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剩女传奇     
南北朝的剩女叫老女。北朝民歌里的牧羊女唱道:“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踏地呼天。”20岁还没嫁,跺着脚喊:“苍天啊,大地啊,给我一个男人吧!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彭红艳 《大观周刊》2013,(4):282-282,201
在我国,“剩女”问题作为一个现实的新型社会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剩女”的出现不仅受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影响,而且与“剩女”自身的婚姻观念、生活方式与行动策略息息相关。要解决“剩女”问题,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婚恋氛围;其次,社会各界要积极行动,通力合作,提供更多的公益性婚恋平台;最后,“剩女”们要不断解放思想,放宽择偶要求,降低择偶的物质和利益标准。  相似文献   

3.
时下对大龄单身的男、女青年有一个不太好听的称呼,叫做"剩男、剩女"。其实,关于"剩男、剩女"这一社会现象早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宋朝就有。那时候即有铺天盖地的剩男、剩女,究其原因是当时的科举制度、社会风尚惹的祸。  相似文献   

4.
危琼 《新闻世界》2010,(9):112-114
大众媒介具有建构事物和塑造形象的特殊功能。现实生活中的客体经其"过滤"报道和"框架"叙述,最终成为具有某些主观性质的"媒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报纸对"剩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报纸形象塑造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还原"剩女"一个真实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5.
"剩女"如今已成为时尚流行的热点名词,成为大众谈论家庭、性别、婚姻的焦点话题。本文运用大众传播学框架分析理论,选取了中国三份不同都市类报纸中剩女报道为样本,对其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分析中国三份都市类晚报对"剩女"这一群体的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6.
《大观周刊》2010,(35):12-13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进入21世纪,当年青葱粉嫩的80后也跨入了三十而立的年龄段,80后愁嫁的剩女也多了,麻烦的是,她们越是急于愁嫁,却越是容易嫁入狼窝。  相似文献   

7.
李燕萍  赵晖 《新闻天地》2010,(10):64-64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宁愿受伤害的是我。”这是因涉嫌诈骗被郑州市管城区检察院批捕的犯罪嫌疑人杨丽的心声。她说:“贪欲让我迷了双眼,报复让我黑了心肠。我不该骗,不该诈。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赎罪的机会,我一定好好补过。”  相似文献   

8.
什么叫托儿     
《出版视野》2009,(2):40-40
“剩女”,是那些大龄女青年得的一个新称号,这些人一般具有高学历和高收入.条件优越。比他们年纪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学了,比她们年纪小的也在挑三拣四之后喜气洋洋地嫁人了;比她们聪明的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没她们聪明——可偏偏被剩下的就是她们。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7,(11):27-34
本文以新浪网2011-2015年"剩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揭示"剩女"媒介形象的呈现内容,并通过"剩女"媒介形象与其社会形象的对比分析,阐明"剩女"媒介形象的本质。研究发现,"剩女"媒介形象存在"婚姻理性主义者"和"急嫁主义者"两种基本模式,媒体报道总体上较为客观,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剩女"群体的真实形象,是对"剩女"媒介形象的呈现性建构,并不是对"剩女"的污名化建构。由此可见,研究者运用批判性理论框架之时,应当从事实材料和科学分析出发,避免预设立场的陷阱,致使结论背离实际。  相似文献   

10.
荣欣 《新闻世界》2011,(1):133-134
"剩女"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媒介(报纸)是如何构建"剩女"这一群体的,并进一步分析报纸如何运用媒介话语权塑造"未婚大龄女青年"的刻板印象,将她们这一群体转换成"剩女"形象。  相似文献   

