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只因学费问题起争执,24岁的旅日留学生汪某在上海浦东机场,众目睽睽下将刀刺向了52岁的母亲。这起"留学生刺母"案与前段时间"药家鑫杀人案"一起,再次掀起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反思:究竟为什么会接连发生这样的悲剧?究竟是谁,让孩子们举起了那把锋利的刀?不可否认,无论"刺母案"还是"药家鑫杀人案",都是极端的个案。然而频发的个案背后,亦有使人担忧的中国青少年人格健康状况。《中国新闻周刊》走访的多位专家及机构均表示: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近十年来中国青少年的心理疾患呈加速发展的态势,此案中汪某的留学生身份,更应引起社会对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家庭教育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础的一环。过去几十年我们对它的轻视,正在结出恶果,这个恶果隐蔽在一个个具体而鲜活个体的人格中,渐渐聚合起来影响社会的整体。失败的家庭教育没有赢家。孩子与家长,都是受害者。具体到留学生刺母案,尤为如此。尽管在家属的申请下,公安机关已启动对汪某的精神病鉴定程序,但《中国新闻周刊》仍辗转获得汪某的生活片断,复原他的成长经历及家庭生活状况,以探讨造成这起人伦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2011年6月7日,药家鑫在西安被执行死刑,至此备受关注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尘埃落定。本文以药家鑫案为例,探讨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以及如何积极利用舆论影响推动法治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3.
与2003年河南省平舆县黄勇连续杀害青少年系列案、2006年黑龙江佳木斯宫润伯连环杀人案相同,2010年3-5月发生的几起针对校园未成年人的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电视法治新闻收视率较高,案件报道引起的关注和争议突出,舆论影响很大,其中出现的偏颇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以央视“我爸是李刚”的李启铭案和药家鑫撞人杀人案两起具有代表性和争议性报道为例,对法治新闻电视报道的失衡问题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5.
新闻娱乐化浪潮猛涨的今天,法制新闻也被"淘进"新闻娱乐化浪潮之中。本文通过分析药家鑫杀人案报道,揭示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及法制新闻娱乐化的负面社会影响,对法制新闻该如何避免娱乐化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各种不同类型的司法案件在大众视线中出现的频率在不断增加,比如云南"躲猫猫"事件,杭州飙车案、邓玉娇案,以及去年刚刚宣判的"药家鑫激情杀人案"等。这些案件背后往往直接、尖锐的反应出社会现实和社会矛盾,触及了人性和道德底线,但其最终受到广泛关注除了因为事件本身意义重大外,这和媒体的强烈关注以及广泛频繁地报道是分不开的。那么新闻记者作为现代社会的瞭望者,作为推进依法治国的传播者,应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及履行的历史使命有充分的自觉,在案件的报道过程中勇于并且善于承担起一份重重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富二代”媒介形象建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莉 《新闻记者》2012,(2):47-52
杭州飙车案和药家鑫杀人案等让我们在媒体报道中不断关注"富二代"这一特殊群体。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大众传媒新闻报道中"富二代"的形象建构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大部分新闻对"富二代"这一形象进行了负面报道。本文也进一步归纳了负面报道的倾向类型、形成原因和社会影响,对深层社会原因和纠正方式等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药家鑫复仇的心理、残暴的行为,不只是因为平时练琴所致,还与他的教育和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社会大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去年10月20日夜,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伤26岁女工张妙。在发现张妙记车牌时,药家鑫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连捅张妙8刀致其死亡,逃逸中又撞伤其他行人。3日后,药家鑫被警方捉拿归案。3月23日,检方以故意杀人罪起诉  相似文献   

9.
一、《知心家庭》栏目的诞生背景与节目概况中国有句俗话 ,“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少年时期的启蒙教育对于一个人的身心成长、价值取向以及人格定位具有重要的影响。 2 0 0 0年初 ,江泽民总书记从国运兴衰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 ,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讲话 ,明确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思想。那么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青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和终身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应引起社会的重视。为了让更多的家长朋友关注家庭教育 ,关注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电视台与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  相似文献   

10.
法律必须追究破坏市场秩序的犯罪者。但同样,法律也必须保护正常的市场行为,探讨吴英案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此。全社会为药家鑫案浪费了太多感情。如果真正关心中国法治进程的话,李庄的漏罪案审判更加离奇。药家鑫案离民意太近——情绪的洪流,  相似文献   

