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中学作文教学之路,一会向左走,一会向右走,所受的批评颇多。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则是,一批又一批的中学生“凝着柔顺的眼色”落入了“迎合写作”的陷阱。有的为了迎合他者(家长、老师、考官……)的意志和社会主流文化,说大话、套话、空话、废话,假话;有的为了迎合社会流行文化,或陷入各种“伪写作”(伪伤感、伪抒情、伪天真、伪深沉,甚至是伪叛逆),或陷入消解一切的调侃与“寻开心”。鉴于此,社会呼唤并期盼听到一种真诚、率性、自然的声音,而这种声音就是:“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将自…  相似文献   

2.
之所以把教育写作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赶多的伪论、伪随笔、伪写作。说正“伪”.就在于这些写作中,没有写作自己的切实经历、自己的心灵过程、自己的生命体验、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的独立思考、自己的独特视角、自己的崭新发现、自己的真诚声音、自己的说话姿态…在这些字的背后.写作自身是模糊的、喑哑的,做作的、虚伪的。  相似文献   

3.
由于几千年的“上智下愚”的中国文化的影响,教育在传统的意义 上,主要指教师居高临下的一种赐予,并且这种赐予似乎都是教师通过声音方式,从口里“ 讲”或“说”出来的,声音充斥学生周围,“听”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现在不能 体罚学生了,教育似乎就等于“叫”:教师的讲课声;校长的教导声;班主任的批评声;父 母的唠叨声,特别是,有的班主任坚信:“说你听、你就听,不听也得听”。学生们大多生 活在一个声音世界,在有的教师眼里,似乎一个个学生除了耳朵,什么也没剩下,这句话对 不对,老师可以扪心自问。一声音在传递…  相似文献   

4.
林纾的翻译小说在当时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几乎成为一种文化潮流,五四时期的文学巨人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都曾说自己受到“林译”小说的很大影响。林纾不经意间获得的惊人成功说明他无意中迎合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时尚。因此,要了解当时的文化时尚,对“林译”小说进行分析考察无疑会是一个好途径。  相似文献   

5.
孙开飞 《福建教育》2007,(11):44-44
一位教师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写法时,引导学生思考:“3.3333……这样的写法比较麻烦,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使它的写法简单一些呢?”学生的想法丰富多彩,有的说写作3-3,有的说写作3.(3),有的说写作3.3(无限),有的说写作3.3,还有的说3.(无限),等等。面对学生这么多的想法,教师高兴地说:“同学们真会动脑筋,不过数学中规定3.3333……一般写成3.3。”学生”啊”声一片。  相似文献   

6.
目前的商业包装、商业炒作和本接受中男性的“误读”和女性的“白眼”,作为一种暗示有意或无意地使私人化女性作家走进“无物之阵”,面临“镜城困境”;女性作家通过解构夫(父)权、逃避母性、返归“私人生活”、“姐妹情结”,使得女性霸权极度膨胀,陷入“女尊男卑”的二元对立模式。私人化写作要突破重围,走出困境,首先社会应具备一种“人的行为”的审美心理;其次应公正客观地评判女性作家的私人话语,这是女性意识的诗意表达;再次女性作家也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目的和责任,用爱心和审美的标准去控制情与理、灵与肉的关系,力求表现和谐人性,建立一种理性的女性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要重视“说”的能力培养──谈谈语调问题河北魏县一中李书章人们说话的时候,有的地方说得重一些,有的地方说得轻一些;有的地方声音提高一些,有的地方声音压低一些;有的地方一口气往下说,有的地方停一停、顿一顿再接着说下去。这一类的变化,大都是出于表达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儒家文化哲学视野中,“象”是圣人文化创制的“理想型式”,是一切文化创造的原型。在物质文化上,他们提出了“观象制器”说;在制度文化上,礼乐文化制度的发生皆取法于“象”;在精神文化领域,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以完成精神文化的创造,儒家“六经”都是“象”的意义的经典体现。  相似文献   

9.
吴蓉瑾 《中国德育》2006,1(9):69-71
一、基本理念:“写真话、说真事、抒真情”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通常是“教师命题一学生写作一教师改评”的模式。这种训练模式容易造成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害怕作文,作文脱离生活,缺乏真情实感。《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写作应有感而发,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作”。 小学生往往不会挖掘身边题材,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小学语文写作指导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小学生情绪晴雨表”(以下简称“晴雨表”)是我结合我校情感教育办学特色而设计的一种写作教学新样式。其特点是,让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生活中的“阴晴雨雪”、点滴小事,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内心世界的变化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晴雨表”将写作定位于“我手写我心”,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教师关注的重点不是作文的文字技巧和表达形式,而是学生是否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教师对作文的评改不仅是对文本的评改,还是师生之间真情对话、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过程;写作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教小学生作文,更在于教他们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0.
雍琴 《教学与管理》2002,(10):25-27
“初二现象”概念的提出,切中了学生由童稚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作为“成长烦恼”的现代版.“初二现象”有着较为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初中班主任工作的要点难点,比较典型的如:(1)沉缅幻想,逃避学习;(2)迷恋精神寄托物,如通俗文化产品;(3)外表上过度表现自己,派对早恋;(4)反叛师长,追求独立,学谁像谁,“就是不学好”;(5)不尊重父母的劳动,乱花钱,讲攀比;(6)说谎、抽烟、拉帮结派、小偷小赌、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初二现象”并不像媒体炒作的那样普遍和严重,但借助这个视角,对可能产生或个别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或者迹象重点防范,对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观点     
《福建教育》2008,(6):2
【学校建设须走出“伪特色”】封鸣根在2008年5月20日出版的《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大量特色学校的涌现,伴随着一些“伪特色”现象:有的学校为了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就挑选不足5%的学生组成了乐器班:有的学校为了创建传统文化特色,就在墙壁上挂几幅典故图,找来几本经典“古籍”,等等。  相似文献   

