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实验室中沉睡20多年的天花病毒将再度复活。虽然它们只是被用作研究,却已经引起了一部分科学家的担忧  相似文献   

2.
陈凡 《记者摇篮》2009,(5):44-44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一命题已经成为媒体理论学者争论最为集中的话题。电视的命运真的会被外界的预言所言中,会被新兴的结合网络与电视媒体的“超级媒体”所取代?  相似文献   

3.
2009年8月4日,央视记者李敏受贿案件在太原市杏花岭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李敏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李敏以受贿罪被判刑,再次引发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争论,而争论的焦点仍是记者能否构成受贿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4日,央视记者李敏受贿案件在太原市杏花岭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李敏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李敏以受贿罪被判刑,再次引发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争论,而争论的焦点仍是记者能否构成受贿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起曲折离奇又充满争论的交通事故。摩托车手醉驾被撞倒在地,肇事车辆逃逸;群众报警时亲眼目睹了事故受害人再次遭撞的场景,这辆肇事车也同样选择了逃逸。警方次日将第二辆肇事逃逸车查获。  相似文献   

6.
一杯咖啡引起了中国最权威媒体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莫名其妙的争论。权威媒体挑起这样的争论,难免让人担忧,经济民族主义是不是悄然兴起?  相似文献   

7.
邓识 《新闻传播》2009,(8):42-43
“新闻散文化”观点是著名记者穆青提出的,这一观点对我国新闻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学界关于“新闻散文化”的争论一直在持续.但在操作层面上.“新闻散文化”正愈来愈被人们接受.本文再次提及穆青“新闻散文化”观点.旨在挖掘这一观点对当前新闻实践的现实意义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孙健 《声屏世界》2011,(10):14-15
2011年7月.有着168年历史的老牌星期天报纸《世界新闻报》再次陷入窃听丑闻。这一次该报被曝为了获取新闻线索对被绑架女孩的手机进行窃听而影响了警方的侦破工作。这一事件像一颗重磅炸弹一般激起了公愤,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世界新闻报》的关张,7月10日出版的《世界新闻报》是这份报纸所发行的最后一期。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媒体越界出轨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思索新闻自由的边界问题,新闻自由的边界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如何对媒体的越界行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走向共和》正在热播,和以往一样,一部历史剧必然会在观众和历史学家中引起热烈的争论。电视剧表现的是历史真实吗?它会误导人们理解历史吗?它有阐释历史的义务吗?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必然意味着城市化,这一点无可置疑。那么中国究竟该如何实现城市化?自80年代以来,学术界一直在争论这一问题。有人主张优先发展大城市,以充分利用聚集效应;有人主张优先发展小城镇,这是农业大国城市化的惟一选择。这样的争论不能说没有意义,但在这些讨论背后有一种十分强烈的理性与权力的自负:专家或者政府有能力事先知道中国应当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才最好,且政府可以用权力强制所有地区走那条被人发现的正确道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冯娟 《东南传播》2012,(3):20-21
"微博实名制"正式启动不久,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密码泄露事件随即爆发,究竟是巧合还是蓄意不得而知,但无疑为"微博实名制"敲响了警钟,关于实名制的争论也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本文通过对北京出台"微博实名制"和网络"密码危机"事件的梳理,分析在这一场互联网生态的博弈中,推行"微博实名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涉农报道在地市党报中可谓举足轻重,尤其是在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今天。但是,我们的涉农报道真的都具有新闻价值吗?其新闻价值能够被受众所接受和认同吗?地市党报的涉农报道究竟应该报道什么、怎么报道才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衢州日报推出的“衢州新农民样本”系列报道或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科技进步过程中,人类只注重改造自然创造新世界的能力,忽视了自己能够适应并控制这个新世界的能力。人类越来越难以追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分不清楚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出于需求还是被科技自身发展牵着鼻子走。科幻小说《十字》中,对于天花病毒是消灭还是保留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科学技术发展是否应当有禁区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吴洪林 《新闻传播》2007,(9):33-34,36
一提到演播,人们往往会把目光聚集在这个“演”字上,因为“节目主持人要不要表演”这是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的焦点。观点一:主持人要坚决杜绝表演,一表演就虚假;观点二:主持人不可能没有适度的表演;观点三:主持人该表演的就表演,不该表演的就不要表演。对此争论如何分辨?如何明确?我们先来谈一谈“电视节目主持人要不要表演”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5.
江晓原:17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早期,在英格兰知识界有一场重要争论,争论的双方都是有名人物:一方是科学家罗伯特·玻意耳,皇家学会站在他这一边;另一方是如今被标定为哲学家的托马斯·霍布斯.争论的结果,是霍布斯大败.  相似文献   

16.
报纸网站的"收费vs广告"争论由来已久,今年5月初,当默多克对外宣布其拥有的新闻集团要停止提供"免费午餐",向报纸网站的读者收费时,报纸网站经营模式争论再次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什么?”作为多年来学界争论的话题,曾经在一定时间里被指责为只关注概念,缺乏学术研究品质。然而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是新闻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实用性和功利性占据新闻学研究主流的今天,一些基本问题却被束之高阁。本文试通过对杨保军先生“新闻形态论”的梳理,提出自己的几点管见。  相似文献   

18.
杜骏遥 《视听界》2007,(4):96-97
德国人瓦特松说过:“恶享有某种特权。它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坏蛋身上有一种引人遐想的力量,而这是任何一位美德的使者都望尘莫及的。”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个有关恶与善的命题引起过很多社会学家的争论,德国的社会学家弗朗茨·M为此还写了一本专著叫《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并且因此而获得1999年德国图书金奖。可见人们对恶的关注以及被恶吸引时的无奈、羞愧和困惑。  相似文献   

19.
高尔夫打入高校,中国社会再次引发“大学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争论,这些争论显得敏感而慌张。于是,什么是精英,什么是大学——许多基本的价值判断,竟让人疑虑丛生  相似文献   

20.
一项原本早已通过审批的校内工程,何以引起校内校外如此大的反响?是因北大的名声和地位,导致“北大无小事”?或许,在“文物保护与破坏”的争论之后,是一部分人的利益之争。[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