11.
要杜绝"马路杀手",必须斩断交警部门与培训市场的利益关联 违规办照问题在全国并非吉林市独有, 吉林市交警支队现任支队长运保华 对《中国新闻周刊》如是说。 中国的公路上,到底有多少"伪劣司 机",可能永远是一个谜。但从一些个案 可见端倪:去年年底哈尔滨"宝马撞人 案",和今年年中的长沙"宝马、奔驰接  相似文献   

12.
万凡 《新闻天地》2011,(8):12-12
新闻大视野一系列连环风波.令这座皇宫大院着实蒙羞不已。 药家鑫案这是一个已被谈论太多的案件.随着药家鑫6月7日的伏法.相关讨论在微博上已经告一段落。但尽管如此.围绕罪与罚、贫与富、情与法的争议,仍不啻为中国公众的一堂集体法律课。  相似文献   

13.
人文知识的积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现状是学校教育常常会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文章指出,青少年人文知识的积淀应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主,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其中,重建家庭藏书是人文知识积淀的重要途径,而在家庭藏书缺失的当下,图书馆尤其需要承担起社会教育这一重要职责。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典阅读理应成为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报纸在中国社会中是否一定扮演着趋向革新的现代化引擎角色?20世纪30年代广州商办报纸对一桩女子杀人案持续近4年的追踪报道,为审视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个案。对于公安、司法机构主导的法律进程,案件报道亦步亦趋紧随当局步伐,既不主动趋新也不主动趋旧,这种迎合与其说是报纸受强权压制的结果,不如说是报商与政客利益共谋的结果;对于公安、司法机构无意介入的家庭性别伦理,案件报道充分运用报纸的"自由"空间,对案中男女当事者褒贬分明,表达出明显趋旧而不是趋新的倾向;对于此案所对应的妾制存废问题,报道者通过把此案表达成"大妇残害妾侍"案,在废除妾制的新式家庭理想与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旧式家庭伦理之间寻求妥协,将"善待妾侍"的"旧酒"装进"男女平等"的"新瓶"。广州商办报纸对此案的新闻表达,虽不足以推翻中国近现代报纸的"现代化引擎"角色,但足以证明其角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郁赟 《大观周刊》2012,(38):54-54
社会工作在青少年犯罪的诉前考察实践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诉前考察工作中, 应对矫正对象无条件地接纳, 尊重其人格, 提高其自信力; 针对矫正对象的特殊性,确立其自决原则, 尊重其隐私权, 并对其信息保密。这一行为将是中国司法改革的新举措,在这一矫正实践中,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对矫正青少年罪犯意义重大,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罪犯的改造质量。社会工作的个案方法、小组方法可以具体运用于矫正青少年罪犯。 法可以具体运用予矫正青少年罪犯。  相似文献   

16.
徐丹芬 《今传媒》2013,(1):86-87
本文以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作为评判标准,以《柴静: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和《柴静:对话李永波》两期节目为例,分析电视专访节目中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化社会中,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中的一份子,其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重要;同时,家庭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又亟需借助多方社会力量的支持来解决。图书馆服务向家庭延伸,满足家长们的教育需求,成为家庭教育重要的支持机构。图书馆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为:空间支持、资源支持、网络支持、活动支持和智力支持。图书馆对家庭教育支持功能的实现有助于儿童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家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闻周刊:从社会的层面上,如何尽量减少变态犯罪?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1.尽可能减少他和社会的矛盾。比如特殊偏执性人格(认死理)、自恋性人格、同时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排解内心的体验的人,社会就要关注、干预。事实上,过去也有干预机制,过去都是靠单位,现在要靠社会救助措施,为他提供方便合法合理的排解渠道。 2.针对人格缺陷的变态(病态),采取专门矫正措施。特别是对未成年人,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体系要共同努力。特别  相似文献   

19.
场馆是家庭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场域,而家庭也被列为场馆教育的核心面向。针对场馆究竟如何开展家庭教育的问题,本研究从场馆教育者的专业视角出发,考察中国和加拿大场馆开展家庭教育的情况,寻求跨文化的经验借鉴。通过对场馆的教育理解和期待、家庭与场馆的教育动机以及家庭行为与场馆支持三个方面的深度比较,研究显示中加场馆开展家庭教育的特点各有侧重。无论优势,还是缺陷,都有共识和差异。在取长补短的意义上,我国场馆和家庭分别获得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高校频发的大学生杀人事件、自杀事件引人深思。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华南农大女研究生坠楼事件"、"长春女大学生宿舍上吊自杀事件"等在高校不断上演,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身在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竟然做出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事件,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是大学教育出现了问题?是大学生本身出现了问题?还是这个社会出现了问题?这既有社会和教育的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