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胡锦涛总书记特地前往医院看望,并号召全军官兵全国档案工作者向他学习。这是党和国家对刘义权同志最大的褒奖。为什么他做到了这一点?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始终树立和践行了正确的档案观。  相似文献   

2.
沈洋  杨飞 《新闻世界》2010,(5):109-110
胡政之在长达40年的报刊生涯中对《大公报》的贡献毋庸置疑。作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胡政之与其他报人有很大区别,那就是他所提出的办报"新路径"。笔者试图分析他所摸索出的"新路径"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希望能对报刊新闻改革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采访成洋时,得知他自己曾经也是军人,扛过"枪杆子",但在电视镜头前,他却是一派儒雅学者型形象;他不是新闻科班出身,却登上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殿堂。他策划推出的30集大型系列片《中共政要话改革》,被专家誉为"首开全国广播界对中共高官系列专访的先河";他领导的《海峡新干线》栏目被评为"全国十大创新栏目";他还被香港观众评价为"内地值得赞赏的主持人",在福建他被称为"专访台湾政要第一人"。  相似文献   

4.
郑振铎不是"喜蓄未见书"的赏鉴家,更非"奇货可居"的掠贩家,他的购书藏书,绝非徒充箧笥,而是藏有所用。他对"孤本秘籍"的态度,最能见出其"学术公器"的学者胸怀,这是与以"孤本"自恃的藏书家理念最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垂世立教"和"书其重者"的编辑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他的这些编辑思想中所体现的个人阅历、主体性暗示、个体理想指向和个体选择性的主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顾颉刚一生可谓颇不得时。他依托五四时代思潮而创兴疑古派,却从此保持"第一印象"而不改,以致每逢政局变易而倍受激荡。抗战时期,他在学术层面虽受肯定,在政治层面则受到压抑,1940年抗战最困难之时他在昆明按照他最初"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的疑古思想大讲民族问题、地理问题,遭到傅斯年的痛责。1949年后,他尽量向"反封建"靠拢,以政治带动学术,在政治层面得到肯定,在学术层面则受到压抑。  相似文献   

7.
一个16岁的高中生,总将"我是广州人"挂在嘴边,因为爱广州、爱自由、爱地铁,他大声地对地铁公司说出"不".  相似文献   

8.
康秋洁 《现代传播》2016,(4):158-160
在既往的研究中,对"中国形象"的所有探讨和研究,都在本质上归结为"他"对于"我"的看法(认知和评价)。对于"他国认知的中国形象"的关照,起始于自我认知而又回归至自我认知。正如雷默在《淡色中国》中所阐释,"中国对自我形象的认识与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大相径庭"①。问题在于,与他者认知的中国形象形成对照,  相似文献   

9.
老省长陈雷同志正渐渐离我们远去。这位"老抗联"战将、"共和国功臣"、原中共中央委员、原中顾委委员,生前特别关心新闻工作,与黑龙江日报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在黑龙江日报成长发展史上,凝结着他大量的心血。"文革"前他较多时间是主管工业,我和他几无联系,  相似文献   

10.
来新夏 《河北科技图苑》2011,24(6):1+11-1,11
来新夏先生是大家熟知的,也是我们非常尊敬的、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他是南开大学知名教授,著作颇丰;他曾任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及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学系主任、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务;他是华北地区高等学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的创始人,又是历届学术年会的参与者。本文是他在华北地区高校图协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报告会上的感言,其感言虽然很简短,但寓意却十分深刻,是一位望九之年老人对大家的一份献礼。面对两个"生疏",他采取的态度是变"生疏"为"熟知",决不退却,熟悉同志们、了解新情况,学习新学问、追求新课题,真乃"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楷模。我们将此文从"会议专页"中提取出来发表在"图苑寄语"专栏中,更有其意义,欢迎大家品读。  相似文献   

11.
刘晨 《兰台世界》2014,(7):64-65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一生命运坎坷,但也造就了他敢于求真知、求真理的性格。在法律方面,他是封建历史上第一个敢于提出"君权民授"和"争利"、"祸害"君权主张的人,更是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法律思想启蒙者。  相似文献   