11.
陈晨 《大观周刊》2013,(12):320-320,32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年女性相对男性的依附程度日益下降,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收八、高智商女青年从迈入社会起,就倾向于把精力投入事业,以致错过了谈婚论嫁的黄金年龄段,迟迟无法找到婚姻的归宿,她们,正是当下被称之为“剩女”的一个特殊群体,已经日益戍为社会的热点,甚至是焦点之一。“剩女”现象的出现,既有其深层次社会外因,更囿于“剩女”群体独特的心理内因.笔者从心理学研究的七个角度,尝试提出了改变“剩女”现象的方法,旨在帮助“剩女”发现自身问题症结,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在人际交往特别是与异性交往中提升魅力,把握机遇,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12.
马丽敏 《东南传播》2011,(9):103-104
当下关于“剩女”题材的五部热播电视剧对“剩女”这一群体形象的定位和塑造存在偏差。“剩女”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还是人们的主观判断,是否已成为实质性的社会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的论证。笔者认为,“剩女”的出现是通过社会反映而界定出来的概念,是社会给这一群体贴标签的结果,媒介和大众应该客观正确对待这一群体,理解并尊重她们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3.
“剩女”是当代社会一个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学界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剩女”成因的不少,从传播学角度讨论“剩女”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媒的生产与制造,及其所隐含的性别与社会意义,却无多。究竟“剩女”是而且应当是当代传播的焦点,抑或它主要是传媒出于某种偏向所制造和生产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首份《中国城市"剩男剩女"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剩男剩女"负面情绪超7成,"婚恋误区、多重压力、夜生活频繁、性压抑、过度晚婚晚育"成威胁"剩男剩女"健康的5大潜在"杀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以“裸婚”“蜗居”“孩奴”等话题为题材的影视剧走俏荧屏,剧中折射的社会话题,描摹的集体情绪在受众中引发了广泛热议。受众的反应借助社交媒体又迅速地刺激了下一轮话题电视剧的生产。为了凸显话题,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符号化、脸谱化成为该类电视剧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试图围绕“剩女”“暖男”解读时下影视剧折射出的性别美学。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以"裸婚""蜗居""孩奴"等话题为题材的影视剧走俏荧屏,剧中折射的社会话题、描摹的集体情绪引发了受众的广泛热议。受众的反应借助社交媒体又迅速地刺激了下一轮话题电视剧的生产。为了凸显话题,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符号化、脸谱化,成为该类电视剧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围绕"剩女""暖男"解读时下影视剧折射出的性别美学。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勃兴和广泛应用,社会实体及其延伸的不断媒介化,人们的性别观念与实践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生微妙的变迁。与后现代女性主义相呼应,多元价值取向的互联网场域也在不断解构并重构相关的女性话语,"反剩女"话语随之应运而生。同时,立足于媒介化社会的现实语境,女性主义及话语及其表征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场域中也面临着被异化和被殖民化的双重可能。本研究将从"剩女"的话语建构路径出发,以互联网场域中的"反剩女"话语为考察对象,揭示媒介化社会语境下女性主义的现实困境和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8.
剩女经济学     
正上一次见到陈志武先生的时候,天气正热。我们坐在北京华贸中心地下一层的书店里聊天,大汗淋漓。可是最后,他眼我说了一个更加让我冒汗的观点——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年长的二婚女人比年轻的初婚女人"更值钱"。这话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几年前,有外国人写过一本书叫做《性越多越安全》,就性伴侣的经济学涵义作了深不可测的阐释。以此类推,难道,这就是"剩女传说"在经济学上的解释?他说——从雍正年间到1929年,关于在此期间的中国妻妾买卖价格问题,他做了一项调查。最后结果表明,寡妇再嫁的交易价格比年轻初嫁女子的交易价格要  相似文献   

19.
辽代女真“国相”是女真语omir的汉译,该称号在女真社会组织中没有实际职能,乌古乃购买“国相”之号给肃宗颇刺淑,与“专任辽事”有关.肃宗颇刺淑政治地位的变化与拥有“国相”称号没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20.
剩女爱情PPT     
有人请我讲品牌,我说怎么讲?品牌可上天可入地,如同三国演义,你要听哪一段?他说具体就好。我说具体又如庖丁解牛,先开胸还是先解小衣?从何讲起?他说"反面案例+习题解析"效果最受落。嗯,我觉得这是个好方法。次日,朋友请我为她的爱情预卜——请原谅她依然活在风花雪月里,并久久停留在男人可以为心爱的女人去决斗去死的骑士年代。例如,刚刚认识一位摄影师朋友,她便开始痛苦:请问,做艺术家的妻子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