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埠”     
“开埠”一词,让人纠结的是那个“埠”字。街头巷尾,随便找几个上海人问问:“埠”字何解?相信少有人弄得清爽。  相似文献   

2.
“两个人能同时按一个快门吗?”——“能!”笔者不是存心调侃、反弹琵琶。很多人常拿“两个人能同时按一个快门吗?”尖刻的反诘一幅照片两个人署名。这有对的一面,同时也冤枉了不少好人。一幅摄影作品的完成绝不单单是对准景物“咔嚓!”按一下快门就完事,摄影作品如同写文章,同样有个事先选题构思,孕育怀胎的过程.如此,一人出“点子”,一人拍片子,两人互济互补,通力协作是常有的事。难道一幅照片就不能暑两个名字吗?  相似文献   

3.
毛峥嵘 《浙江档案》2003,(10):33-33
在高校档案用户服务工作中强调以人为本,实行人本管理,才能推进高校档案利用工作的发展,进而推动高校档案工作与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一、人本管理的层次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它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识人”、“用人”;第二层次从单纯的“用人”上升到“育人”、“服务于人”;第三层次其服务对象从“内部人”扩展到“外部人”。三个层次的人本管理理论构成一个同心圆,位于圆心的是“人”,从圆心往外,依次是一、二、三层次的人本管理内容。二、人本管理在高校档案用户服务中的应用(一)分…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汉语中有两个字常常弄混,一个是“彩”,一个是“采”。这两个字分别指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至少深浅大异。 人们说的“彩”,其实指的是物或人的外在模样与浅层标志,如色彩、光彩、丽彩、多彩等等。有“彩”,毕竟是好事。一块石头能成为彩石,一件瓷器能有光彩,一朵花能有艳彩,总比很粗、很俗、很土的东西要多一点观赏价值。人也一样,做一个有光彩的人,例如名响、位显、誉高的人,显然是比愚人、庸人、俗人要好些。  相似文献   

5.
中国汉字的含义是博大精深的,一个企业的“企”字,有人说,“人”是最重要的元素,为什么,人走企业也就停止了。  相似文献   

6.
“署名”论     
有些新闻和通讯,往往署了三五个作者的名字;有的甚至一张新闻照片署名也是二三个,实在令人费解。仔细一想,消息和通讯署名三五个还有点说头;但新闻照片署名也是二三个就有点说不过去,难道是一人持相机,一人按快门,一人负责洗胶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未免有点“滑稽”。人多以示重视?不对。文责应该自负,如果稿子真的出了问题,作者三五个,拿谁是问?如何“自负”?倘若稿子获奖呢?作者三五个,谁来领受?谁是该文荣誉的无愧者?人多说明写作艰巨?也不对。写作的显著特点是“单干”。它的艰苦在于个人“伤脑筋”,并不表…  相似文献   

7.
千河 《今传媒》2009,(12):127-127
现代人其实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绚丽多彩的现实世界;一个是虚拟神奇的网络世界。“网帖记者”就是由虚拟神奇的网络世界派生出的“新新人群”。  相似文献   

8.
同名同姓现象,据说在中国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报载,一个天津市叫“张力”、“张健”、“张英”的分别有2000多人;沈阳市有3000多个“王伟”和“李杰”,4000多个“王玉兰”、“刘淑珍”.同名同姓的人多了,姓名作为“代号”于个人独有的标志、区别作用就会减弱,给诸如邮政通信、户籍管理以致寻人访友等工作带来不便.  相似文献   

9.
快乐的思想     
一个人要得到快乐的生命,就先要有快乐的思想。 有个流浪者来到一座城市,遇到了守城的人,流浪者告诉守城的人,他离开了家乡,想搬到这座城市来。 “这是个怎样的城市呢?”流浪者问。 “你的家乡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呢?”守城的人反问他。 “那是个糟透了的烂地方,政府腐败,人民互相仇视,很多人失业。”流浪者愤愤地说。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2009,(18):30-35
在一起车祸事件的背后,是民意的潜流。最初,来自现场目击者的描述是,“车祸,1人被撞死”、“一辆小车撞倒一人”“有人飙车,撞死了人”和“几辆改装跑车,飙车,撞死一个青年。”而到了第二天,车祸事件被注入了身份的符号,肇事者属于“富二代”,逝者是个外省青年,关于他们的形容词是前者很冷漠,后者很阳光。  相似文献   

