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爱,是不能忘记的》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中华民族热烈而深沉的情感意向和情感心理,以及那种传统的“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模式。小说对传统的婚姻观进行了探究与批判,同时寄寓了作者理想的情爱观。  相似文献   

2.
经历了种种世事沧桑之后,张洁对于婚姻爱情的书写更加理性、平和,没有了以往的热情,也没有了一度的刻薄,她从对男性的幻想中挣脱出来,找回迷失的自我,不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男人身上,而是要自立自强,自己拯救自己。在作品《无字》中,张洁将曾经悉心构建的爱的理想世界进行了无望的颠覆,她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对爱情无比绝望的虚无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蒋霄 《文教资料》2016,(4):13-14
婚姻与恋爱是女性生命历程中的主旋律,也是中国当代女性写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贯穿着整个女性文学的讨论与研究。可以说,以婚姻与恋爱为着眼点,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无疑是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中的"领头雁"。  相似文献   

4.
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张洁的婚爱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主义的画卷,这幅画卷主要包括对纯真爱情的执著追求、对世俗婚姻的解脱、对两性之爱的超脱和对爱情的解构等几个方面.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笔调揭示了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她们内心的创伤和痛苦,从而鲜明地传送了张洁婚爱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张洁前期的代表作,小说揭示了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否则,迟早会给人们带来痛苦。从老干部与钟雨"精神之恋"的思想动机上看,并没有主观上的恶意,客观上对各自的家庭也没有造成伤害,现实生活中并不违反传统的伦理道德,因而他们的爱情是纯洁的,他们的道德是高尚的!  相似文献   

6.
作 家 档 案 张洁,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自1978年在"伤痕文学"大潮中以一篇《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初登文坛之后几十年间笔耕不辍.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无字》,小说、散文、随笔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  相似文献   

7.
绝望是一种存在状态,余华的小说中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情绪。80年代余华的绝望是鲜明且冷酷的,是愤怒且先锋的;90年代以来是从潜意识的绝望转向显在的绝望。这种绝望一直延续到《兄弟》,叙述也从表层的想象表述发展到更深的反抗意识。绝望映衬出作家的精神世界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8.
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以一种抒情的基调,由“我”来向读者讲述了母亲的一段理想而压抑的爱情故事。这部小说记录了作者和母亲两代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特别是母亲“钟雨”和“老干部”之间那场望不可及的爱情故事,母亲为了这场望不可及的爱情备受了心灵的折磨。小说弘扬的婚姻是以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为前提,以真爱为基础的。小说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反映出特殊历史时期女性婚恋观的转折、爱情理想的产生和压抑、现实对爱情的折磨。  相似文献   

9.
张洁创作《无字》因与个人经历过于紧密而招来非议,从创作视角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建构、作品主题的内蕴去分析童年缺失性经验对张洁创作《无字》的影响,可以从中揭开《无字》艺术创作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张洁的短篇小说名作《爱,是不能忘记的》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引起激烈争论。论文将之辨认为一个微型成长小说文本,并重新放入当时的社会语境及相应的文学史序列进行重读,指出这篇小说尽管提及了革命者成长的故事,可是置换了原有成长小说中爱情部分的人物表,从而完成了对革命者爱情生活的追述和补偿,这是引起争论的重要原因。从这篇小说在成长主题、叙事模式、人物关系的处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十七年”文学的承续性和差异性,管窥“新时期”与“十七年”之间的断裂与连接的复杂情况。同时,《爱,是不能忘记的》改写了“十七年”文学的成长文本,还为接受了这一成长文本教育的几代人编撰了自己的爱情成长宣言。  相似文献   

11.
张洁是新时期女作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历史、人物、表述三个层面解读<无字>,全面分析作品在历史、政治、人性等方面揭示的深刻与厚重,以及在表现形式上达到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2.
情爱一直是作家们关注的话题,而女作家尤甚。张洁以主流话语走向文坛,在经历了痛苦的追寻、偶像的崇拜、理想的幻来隍,就近以《无字》超越了她以往对情爱的认知,并表现出对主流话语的解构与反叛,显示出深刻的文化反思意味。  相似文献   

13.
14.
文本内外的阐释--关于张洁及《无字》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张洁文本所提供的破碎的女性经验、被放大的宗教化的母性经验、紧张的性爱经验,是一百年来在被动现代化的处境里中国式现代经验的呈现.关于这一问题,首都师范大学举行了一次讨论会,在“概念、经验、实践“三位一体的认知体系中,进行一次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爱是文学永恒的母题 ,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本文比较分析了两篇标题都为《爱是不能忘记的》作品 ,认为这两篇作品在内容、人物性格、审美风格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在同一主题下 ,作品的表现方式存在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的哲学中,绝望的存在不容置疑.尽管作品纷繁多样,但都共同体现了一个"挣扎"的主题:"希望"的消逝与幻灭,以及"绝望"与"虚无"的真实存在.<复仇(其二)>和<铸剑>中充满了生与死、希望与绝望、沉默与开口、天上与深渊、爱者与不爱者……的本质性对立,但这种对立却依据一种独特的心灵逻辑,那就是"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反抗绝望"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7.
伯牛 《涪陵师专学报》2010,(2):F0003-F0003
评论界对张洁的中篇小说《方舟》,已经有了很多的讨论和评价,但小说的题旨“为了女人,干杯!”,并没有得到充分阐发,似还可以做些谈说。  相似文献   

18.
站在世纪之交的转折点上,鲁迅成为再认识、再阐释的对象。《野草》中《影的告别》、《希望》、《墓碣文》三篇突出展现了鲁迅当时激烈痛苦的思想矛盾斗争,而就在这冲突中闪现了鲁迅绝望中迸出的希望之花,展现了一个精神界战士坚毅刚强的风采。当然,鲁迅“绝望的抗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即其内蕴深厚的思想、顽强的个性、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滋养、形上的人生意义的超越寻求等因素合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洁作为新时期的女作家,对母女之间的情感关系进行了新的书写.作品《无字》从几位有血缘关系的女性出发,描写了母女之间由于共同灾难而建立起来的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不论是爱人、父亲、兄弟、朋友的母女共生固恋情怀.同时《无字》中的母女关系超越了狭窄的血缘至亲的限制,书写了同性之间的姐妹情谊.张洁对这种母女关系的书写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张洁基于个人人生经历,对经验世界的进一步的延伸和领悟,是个案的写作.张洁的《无字》闪耀着女性进步思想的光辉,是女性自我认识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她是一个“村庄”里的女孩。乡村姑娘是淳朴的。她“生得美”,因而,她具备了获得美好爱情及幸福生活的重要条件。“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正是豆蔻年华,也是对爱情最为敏感的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