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基于教师个体差异的专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发展总是基于个体现实基础和个人发展理念之上。教师专业发展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应考虑教师个体的差异性。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导致不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不同,发展所需不同。关注差异,尊重个性,正确引导,提倡自主,是教师专业发展有效之路。  相似文献   

2.
一、构建“生命”课堂,尊重个性差异 生态教育认为学生不仅是认知体.更是生命体。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生命,而且要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教师应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营造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氛围,让个体的心灵得以舒展。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应该坚持走个性化之路,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从而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自由发展的环境中成长为个性特色鲜明的人才。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以孩子的个性差异为依据,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以下途径:  相似文献   

4.
关于幼儿学习的个体差异的初步研究--从多元智能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海某幼儿园大班22名幼儿的智能发展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幼儿的智能结构表现出很大差异:幼儿的智能结构影响了其在不同领域的行为方式;不同智能结构的幼儿解决同一问题的方式存在差异;同一种智能的呈现方式在不同幼儿身上会有不同;同一种智能水平相当的幼儿在该能力各要素的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创造力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而独特性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导致这种差异性的内在根源就在于个体创造个性的差异性。由此,创造教育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差异将直接制约着个体能力倾向的分化以及创造潜力的开发。承认学生创造个性个体差异并对产生这种差异的成因进行理论分析,从中外比较的角度给予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差异性是体育教学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来实现"不求人人成功,只求人人发展"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7.
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全面审视传统教育观念,提出了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把握变革传统教育观念的正确方向,从全面的教育发展观、完整的教育目的观等方面,对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实现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强调"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写道:"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取向。教育公平,不仅是指社会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条件和机会,而且意味着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与其自身条件相符的不同的教学环境。相比传统的"筛选适应教育的儿童",现代学校教育应致力于"开创适合于儿童的教育",也就是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智力、能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受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所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智力与能力,性格特点有差异,学习的效果就会有差异。在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教学条件下,有的学生反应敏捷,学习速度快,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学习速度慢;有的学生易于通过听觉进行学习,有的学生易于通过视觉进行学习,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默寡言。这就需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0.
在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这些差异给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未能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以同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导致课堂上师生合作交流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1.
人要想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就不仅仅是生物人的成人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人的成人的问题。而人的精神成人离不开教育。灵性教育的介入与参与,不失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途径的教育选择。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形成和个性的自由发展等。灵性是人的心灵层面中居于高端的、具有超越性且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存在、状态或力量。灵性教育是指传授使学生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能力的教育。教育的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灵性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研究的是人的精神中的一个点——灵性,是以人的灵性提升和拓展为具体的研究对象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的对象是人,灵性教育研究的对象也是人。人是二者共同关注的对象。只不过,人的全面发展所研究的人的领域更宽广、内容更丰富,而灵性教育所研究的人的领域相对较窄,只是人的心灵深处的灵性问题。灵性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耦合发展: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灵性教育的最高理想,另一方面,灵性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西方理性是自然哲学观主导的,是超越性与通透性、批判性与探究性、证据性与求实性、启蒙性与存在性、人本性与自由性的统一,这对现代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代以来科学理性的滥用给人类和科学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从20世纪末期,西方哲学开始反思科学理性、科研方法、科学伦理、科学价值以及科学发展模式等基础问题,重返理性。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公平的教育能够显著改善人的生存状态,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差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当地各级各类学校及企业的合作,共同搭建学分互认平台。通过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加强高职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的衔接,加强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有效整合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促进高职学生的个人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本化德育,就是要突出人,突出主体的发展。它强调现代德育的本质不再是管理、控制和约束,而是人性的唤醒和个性的尊重,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生命的健康生长、生存、享受和发展。当前高校德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脱离实际、缺失个性化、忽视生命体验与感悟。促进生命发展的高校人本化德育从"人"出发,尊重生命主体;以生活为根基,遵从生命特性;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情感;通过贯彻人性化、生活化的德育途径,倡导生命个体的全面和多样化发展,最终促成个体道德自由、自主和自觉地成长。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Purpose: Communication for Development (C4D) is a new academic discipline and profession for addressing human dimension concerns in development, such as local participation, integration and capacity building, which are the main issues limiting aid effectiveness. However, my experience in Malawi, one of the poorest countries in Africa and where a multitude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experts attempt to bring about change have, perhaps, never heard about C4D. When the concept was explained, these officials felt C4D was precisely what Malawi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need. It left me feeling that the success rate of poverty-reduction programming could be greater if C4D education was provided for development decision-makers and field staff, especially agricultural extension workers.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The paper i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role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education in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how C4D can strengthen extension performance.

Findings: The study found that development policymakers in Malawi, governmental, nongovernmental,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support the C4D idea once they become knowledgeable about it.

Practical implications: Therefore,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 is that educating policymakers about C4D will increase donor investments in pilot C4D projects, a strengthening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s, and success of poverty-reduction programs.

Originality/value: It is hoped that readers will find the C4D strategy stimulating, the author's experience enlightening, and the C4D proposal an innovative way of improving aid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双刃剑的性质日益显现,人们的利益要求也日益多元化,这使得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理性问题日益突出。合理性应从主体的角度理解,兼顾客体的尺度。实践活动只有在遵循科学理性的同时,满足主体的利益和要求,促进大多数人的长远发展,同时满足真和善的要求,才是真正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差异发展教学:一个亟需加强的研究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继耘 《教育学报》2006,2(3):42-46
回应社会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发展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差异发展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然而当前差异发展教学研究却相对薄弱,存在着“系统理论研究贫乏”、“无教育学的研究立场”、“课堂教学研究缺失”等诸多问题。从新世纪差异发展教学深化发展的需要出发,未来差异发展教学研究的“问题域”应主要包括:差异发展教学的基本理论,体现差异发展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行为,以及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Today, organizations are increasingly implementing assessment tools such as Personal Development Plans. Although the true power of the tool lies in supporting the employee’s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implement the tool for various different purpos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urposes on the one hand and promotion/salary raise/selection/accountability purposes on the other (Smith and Tillema 2001). The study presented here aims 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purpose of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Plan (PDP), as perceived by the employee, influences the extent to which s/he undertakes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consequently leads to improved performanc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286 employees working in a regional Dutch governmental office and 81 experts from 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that is specialized in medical technology (N = 367). Data were analyzed by conducting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perceiving the PDP either as a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tool or as a promotion and selection tool, positively predicts the undertaking of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the employee’s performance. Follow-up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most powerful predictor of undertaking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a high-quality performance is the extent to which employees perceive PDPs as serving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urpos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if an organization wants their employees to learn by undertaking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in turn perform better, the tool should in the first place be introduced and used as a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tool.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