11.
在杭州这种游戏用两副牌,四个人玩,叫“三打一”。在武汉这种游戏用一副牌,三个人玩,叫“斗地主”。意思差不多。一个人当庄,另外两个人或三个人联手做闲家。我想“斗地主”的意思大概就是均贫富,世界上的地主总是少数,无产者多些,敢当庄的人一般牌都是最好的,所以另外两人或三人要团结起来。但是这种牌的玩法又有点儿偏向地主,因为地主的赢面比较大,常常是地主  相似文献   

12.
张治 《新闻前哨》2003,(3):46-46
“品位”和“品味”是近几年来报纸上经常出现但又总是混用不清的两个词。这两个词如何区分,又如何恰如其分的使用,一直是很多新闻工作者的难题。 笔者认为,“品位”和“品味”可从以下几点区别开来: (一)名词“品位”和“品味”既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当它们被用于人时,表示意义的倾向不同:“品位”倾向于“人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各方面具体  相似文献   

13.
五个“拼”(1)“同题竞争时代”拼的是策划;(2)“争分夺秒时代”拼的是“集团作 战”;(3)“厚报时代”拼的是“版组效应”;(4)“多媒体时代”拼的是“立体捆绑”;(5)“读图时代”拼的是“高科技”。 五个“难”(1)做一个“会把关”的总编辑容易,做 一个“会策划’且使策划达到预期 目标的总编辑难;(2)培养一个“跑街”的记者容易,培养 一个“专家型记者”难;(3)寻找一个“管版不管人”或“管人不 管版”的编辑容易,寻找一个“既会 管版、又会管人”的编辑难;(4)发现一个有学问的作者容易,发现 一个会…  相似文献   

14.
志贤  军节  彦英 《新闻三昧》2008,(7):56-56
毋庸讳言,时下将“下工夫”写作“下功夫”者大有人在。对此,要引起大家的特别重视。 有的人认为,“工夫”和“功夫”两个词是异形词(事实上,是一组单一义项的异形词,“工夫”是首选词形),  相似文献   

15.
新闻稿件中,一些读音相似的词汇,由于使用时推敲欠缺,使读者感到似是而非,不得要领。试举几例:”琢磨”应为”捉摸”。某晚报一则报道稿中说:“整整齐齐坐成一排的十几个人脸上表情各异,颇费琢磨”。“琢磨”的词叉是思考、思索,根据文意,这里应该是猜测、预料。对于十几个人的表情,观察分析、猜测预料,使用“捉摸”一词是贴切和恰如其分的。不该用“琢磨”。“童贞”还是“童真”。某日报在报道一所托儿所  相似文献   

16.
“三甲”“屈居”“问鼎”和“染指”,是媒体报道体育比赛时常用的所谓“体育术语”.在阅读报刊和观看电视时,笔者发现这四个词语常被错误地运用. “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宋代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代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 74人.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三甲”包括的人相当多,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因此,是不能用“三甲”来指“前三名”的.  相似文献   

17.
“我非常珍惜自己的无形资产,而且要努力使其增值。”这是我一个朋友最近对我说的一句交心的话。我觉得这话说得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是经济学里的专用名词,把这两个词的意义引申到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身上是一种借喻。我们可以权且认为,一个人的“有形资产”指的是其身体素质、自然年龄、工作资历、职业、职称、职务等等,而“无形资产”指的是其思想、理论、道德、专业知识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或一个人的社会影响力、感召力。有人说,“权威权威,有权就有威”。这话实际没有道理。权力是一个人职权范围…  相似文献   

18.
由改进作风说到改进文风,“至人所未至”,既是一条实践经验,也是一条新闻规律:走“不一样”的路,才能出“不一样”的稿。好记者应该是“思想家”,善于“想人所未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深度和广度的突破,二是对有价值思想瞬间的敏锐把握。具体方法上可有这么几条:“老题材”用“新思维”;“小题材”用“大思维”;“非事件性题材”用“新闻性思维”。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对一本图书的质量定论时,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比如:不懂专业的人审读专业书,提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专业问题”;对一本书抽查10%左右,就根据抽查质量定整本书的质量等级;一本书两人同时审读,一个结论是优秀,一个结论是不合格;一本书差错率很高,考虑到诸多原因,照顾为“合格品”;一本书审读人定为不合格,但经过嘴巴厉害的人“这儿不应算错,那儿不应算错”  相似文献   

20.
夏鹏飞 《新闻天地》2011,(11):76-76
四川人喜欢打麻将,我认为,只要拿出打麻将的精神,企业各部门的配合就会无缝对接。 打麻将的人从来不迟到,说好晚上8点,可是还没到点,三个人就先到了。剩下那个人在路上,这三个人电话一顿催:“快点来,三缺一。”那个人马上打个车跑来了,一看表才7点半。他第一句话。肯定是:“不好意思,迟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