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有韩迷     
女儿什么时候成了韩迷,我说不清楚,只知道她现在是地道的韩迷。 首先是迷韩剧。一日女儿回家对我说:妈,我觉得你真是老古董,别人的妈妈都爱看韩剧,你不看吧,也不让我看。我说。韩剧婆婆妈妈,家长里短,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你有那时间看吗?  相似文献   

2.
杨扬 《视听纵横》2009,(2):102-104
“最熟悉的陌生感。”这是一位电影导演评价电影时说的话。他说,一部好的电影、影响人的电影,都给人提供一种最熟悉的陌生感。就是在最熟悉的区域里、最熟悉的人群里,拍出一种陌生感,这就是一种新的角度、新的处理办法,领风气之先的、开创性的电影都有这种感觉。  相似文献   

3.
文晔 《中国新闻周刊》2005,(2):i016-i017
在这次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选中有200多万人投了他的票,它代表了一种民心所向。然而李金华说:“我不希望老刮审计风暴。我希望它形成一种自然性的制度。就像医生天天看病一样,谁也不觉得是风暴。”  相似文献   

4.
倪匡 《出版参考》2009,(8):38-39
我是一个生活态度很随便的人,就是广州人讲的“煮来你就吃吧”那种人,什么都无所谓。不喜欢争输赢,人家下棋争个你死我活的,为了一个棋吵得面红耳赤,我觉得自己认输就好了嘛,又有什么关系。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不知道奖励我什么东西,买了一支好钢笔给我。我哥哥一看就喜欢,我说你拿去好了。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特别喜欢:非要不可的。女人也是这样。人家问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女人,我说最首要的条件是她要喜欢我,她不喜欢我,我喜欢她有啥用?  相似文献   

5.
读过孔庆东文章的人都觉得他很幽默,但他在最近出版的新著《空山疯语》的卷首,却一本正经地宣称:“我不幽默。”他说:“我自己写的文章,一向以有立场、有个性自负,所谓的‘幽默’,不过是一种‘修辞’手段,有时是为了说得含蓄,有时是为了说得精练,有时是为了说得形象,总之,是为  相似文献   

6.
李楠 《传媒》2002,(4):19-19
“中国电视报,人人都需要”,这句广告词一点儿都不假。我爱看电视,所以爱看《中国电视报》。《中国电视报》是我日常看电视的“导盲犬”,没有它,我还真不知道自己“看”向何方呢! 看得多了,看得久了,逐渐地就对这份报纸生出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鼓动着我,有时候情不自禁地就想对这份报纸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好话要说,建设性的意见当然也不应该保留,我认为这就是自己对待一个老朋友所应该采取的  相似文献   

7.
人们喜欢谈论鬼,自古已然。没有电影的时候人们讲鬼故事,现在人们看鬼片。鬼给人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刺激和乐趣,有人甚至说,如果你太郁闷或是太紧张太疲劳,就应该去看个鬼片,在电影院  相似文献   

8.
我干新闻评论员的年头不多,但深感这是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不易写且不说;你好容易把吃奶的劲都使上抠出一篇社论,原是希望有人“溜一眼”。但你一问,十个必有五双说压根不看。你问十回,十回如此。有时我真想扇自己一记耳光:“咱这是瞎忙什么?”当然话不能说绝,少,毕竟还有。五年中我仅遇到一位自称是爱看社论的读者,很想引为知音。但两分钟后,始觉是我自作多情。他说,他之所以爱看,是因为他的工作是给领导写讲稿或者写总结材料之类。社论的话,既现成,又合  相似文献   

9.
有一些人会去写诗,我感到特别能理解,甚至觉得:他们活着,只能去写诗,比如李白、顾城。有一些人会去写诗,我感到特别不能理解,因为他们的一切似乎都与诗毫不相干,比如我将要写到的这个人,张蒙。这样的一名军人,与我概念中的诗人实在相去甚远,我觉得他应该属于最不可能去写诗的那一类人。因此,理解"他为什么会写诗",  相似文献   

10.
充分积累 轻松主持——主持人张越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我们应约来到了张越的家,与她进行了一次短暂的交谈。(下面即为谈话内容)。主:张越,我想和你聊一聊潇洒的问题。人们都说张越活得特别潇洒,那你说说人怎么样才能活得潇洒?张:我活得潇洒吗?我怎么不觉得呢?我觉得我活得挺累的。如果要说潇洒的话我觉得,其实是挺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是第一,别太爱自己;第二,别把事情看得那么复杂,就是人容易太拿自己当回事了,觉得我怎么着怎么着之后吧,你就会永远地对生活不满,永远地对周围的人不满,永远地都觉得别人薄待了你,对你都是特别不公平,要这样话,你的心态就…  相似文献   

11.
<正>县档案馆馆长老雷爱看文史类的书,对业务非常内行,我爱好文史,时常要查资料。因此,我们之间很熟悉。一天,我在街上碰到了老雷的爱人,谈笑中她说老雷不是当官儿的料儿,能吃能睡没心没肺。有的局长晚上睡觉不踏实,窗外响警笛心跳加速。我们老雷哪,只能"看堆儿"管管档案。我知道,老雷当馆长有十多年啦,他每天都是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忙忙碌碌的。他有一种精神,一种榜样的力量。县档案馆、县档案局是一个单位两块牌子,局长、馆长是一个人。我们都不叫老雷局  相似文献   

