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聃 《学苑教育》2022,(26):67-68+71
本文基于小说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两个方面入手,对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进行了重新解读。通过对故事的叙事方式进行重新解读,探讨了在小说阅读过程中如何捕捉叙事格局与文本的展开方式,以期探索小说阅读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必须是理性的,教师必须慎之又慎。本文首先指出当前小说教学的困境,然后对理性选择小说教学内容进行学理分析,并将用《芦花荡》例说语文学科中小说教学内容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想】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欧·亨利式的结尾”表现出来的崇高主题成为课堂恒久的结论式的解读。正如阿尔芬索·史密斯在为欧·亨利写的传记中所描述的:“那些盛誉欧·亨利作品的人,都特别强调他的写作技巧,尤其是他的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以此作为他对短篇小说所做出的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9,(87):1-2
高中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又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通过挖掘文本语言材料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内涵打通阅读教学的任督二脉。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并能够抓大放小,有所取舍。  相似文献   

5.
高中新教材中的小说可划分为人物小说、情节小说、心理小说和诗化小说四类.每类小说都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相应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应不同.人物小说的教学主要抓住人物性格内涵;情节小说的教学应抓住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心理小说的教学应抓住荒诞与意识流;诗化小说的教学应抓住散文化的语言.根据小说的类别来确定小说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改善高中小说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2.品味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3.探究"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精神内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一片普通的常春藤叶为我们讲述了几个平凡人物的感人故事,这片并不普通的叶子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它让我们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所以至今它还鲜活地存在于每一个心中有爱的人的心  相似文献   

7.
以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从故事情节、人物、中心主题思想入手,漫谈欧·亨利小说的讽刺艺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欧·亨利式结尾"的运用和讽刺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类解说 小说是什么?这好像不是问题,我们的文学批评家们早有定义: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述作品;但也是一个问题,因为小说家的创作流变一直在进行,批评家对于小说的探索和认识永远没有止境.  相似文献   

9.
<正>高中课本里的小说文本,与其它类型的选文似乎不同,学生无需教师的指导,也可以读得津津有味。一般而言,教师只要围绕人物、情节、环境来引导学生学习,导致初、高中的小说教学内容趋于一致,没有梯度。审议并确定高中小说的教学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然诉求。一、高中小说教学的问题小说作为影响最广、受众最多的文学作品形式,为什么难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出一番作为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自我教学评价易位。在课堂教学的自我假  相似文献   

10.
葛洁钰 《语文天地》2012,(13):20-21
【学情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被安排在苏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必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实施小说阅读教学,可以自然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培育。将接受美学理论运用到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在小说阅读中通过主动建构,实现"视野融合",如此就可以淡化教师的"中介"角色。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主义的意识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时意识流小说的阅读也存在非同一般的困境。对意识流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从文本特点、教材功能与阅读取向三个向度来考虑。对文本特点,首先必须考虑的是意识流小说的抗读性;对于教材功能,既可以从“例文”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也可以从“样本”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而对于阅读取向,应该首先考虑“鉴赏者”取向。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主义的意识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对意识流小说的阅读也存在非同一般的困境。对意识流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从文本特点、教材功能与阅读取向三个向度来考虑。对文本特点,首先必须考虑的是意识流小说的抗读性;对于教材功能,既可以从"例文"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也可以从"样本"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而对于阅读取向,应该首先考虑"鉴赏者"取向。  相似文献   

14.
有效课堂之有效,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生命教育”正是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15.
作为叙事性文本,《最后的常春藤叶》成功运用叙事反讽艺术,通过绝望/希望、绝情/温情、道德/艺术等悖论元素形成了强大的叙事张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为艺术而生"之艺术精神的无比崇尚。从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三个层面深入分析文本,读者能够比较清晰地透视作者隐藏于文本深处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16.
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一节为例,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重组、设计、加工,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内容的科技含量,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小说教学呢?由于小说的篇幅相对较长,人物较多,情节复杂,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面广,带来了教学的相对困难;而另一方面教学时间的总量不充裕,绝不允许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浅尝辄止。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让学生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并且使学生乐学善学小说,改变小说教学面临的尴尬局面,成为急切需要解决的疑难杂症。基于学生学情,辩证处理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合理取舍课堂教学或许是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为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更为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优秀文学,在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外国文学篇目,如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不仅如此,近年来这些外国文学也开始走进我们的高考语文试卷,如2011年的安徽卷和辽宁卷。  相似文献   

19.
依“体”而教,是小说、散文、说理文、说明文等典型文体的教学共识,这是无可非议的。笔者结合《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的教学实践,探索思考如何既尊重典型“文体”,又以非典型的教学方法,追求课堂教学的更高品质与品位。  相似文献   

20.
宁夏回族作家李进祥的小说弥漫着诗意、悲悯,讲述一个个带有民族文化烙印的"清水河"畔的故事。在全球化语境下,作家用极具地域民族风情的语言,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进行探索,摸索出一个撞击与融合、继承与超越的特殊模式——河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