12.
陈雪 《现代语文》2014,(1):141-142
近年来,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脱离实际生活的生搬硬套现象,有的照抄范文,有的照搬优美段落,有的东拼西凑堆砌华丽的辞藻……这种模式化作文,大行其道。为了纠正上述弊端,2011年教育部出版了《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写作的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作文教学实施建议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相似文献   

13.
成尚荣 《江苏教育》2007,(22):13-13
最近,读了张兴华徒弟们的一组文章。这些徒弟回忆起张兴华对他(她)们的培育与教诲时,个个心潮澎湃,有的“尚未落笔,已是泪流满面”;有的把“师傅”写成了“师父”.理由是“怎么可以用一个对陌生人都可以随便称呼的‘师傅’来称呼那既是师又是父的生命中如此重要的人”?他(她)们说得最多的话是:“一个人,一辈子。”是张兴华影响了一批人,影响了他(她)们一辈子。读着读着.一股暖流升腾起来,我要对张兴华说:你是最优秀的特级教师!你是真正的大师!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有了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叶圣陶、夏丐尊早就意识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叶圣陶一直把“为人生,为生活,为交际”作为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核心和宗旨。夏丐尊也在《文章作法》的绪论中说:”文章本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意思或情感而作的,所以只是一种工具。”叶圣陶先生则对写作作了这样精辟透彻的论述:“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  相似文献   

15.
“自然”概念的提出是先秦“士文化”的直接产物。从词汇意义上说,“自然”就是“本身的样子”、“自己成为这个样子”、“自己这样”,它突出了万物所具有的自然生成性和本然自在性;在“士文化”为核心的社会背景下,“自然”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它是宇宙的普遍原则和终极价值,是当时人们修身、治世、处世的最高规范。  相似文献   

16.
自读导言1.了解文学传记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2.感受梵高投身艺术创作时的忘我境界和执著精神。3.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解说:梵高曾是画坛上的一个“异数”,他命运多舛,但对艺术却执著一生,有着强大的人格力量。作者写作本文正是为了表现出这一点。为了达到此目的,主要使用了三种方法:一是细节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二是矛盾冲突;三是虚实结合。)自读程序1.导入。(用实物投影仪投放《吃土豆的人》图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对这幅画的印象)也许有的同学说其人物结构上有某些缺陷,色彩过于昏暗,所…  相似文献   

17.
施向军 《现代语文》2005,(2):126-128
“文化”,至今仍是一个值得认真揣摩的范畴。《辞海》上将其解释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专指精神财富)。但在哲学、人类学或文化哲学中,文化却很少指历史长河中时生时灭的造物,而是指一种历尽沧桑仍留存群体一个潜意识深处的力量,一种无形、强大且富有韧性的力量。基于此,胡适先生称“文化”为“人们生活的方式”:而梁漱溟先生对文化的界定似乎更注重概括,他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相似文献   

18.
杨晓荣 《辽宁教育》2006,(11):43-46
一、民主与规范 这是一次数学观摩研讨活动,是课改中一个既真实又富典型意义的案例。年轻女教师执救的是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敦者在待学生按四人一组坐定(每组配有无线话筒)后,便开始对学生作上课要积极发言、声音要响亮的热情鼓励,同时特别宣布:不必等老师指名,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于是,上课一开始,课堂就像炸开了锅,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则不管学生回答得如何,一律报以赞许的目光和微笑,还不停地给予表扬和鼓励。眼看有的同学得到了那么多的“智慧星”,为了争取发言的机会,一些孩了竟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不停地摇摆着高举的小手;有的为了抢话筒,与同伴争执起来;有的干脆跑到讲台前,抢过教师的话筒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后面的几组同学则摆出事不关己状,他们或与同伴一起摆弄着桌上的东西,或谈论着不着边际的话题……尽管教师想竭力调控课堂,不断地发出口令,要求小朋友静下来。但她的声音早已被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叫嚷声淹没了。渐渐地,课堂变得无序了.……强烈的民主、开放意识,空前活跃的课堂气氛到头来收获的却是教者满肚子的委屈和一脸的无奈!(学生的发展更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9.
“功能-结构”理论是系统方法在实用写作实践和教学中的应用。本文结合自己研究及教学实践,从3个方面对“实用写作理论研究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了论述:(1)国内外对实用写作理论研究的现状;(2)实用写作“功能-结构”理论简介;(3)“功能-结构”理论在实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4)实用写作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首先要说明的是“语言审美”这个词是作者提出来的。叶朗认为:“审美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圈曾经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审美范畴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无处不在的,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被笼统的当作‘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沉积物’;‘价值观念体系’……乃至‘艺术、政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可见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审美对象中重要的范畴。当然语言与文化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文化与语言不同,它没有适用于任何人的固定规则或模式,而是作为一种倾向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与思维,文化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外延。Levin和Adelman(1993)认为“文化是一座冰川”,一小部分裸露在水面,而大部分却泡在水里。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手段,因此语言审美对于整个审美体系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我们从文字、语音、文体修辞和文化几个方面分别来探讨语言的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