12.
时群 《新闻窗》2014,(6):35-36
"为读者服务"的思想,是叶圣陶先生编辑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数十年编辑生涯中一贯的编辑工作方针。他在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的开幕词中强调,编辑出版人员必须"认定这么个方向,为的是为广大读者服务"。值此纪念叶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新认识和学习他关于"为读者服务"的编辑思想,对提高我们现代编辑的自身素质,做好新时期编辑出版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曹辛之是中国出版界最有影响的书籍装帧艺术家之一,其人其事在出版界广为流传,对其装帧艺术成就的研究多有见诸学界。在他辞世整整十六周年之时,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收集其毕生主要成果的《曹辛之集》,为广大编辑出版工作者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参考,同时也是对这位值得尊敬的新中国第一代出版装帧艺术家的最好纪念。作为"新中国六十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新中国六十年有影响的六十编辑"、"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奖者,曹辛之堪称一名"多面手"。他在十九岁时就从事编辑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4.
吴志菲 《档案天地》2010,(7):27-32,43
有过许多职务和称呼,然而他最喜欢叫他的是"吴大夫"或"吴医生"。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家庭殷实的他从医的理由却是为了生活,为了吃饭。 由于精湛的手术技术,在美国留学时落下了一个"三只手"的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5.
在第二炮兵某旅,谈起新闻报道工作成绩,官兵们对政治部主任朱章平赞不绝口。为啥?他支持新闻报道工作是身有十分劲,不用九分九。在他的支持下,该旅连续2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和"读报评报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6.
陈锐 《军事记者》2013,(1):70-70
他两次与军校擦肩而过,但没有气馁,立志当不成军官,就当个好兵。他在基层待了6年,从事过7个岗位,每个岗位都干得有声有色,是出了名的"基层通"。他一直写写画画,第7年走上专职报道员岗位,从此以后,他的世界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读书、看报,战友们都叫他"新闻疯子"。他的征途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但每一步都走得执着而坚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6年来,  相似文献   

17.
韩博  王海毅 《湖北档案》2013,(11):39-41
蒋介石深谙曾国藩的识人之术、御人之道,所谓:"顺我者昌,逆我则亡"。纵观蒋氏诸多战将,且不论战功如何,品质怎样,他们都有1个通性,就是被蒋介石抓住了弱点。张灵甫、邱清泉、黄维就是3个被蒋介石抓住不同弱点的典型。蒋介石就是这样"知人善用",驱使他的将军们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圣眷隆恩"的张灵甫张灵甫早年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关羽、岳飞等英雄人物都是他的偶像,"忠臣良将"、"一臣不事二主"、"奉天朝为正朔"的思想在张灵甫心中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宋原放在上海创办《出版史料》,我请教他的刊物为何称"史料",不称"研究"?他说:"史料搞不清楚,怎么搞出版史?中国出版史如何,一切要等搞清资料以后再说,要凭资料说话。"我相信宋原放的话是对的。  相似文献   

19.
王锋  张宏临 《新闻窗》2014,(5):64-65
"小米"手机的创始人雷军,1999年在做电子商务时曾发出感慨:"互联网就是一个工具,互联网和电、蒸汽机一样,就是一个技术的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发展"。2014年初,在"小米"手机进入市场的第三年,雷军的上市公司市场估值已到了300亿美金,成为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此时,雷军对互联网也有了新的认识,他说:"互联网其实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它用完全不同的思想来看待业务、看待市场、看待我们的客户",他还形象地将互联网思维总结为"专注、极致、口碑、快"7个字。  相似文献   

20.
总之,在犯罪论体系之争的问题上,"陈瑞华教授主张本土主义、反对移植主义"之观点,这要么是对引文的误读,要么是陈瑞华本人不小心犯的一个错误。这种"事前判断的价值立场",违反了他坚决反对的"泛道德主义"、"泛政治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