创造出来的一部分就业供给,减少了对新职工的雇佣量,从而使中国经济形成了"高增长、低就业"的特殊模式.  相似文献   

15.
先思考国家外部的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国际贸易的要点在物品循环,资本流动的要点在货币循环。再思考国家内部的产出和就业量。既定的人口对应既定的就业量,既定的就业量对应不确定的产量。最好的结构是国内产出对应国外消费。国内产出对应国内消费不会真正增加就业岗位。产出与就业量的内在联系,可从就业岗位的劳动时间规定上找到一个新线索。经济长期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永远是非均衡。凯恩斯坚信的"短期规则",只针对当期,与上期和下期都割裂开。经济短期的供求总量均衡并非必然成立。相等的总产量对应着不相等的总价格,价格弹性成为数学处理上的无奈。分析汇率、税收、物价、货币和工资,也得出供求总量相等不过是理论上的一种假设。  相似文献   

16.
劳动与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要素,也是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起点。劳动力需求函数的导出,将经济增长、资本-劳动相对价格与就业问题放在统一的框架下。本文从宏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资本替代劳动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不同,第一产业负就业增长拉低了总体的就业弹性,"无就业增长"在我国现阶段表现为局部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企业中,总是有少数员工在创造价值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即为企业核心人力资本。核心人力资本在动态经济中能实现边际报酬递增形态的生产力,而一般人力资本的生产力则呈边际报酬递减形态。所以企业核心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一般由三类人构成:一是对企业资本最具支配权并使资源配置最有效的企业家,二是高级管理人员和少数经营骨干,三是技术创新者。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首次就业率较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岗位保持时间短,这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现状决定的。应该厘清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内涵、构建就业能力结构、分析就业结构特征,才能促进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高职教育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尽快建立高职生就业的国家评价体系;要重视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分类培养,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要坚持以应用性的知识结构为主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努力扩大就业一直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安徽省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人口日趋增多,但就业压力依然较大。鉴于各个行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小不一,安徽省应立足本省的基本情况,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等措施,努力扩充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提高就业率。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内部大量的富余人员从岗位上被分流下来;随着市场化的程度逐步加大,部分企业被市场所淘汰,破产倒闭,职工被迫离开企业,自谋生路。当前,失业人员的窘境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再次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穷则思变。职工下岗或失业以后,为了实现再就业,有的人便私下通过亲朋的介绍在社会其他岗位从事起有报酬的社会劳动。虽然他们实质上已经实现了就业和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