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学发展核能必须坚决贯彻“稳中求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最近,中国又发生了"重启"核电的争议。争议的真正实质是,中国的核电是否应真心真意地按"稳中求进"的发展方针,是否应立即停止大跃进。下面将分四个问题,对这一"重启"进行深入讨论。一、中国必须立即停止核电的"大跃进"。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的能源资源祟赋、满足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方面,分析了我国发展核电的必要性。提出我国应加强核电行业管理,确保核电安全发展。分析了严格、系统的核电管理的具体要求与内容。  相似文献   

3.
我国核电发展现状 1938年秋,科学家发现,铀-235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会发生裂变,并释放出大量能量,从此人类进入了原子时代。核能的利用,经过50余年的发展,目前世界上核电站装机容量已达3.4亿千瓦。人们已普遍认为,核能是一种安全、可靠、经济、清洁的能源。在一些化石燃料能源资源短缺的国家,已选定核能作为国家解决能源需求的主能源。例如:1994年核电在电力总供电量中所占百分数,法国为75.29%,比利时为55.77%,瑞典51.13  相似文献   

4.
核电是一种安全、清洁和高效的能源,从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防止温室效应,保护环境;战略需求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核电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分析当今世界核电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核电技术发展现状,指出影响我国核电技术发展与创新的瓶颈因素,认为在传统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环境和运输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应该积极推进核电站的建设,而我国发展核电技术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提出要通过对国内企业进行有效协调,来提高我国核电技术的创新效率,为实现2020年核电发展《规划》,还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  相似文献   

6.
全球范围内关于发展核电一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由于近年对应对气候变化重视程度的提高,核电被许多人认为是清洁、低碳的能源,并希望其在替代化石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然而,福岛核事故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影响给核电事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其本国的核电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核裂变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伴随产生放射性核素,并有大规模向环境释放的风险且后果严重。本文依据核能链放射性的来源及存量扼要分析了核能链的风险特征和各环节相对的风险。福岛核事故灾难性后果的"警示"对发展核电的积极作用在于:促使各国政府提高了发展核电的生态文明意识,推动了核电发展的"安全至上"原则,加强了对小概率高危害事件造成的核安全威胁的重视,推动了全球核安全标准和设计准则升级并获得国际广泛共识。基于中国核电现状,本文分析了核电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困惑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日本核事故以后,核电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有些国家(包括德国在内)表示要放弃核电,就是核电大国的法国也表示要减少核电在电能中的比例。对于我国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火电水电基本都到饱和状态了,一些新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还不能弥补这方面的空白,国家想通过核电来解决我国能源瓶颈的想法是非常的迫切,  相似文献   

9.
《内江科技》2014,(2):17-17
<正>刚刚闭幕的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总结2013年全省经济工作,明确了2014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把思想行动统一到省委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省委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准方向,保持定力,凝心聚力推动发展,全力巩固我省经济稳中向好的势头。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握全局、驾驭全局,立足实际谋发展,团结带领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共同奋斗,保持了全省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的能源状况以及节能减排需求来看,中国必须发展核电产业。核电发展的重点是进行核电技术创新。我国核电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分为自主创新模式和模仿创新模式。基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分析我国核电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核电技术创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世界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各国除面临传统的军事威胁外,还面临一系列多元复杂的新的安全议题和挑战,不少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安全观念。中国政府在全面分析国际安全环境新变化以及由其引起的新的安全问题的基础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新安全观的提出及成功的外交实践为中国营造了长期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同时,也为有效地维护国际安全树立了典范和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模式,是新世纪维护国际安全的重要指针。  相似文献   

12.
谈未来核电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利用核能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第一座功率5MW试验核电站。此后,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核电高速发展。除了热中子堆外,快中子堆和可控热核反应的研究也都同时开展,很快就取得了一批重要结果。专家们对核电未来非常乐观,声称人类将进入“原子能时代”。但后来的实际进展与当初设想相去甚远。例如 70年代对2000年左右世界核电规模的预测,比实际情况要高估6倍。不同堆型中只有热中子堆完成了商业化,而快堆发展缓慢,至今没有达到大规模商业应用。聚变堆研究遇到很大困难,预定目标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现代石油工业奠基者,推动世界油气发展,通过石油公司的全球布局,牢牢掌控北美“后院”,虎视眈眈南美“前院”。二战后,美国历经70年的探索布局,实现了能源独立,开启了能源霸权。文章在回顾美国石油工业发展史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的作用:(1)通过国际市场运作海外份额油气回国保供,担负起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责任;(2)开展油气合作,夯实我国油气战略通道沿线的上游资源基础,成为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力军,有效降低了我国油气综合对外依存度。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大背景下,文章针对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多变、“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中美全面博弈等诸多挑战,提出了相关启示与建议,为中国国有石油公司“走出去”、进一步分享全球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主题是世界核电发展形势与核安全要求的提高,在简要回顾世界核电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的第三代核电批量建设和自主创新,同时强调认真吸取福岛核电站经验教训,坚持核安全第一。  相似文献   

15.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环境条件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有效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生活和健康不受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损害的状态与能力.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区域与国家经济安全与社会安定的生态环境基础和支撑.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严重、生态服务支撑能力下降,生态安全面临巨大威胁.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保护与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是保障生态安全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6.
核电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目前全国各地核电发展情况和新的国家核电发展规划,对我国核电发展的铀矿供需情况进行了预测和分析,认为我国铀矿资源远不能满足核电未来发展的需要,对外依存度将高达90%以上,从而取代石油成为我国对外依存度最高的能源.文中最后对我国的核电发展战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谐波严重影响着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在分析谐波的危害的基础上,重点对于电力系统谐波抑制技术措施进行研究,即受端治理、主动谐波治理和被动谐波治理的措施进行剖析,提出了谐波及其抑制的重要性和谐波治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技术战略与路线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靠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技术战略和路线选择尤为重要.本文从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改造中低产田实现大面积增产、主攻玉米持续增产、主要依靠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种粮农民经济收益、粮食精深加工、节约和降低产后损耗、构建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国家战略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科学技术战略与路线选择.  相似文献   

19.
核电因清洁环保、技术成熟、产能高效、运行可靠,已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结构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核电也因技术前沿、系统复杂和产业链长而成为各核电技术拥有国高端制造业的核心产业.尤其在当今面对环境保护压力、化石资源稀缺等诸多因素共同交织作用下,核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中国,如何实现核电产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议题.本文就我国核电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就日本东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彭凯  涂燕燕 《科技广场》2013,(10):252-256
在回顾内陆核电开发利用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选取彭泽核电项目为例,通过从发展需要、技术选择、生态影响和风险沟通等角度展开分析,对内陆核电的技术安全性和决策过程进行反思,进而提出我国内陆核电开发利用应当遵循审慎稳妥、开源节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