12.
不了解中国人的人觉得我们很难捉摸:“我明明听懂了他的话,他怎么还是不高兴?”因为中国人说的话通常包含很多意思,听懂了表面意思却常常听不懂言外之意。有时候,中国人不说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包含了很多意思,这当然需要彼此的默契。如果没有默契,要搞清楚中国人到底在说什么,确实很难。下面这个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撑竿跳的选手,一直苦练都无法越过某一个高度。他失望地对教练说:“我实在是跳不过去。”教练问:“你心里在想什么?”他说:“我一冲到起跑线时,看到那个高度,就觉得我跳不过去。”教练告诉他:“你一定可以跳过去。把你的心从竿上摔过去,你的身子也一定会跟着过去。”他撑  相似文献   

14.
记得有这么一句名言:“人的两种魅力最可贵,一种是知识的魅力,一种是人格的魅力。”我觉得它们在茂松身上,都能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5.
卢国军 《出版参考》2004,(29):47-47
脑袋已经被"屁股"决定了还不自觉,有些知识分子大讲"个人主义"时,已先把自己与民族和国家分开了. 去年我在福建与一位偷渡到欧洲又被遣返的青年有过一段交谈.对于偷渡过程中的种种艰难困苦他说倒没有觉得什么,甚至对于蛇头的贪婪他也觉得可以理解.他自言至今最不能理解的是:他仅仅想到欧洲打工挣些钱,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要付出如此高的代价?他说最受不了的是欧洲警察"不把中国人当人看"的眼神.  相似文献   

16.
一本书起家     
我家有九个大书橱,顶天立地紧靠在屋墙边。再也没有书橱立锥之地了,便将阳台封闭,又安放两个。那么多书,“文革”期间损失的还没算上,其实都是从看一本书开始招来的。 我上初中一年级时候,我父亲见别家孩子会看小说,觉得我也该会,就买了一部《西游记》给我。我一放学,跑回家就抓起来看,看得连饭也无心吃了。父亲怕我误功课,再也不给我买小说。但很幸运,我家附近有个西安市场,里面有一家小书铺,卖书,也收购旧书。我看完《西游记》,就拿去和书店老板商量好,换他一部薄些的小说。看完之后,添一点钱换另一部来看。如此这般,在上初中三年里,几乎把这书铺里的小说看个遍。那时候我爱看打仗的故事,《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隋唐演义》、《杨家将》、《精忠说岳传》、《施公案》、《七侠五义》、《东周列国志》等等,好几十部都看了。更爱看滑稽有趣的书,如《西游  相似文献   

17.
一位青年朋友曾和我谈过这样的苦恼:他很爱看电影,看完电影后觉得有好多话要说,可是一提笔又不知怎么写是好,心里空荡荡的。另一位初学写作的青年人对国产片上座率日趋下降有些看法,他写了一篇题为《国产片为什么吸引不了我们》,让我帮助看一看。他在文章中提到,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阿信》、《命运》不仅青年人喜欢,连中年人和老年人也很喜欢,而我们的许多国产片却吸引不了我们,有的影片一场只有六、七个观众,  相似文献   

18.
1993年夏天,当我第一次看见白岩松在电视上露头时,心里当即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抵触,他那张硬梆梆加紧绷绷的脸实是既严厉还不好看,于是心里顿生偏见,接着又看了几回电视仍然觉得他很不顺眼,于是想也没想随笔就在南方一家大报上点着名把他恶损了一通。眼光浅的人还不只我一个,还另有一位外地观众也跟我一样眼浅,他当时一见白岩松在“东方时空”露头,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把一张明信片寄到白岩松手上,上面这样写:“每天早上都看见你那张哭丧的脸,之后弄得我一天心情都不好。”一个初登电视门槛的毛头小伙,心里哪受得住这般…  相似文献   

19.
那还是198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人武部担任新闻干事。那阵子,写稿就是不入门。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我写的稿子题目不吸引人,我就把这~点记在心里。一次,市里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在会上我遇见了老退伍兵李建锋,他不但人品好,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担任了乡长也不辍笔,每年刊稿达150篇2多,我决定写写他。这回我可下了番功夫,采访结束,我很顺利地拿出了初稿。可想个什么题目好呢?我绞尽脑汁:取个“李建锋成才之路”吧,觉得太俗气,取个“乡长通讯员李建锋”吧,又觉得不太安当。就这样写了10余个标题都觉得表达不了文章的主题。天快…  相似文献   

20.
认识张中行先生的时间并不长,每次到他那里,都愿意听他聊天。有一次去向他约稿,谈起了当前散文的写作, 先生忽然对我说: 好的文章,许多写得都十分轻松,并不给人一种用力去写的感觉。鲁迅、周作人的作品,就很自如,那是写到了境界的。 那次听他讲了许多事情,惟独这一句话,我记得清清楚楚。后来仔细想了一想,觉得真是经验之谈。我在读了张先生的大量文章后,发现先生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