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无痛人流"广告中存在着现代消费社会"女性范例"的符号化过程。具体地说,广告通过女性对男权意识形态的臣服(情色身体)——女性对技术意识形态的接受(技术化的身体)——女性对消费意识形态的接受(消费化的身体)的符号化机制来构建"女性范例"及"代入感身份"。并且,广告中还存在着技术意识形态和消费意识形态的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2.
许艳  赵景艳 《新闻世界》2010,(8):199-200
本文通过探究文本的影视化现象,分析以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对大众文化消费的影响,阐释当代轻文本重影视的必然性,并警示电子化对文化消费导向的负面作用,为印刷时代"精英文化"与视听时代"大众文化"的消费提供一个较为理性的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3.
洪亚星 《新闻世界》2014,(10):125-126
近年来,社会上的奇观消费越来越盛行。本文以郭美美赌球被捕事件为切入点,分析新媒体时代的产制、"娱乐经济"的催生、网民群体性特征的助推是导致奇观消费火热的原因。同时,奇观消费一方面蕴含商机,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遮蔽真相,形成"单面人",因此,广大受众应该理性地进行奇观消费。  相似文献   

4.
祝萍 《新闻实践》2009,(12):70-70
消费新闻与读者生活密切相关,是"最贴近"读者的一类新闻。今日早报自今年改版以来,强调消费新闻的可读性、实用性、互动性,使其好看、好用、好玩,在众多同题化的消费新闻中培育读者的忠诚度。  相似文献   

5.
胡鹏 《新闻世界》2011,(7):97-98
在大众消费时代里,女性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她们追随流行,制造流行,并有许多并非来自"需求"的消费行为,大众传媒对这种现象的产生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反思其对女性消费文化应有的引导倾向。  相似文献   

6.
张彦会 《新闻世界》2013,(12):36-37
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近几年,新一轮的形态各异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开始出现在各大荧屏之上。《星跳水立方》和《中国星跳跃》是2013年两档明星真人秀跳水类节目,在延续"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又增加新的元素,"身体消费"现象一时成为荧屏上的热议话题。本文对消费文化视域下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身体消费"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胡月馨 《新闻世界》2014,(11):62-63
"周一见"娱乐事件以其喧闹的微博文本成功吸引了线上、线下媒体以及千百万网民的热烈关注和讨论,制造了一个由微博首发的全民消费现象,成为中国娱乐事件通过微博文本传播消费产生聚集讨论和强大影响力的典范。本文通过对"周一见"事件微博文本元文本的互文性的研究,力求解答为何以微博首发的"周一见"会产生如此喧闹的微博文本。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网络社会中风行着各路以"哥""姐"为称号的人物,引发公众和传媒的热议,其中典型的如"犀利哥"、"凤姐"。本文认为,无论是否出于炒作目的或存在网络推手助推,这些"哥""姐"们接受的是大众狂欢式、围观式的消费。在传媒消费主义视域下,"哥""姐"现象之热背后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式微,人文精神和传统消费文化价值的沦丧,以及大众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弱化。  相似文献   

9.
媒介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既然要生产、流通和消费,那么,节目这一特殊的媒介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就必须考虑成本投入与最后收益,这就使得电视节目在制作时要树立成本意识。  相似文献   

10.
李晓林 《今传媒》2010,18(9):150-151
在电视娱乐节目中,身体成为影像消费的主要形象和娱乐产品。文章探讨了娱乐节目对"身体消费"建构的四种方式,并对身体娱乐传播的五种现象进行了梳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李彩云 《东南传播》2010,(9):118-121
本文通过对《华商报》关于"80后"报道做内容分析发现,媒体对"80后"的关注仍然集中在文化娱乐、生活消费和婚姻恋爱方面;在对"80后"的报道方式上存在以偏概全、滥用标签的倾向;标签的内涵主要是个性、年轻、热衷享受、经济能力差等几个方面;记者对于"80后"积极的倾向性往往直抒胸臆,而消极的倾向性则多引用他人观点,总的来说在婚恋方面的报道呈现出消极倾向性,而在消费社会公益方面呈现积极倾向。  相似文献   

12.
李晓林 《报刊之友》2010,(9):150-151
在电视娱乐节目中,身体成为影像消费的主要形象和娱乐产品。文章探讨了娱乐节目对"身体消费"建构的四种方式,并对身体娱乐传播的五种现象进行了梳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3.
已然成为社会主流生产和消费人群的"八零后",如今正面临工作生活"奴"化的尴尬。首先在经历了大学并轨制的"学奴"之后,这些人群逐渐步入工作岗位,原本以为结束"学奴"生活.  相似文献   

14.
李东晓 《今传媒》2013,(2):153-154
当代文化具有鲜明的审美性与消费性,在文化消费活动中,女性"被看"的客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女性的"边缘化"处境引起了女性主义者的抗争。男女两性既是文化消费的主体也文化价值建构的主体,共同参与文化产品及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应该警惕女性身体及形象的客体化的现象,提高性别意识,共同建构两性和谐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的资本主义现实中,并不存在可以无条件返回的"绿色"飞地,相反,"返归自然"已越来越成为由世界体系(或曰"国际分工体系")的中心向边缘地带扩展的消费时尚,这个时尚的构造与国际分工的变化同步。  相似文献   

16.
刘尚晶 《新闻世界》2013,(5):139-140
对于传统的女性主义者而言,反"拜物教"的女性消费自然在情理之中,但是,作为传播载体的媒介,是否必须作为利益集团的胁从者,并未有定论。那么,媒介是否可以通过议程设置等方式影响受众,在女性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产生转变的前提下,让其主体性在消费中真正实现,使消费和其生活方式如女性所愿地提升她们的地位,是本文思考的初衷。  相似文献   

17.
张阳春  胡芹 《新闻前哨》2011,(11):28-29
楚天金报在2009年"两会"前后推出大型系列策划报道"刺激消费提振经济",从2月16日到3月23日,系列报道分五期先后推出,分别围绕零售、食品饮料、旅游休闲、汽车、房地产五大主要消费相关行业进行深入报道。报道持续时间长,稿件总量多,前后共计投入16个版面,  相似文献   

18.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即电力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数量关系,是国民经济诸多数量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的变动是一定时期经济结构、用电结构、技术进步、供需关系等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拟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角度分析近年来河南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探讨"十二五"河南电力工业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广告设计亦是"以人为本"的设计,人们的消费心理正是影响广告设计的关键,无论是从广告的功能还是从广告的基本要素──色彩、图形、文字上分析,广告设计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只有充分了解了人们的消费心理、了解了人们的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栾轶玫 《视听界》2014,(5):125-125
未来媒体生存,能否提供独特的体验已变得新鲜且要紧了。OTO是2014年的热门话题。这种"Online To Offline"的"线上到线下"商业模式的核心是"线上购买、线下享受"。在我来看,与其说它是一种商业模式,不如说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之于媒体人,OTO思维包含两个部分"线上消费有数据,线下享用有体验",目的是能获知用户的数据,并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体验。先前,传统媒体只提供线上内容(比如说广播音频、电视视频),至于这些产品在线下是如何被消费的,他们无处可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