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史通》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从中可以窥见刘知几高远深邃的史学思想。他广泛汲取古今学者的思想精华,创造性地对中国史学功用理论进行了首次系统阐述,开创了史学批评的新纪元;系统考察中唐以前修史制度,开启了史学史的先河;系统总结中唐以前史书体例,使纪传史编纂更趋规范;提出史家修养标准,成为历代公认的一种人才观;提出修史具体方法和要求,推进史书编纂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
对于六朝史学思想与修史方法的探讨,在学术界尚属冷门,此前只有个别史学史作有所涉及。通过对六朝史学思想、理论以及修史方法的讨论,揭示六朝时期的史学成就,有助于推动当前古代史学理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集大成。他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主要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唐代史学理论大家刘知几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经史关系、通史家风、人修史、史家史德的理论认识以及撰述与记注、史义与史法的区别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史馆修史制度从私人修史向政府修史的转折点在唐朝,统治者充分认识和评价史学在国家治理、政权巩固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建立中的作用,通过强化监修国史制度和史书编纂中的专制统治意识、健全史馆修史制度、完善史官设置、以政令形式确定史馆史料来源等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史学的控制,史馆设置正规化、规范化,有固定的职守、隶属和专门的官员。史馆修史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发展,成为封建政权得力的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5.
初唐史学,在中国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是因为唐初对前代修史政策作了调整,强调“以史为鉴”的辅治特色;确立史馆修史制度,突出正史地位;此外,佛教对唐初史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史馆修史制度从私人修史向政府修史的转折点在唐朝,统治者充分认识和评价史学在国家治理、政权巩固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建立中的作用,通过强化监修国史制度和史书编纂中的专制统治意识、健全史馆修史制度、完善史官设置、以政令形式确定史馆史料来源等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史学的控制,史馆设置正规化、规范化,有固定的职守、隶属和专门的官员。史馆修史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发展,成为封建政权得力的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7.
古代史馆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史学特别发达,典籍宏富,史著浩翰,数量之巨堪称世界之首,史籍所涉内容也相当广泛,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等等,无所不包,几乎达到史外无学之程度。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修史,设置专门史馆负责修史工作。到唐代更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史馆修史制度。此后,为宋、元、明、清诸代所踵承沿袭。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史学研究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课题。一史馆的设立及其沿革史馆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国家垄断修史的机构,它的出现加强了封建王朝对史学的控制,使我国史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官修史书是我国古代史学和社会政治之间互动关系的关键环节,在唐朝以前私家修史比较多,大规模的官修史书开始于唐朝,大量的唐代官方编修的史书也为后代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一方面,唐朝官修史书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政府设立史馆,选拔优秀的史官并且给他们丰厚的俸禄,使得唐朝的官方修史得以发展;另一方面,官修史书也是弊端丛生,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论述到官修史书使得史书的编纂程式化,导致了正史的编写千篇一律,效率低下,史实失真,同时也限制私家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私家修史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修史书的缺失.这一时期的私家修史不仅参与的人数众多,而且纂修的史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体可以分为:旧史的续写、改造和整理、当代史的修纂、学术思想史、军事斗争史、史学批评与史学理论的研究等几大部分,还有众多的野史笔记.其中以当代史的纂修成绩最为突出,当代史中则涵盖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典制体、纲目体等传统史体,并创造了学术思想史这一新的史书体例.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此一时期私家修史者在纂修史书的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改造传统史书的体例,试图融合几种传统史体于一体,力求避免传统史书单一体例所造成的缺陷.有些史书在体例的改造方面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却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设馆修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史官的出现可追溯到黄帝时期。自唐确立史馆制度以来,史馆就成了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史馆的出现对史学的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流弊不可忽视。设馆修史开始了统治者参与修史工程的先例,严重损害了历史的真实性,使史馆成为封建政权下的一个附属机构。  相似文献   

11.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在主编负责、协修分工合作下完成的。它在体裁的选择、目录的编排、编写和取材的方法上,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在历史编纂学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编纂我国第一部通古今贯中外的心理学通史,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应当体现时代性、全面性、新颖性、多样性的编写原则与特色;理清中外古代心理学思想和现代心理科学历史的发展脉络;把握当代心理学高新科技化、综合化、本土化和实用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学者对中学理科教材中科学史的内容设计进行了大量研究,该领域的研究在历史与背景、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建议国内学者今后应该以HPCS教育观指导研究、扩大研究对象范围、追求研究方法和工具的精细化和本土化、加强教材编写与课程标准、教学实施的动态衔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总结第一轮交通志编纂经验教训和第二轮交通志编纂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了交通志编纂的继承与创新、保持鲜明特色和提高质量问题。提出第二轮交通志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要构建大交通志的结构框架、勇于记述失误、突出交通人物的记述和增设专记;第二轮交通志要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交通特色;第二轮交通志要进一步提高编纂质量,要重视资料的收集与鉴别、把好志稿撰写关。  相似文献   

15.
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组织结构方式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方式主要有七种:科学概念方式、主题方式、环境科学的方式、STS方式、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方式、科学探究方式以及强调科学本质的方式.本文系统分析了这七种初中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的利与弊,提出主题方式和科学探究方式组成的"双螺旋结构"是初中综合科学课程较为理想的内容组织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16.
保证中学教育质量需要优质的中学理科教科书,为此,需要深刻认识:中学教科书是国家的教育、文化名片,是中学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中学教科书是"典",是标准,它要全方位的规范、准确,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工作无小事,其细节当完备,修订理科教科书应关注、致力于完善它的细部.通过阅读通用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修订版)小札,指出了其中值得修正的地方,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编写、出版理科教科书,当对学生、对社会、对历史负责;文字简洁、准确,内容科学、图片清晰是理科教科书的核心元素;教科书修订工作要加强,必须严格执行标准.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文学史写作的审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文学史写作能够反映出文学研究的总体轮廓。拟以语言诗为例,对比《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和《剑桥美国文学史》的不同写作方式,旨在说明美国学界文学史写作审美意识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国朝典汇》是明代万历间徐学聚编纂的一部本朝典制类史书。分类编载了自明太祖开国至隆庆间二百余年朝廷内外典章史实。它是研究明史必不可少的史著。书中蕴涵了徐学聚丰富的史学思想。文章从天命史观、正统史观、重民思想、秉笔直书等方面来阐述徐学聚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论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20世纪中国史学,不能不提梁启超的史学。学界对梁启超史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很少有人论及其历史编纂学思想。实际上,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对旧史的批判蕴含着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对新史的设想则直接反映了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对史籍的划分和史体的评述,反映了梁启超对史书编纂形式的认识,也蕴含着史学家丰富的编纂思想;关于史学求真与致用治史目的的认识、关于通史与专史研究与撰述之思想以及赋予"史家四长"的新意义和新的阐释等等,都深刻体现着梁启超丰富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杜亚泉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自然科教科书编辑者。讲求实学、救世济民的理想和对自然科教科书作用的认识,是他编辑自然科教科书的动因。他提出了选择教材的"四要件"思想和应处理好的三对关系,并贯彻和体现在其所编辑的自然科教科书内容中。他编辑教科书的思想与实践发挥了重要的启民智、育新人的历史作用,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