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为观念?观念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形成的一种概括的看法。它在一定的认识阶段内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人们正是靠这种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观念意识去认识世界,并且借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事物,不断推动社会前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实践中,也无时不在受着某种教育观念的支配,去从事种种教育实践活动。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激流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改变自己的主观世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从而使自己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更能积极主动地适应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始终贯穿着辩证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不仅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依赖于物质等唯物主义思想;而且承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同时意识又能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3.
编辑信息选择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人们感知,认识事物的起点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活动的潜在指导,因此信息的选择对人类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编辑对信息的选择是信息利用过程中理性的融入,编辑主体对信息的能动的选择方式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误区之一 :先有意识的能动作用 ,后有物质简析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 ,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以正确的思维和理论为指导 ,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人们能够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 ,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说 ,是先有意识的能动作用后有物质即物质的新形态。但从意识的起源来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以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觉能动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中心,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通过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它不仅能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 ,而且还能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这是稍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常识的人所熟知的 ,毋庸赘言。但意识是否也能反映和作用于主观领域的事物呢 ?对此问题 ,就有许多人不甚明白了。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略作探讨 ,欢迎行家指正 !意识不仅具有能动地反映和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作用 ,而且也具有能动地反映和作用于自己所在的主观世界的作用。一、人类世代的实践活动证明意识具有反映和作用于主观世界的作用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就要认识和改造自然 ,获取物质资料 ;就要认识和改造社会 ,创造和改善社…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实现的变革实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它旨在主张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对于精神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坚持立足于物质实践去说明全部人类生活;马克思哲学作为现代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其自然观念是关于人化自然的观念,其社会观念则把社会视为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交往关系的产物,而且马克思哲学揭示了社会和自然之间不可分割互为中介的关系;马克思哲学通过阐释认识的社会性本质,把认识活动置于整个人类历史活动的视野中考察,使认识论获得了坚实而正确的本体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理论极其深刻地阐明了真、善、美的统一关系,集中体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8.
人类实践活动既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对立的基础,又是使对立双方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这就必然要求人们在从事实践活动时必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念里,文艺是一种感性的审美实践,其目的性及现实性品格,并不像物质实践活动那样直接和功利,它总是间接地潜移默化地,通过社会心理和个人意识的中介,经由一定的“发酵作用”而表现出来,并在影响人们精神世界的过程中,作用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文章从这一观念出发,主张吸收和运用认知心理学、接受美学的研究成果,对革命文艺育人的作用机制与实践方式进行研究,最终的目的是重新激发革命文艺的活力,为新时代的人文教育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10.
黄进 《教育学术月刊》2006,(4):29-29,56
主导价值观是指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改造世界、创造和享用价值的过程中形成并确立的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是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对象,对人们的价值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它所凸现的是大多社会人的情感、愿望和追求。对个体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导向和驱动作用,从而构成了社会实践自觉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特征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其实践性表现在 :( 1 )实践基础上的唯物 :从实践的角度把握物质决定意识 ,物是实践的对象、实践活动和实践的产物 ,是与人的活动相关的“对象性世界” ,因而物也包括社会存在和人的生活 ,意识是对它们的反映。 ( 2 )实践基础上的辩证 :在实践的基础上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通过实践可以改造物质 ,主体与客体、物质与意识对立统一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2.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 2分,共50分)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 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据此回答1一3题。 1.“求真务实”的观点() A.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承认世界是主观的 C.否认世界的客观物质性D,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2.之所以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精神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战线上的两军对战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它承认物质决定精神,同时又极其重视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它既反对唯心主义,又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的思想感情。”“物质决定精神”,或者说,“存在决定意识”,这句话说明了世界的本质——世界是什么,也说明了人们意识的来源——意识是从哪里来的,教我们认清客观世界和人们主观意识的本质、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人的生产劳动或者说实践活动的产物,换句话讲,它是在人们的生产劳动或者说实践活动中生成与发展的。文化又是人的精神活动的表现形式与呈现。作为以思想、观念、精神等等形式存在的文化,不仅对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具有规范功能与作用,也对人们的精神生产与精神生活具有规范功能与作用,同时还对个体的人格塑造与行为习惯具有规范功能与作用。文化的社会规范功能与作用,是文化具有现实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化,是文化发挥其社会规范功能的内在需求与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15.
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后,研究性学习在各个中小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人们似乎已经把从课外选择活动素材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看成是培养学生自主精神、探究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而忽视了教材上可以利用的资源。那么,如何利用历史教材的活动素材把它们变为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探究创新意识,使学生超越自我呢?  相似文献   

16.
实践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中,就曾提出并作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唯心主义者从思想、精神创造一切出发,或者把实践看成是抽象个人自由意志的心理活动,或者把实践看成为实现某种先验的理性原则和道德原则的纯粹精神活动。在西欧哲学史上,第一个把实践作为自己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的是黑格尔,他强调劳动、物质活动对掌握自然界的作用,认为人的能动地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是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特点,提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不只一次地赞扬黑格尔实践观念的深刻意义。但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使他把劳动、物质活动看着是“绝对精神”的理性活动派生出来的,因而,他所指的实践归根到底仍然是“绝对精神”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一、实践与物质、实际是不是一回事 ?1 实践与物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哲学概念哲学的物质概念 ,高度概括了离开人们意识、并能为人们意识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共同特性 ,即具有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从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看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 ,具有客观物质性 ,因而 ,实践与物质相联系。但实践不等于物质。实践与物质的区别表现在 :(1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是人类所特有的 ,它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指导下的做或行动 ,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  相似文献   

18.
社会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大学生以学习为基础,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以“识国情、受教育、长知识、长才干和作贡献”为目标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大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运用一定的中介手段,有目的地与外部世界不断发展的现状发生联系、相互作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本身力量,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进而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加速成才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意识的能动性,指的是人类通过实践能反映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并且能在此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和抽象,从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由此形成一定的观点、思想、理论体系,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最终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创造原来世界上所没有的新事物。因此,从本质上说,意识能动性属于认  相似文献   

20.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对自然和社会能动改造的结果。它们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测量器。从本质意义上来说,物质文明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着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不仅表现为以生产工具为主导的物质手段的进步,而且表现着人对自然界索取,占有的质量与数量的水平。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的自然世界和改造主观的自身世界中所形成的精神成果,它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即包含人的主观世界的丰富和深化,又包括人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拓展。在我国,人们通常把它分成两大块:一是思想道德,如理想、情操、信念、观念、伦理道德等;二是科学教育文化,具体包括教育、卫生、体育等在内的文化设施,文化形态以及人们的文化活动等等。从总体上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反映了一个社会发展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密不可分。一方面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它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精神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精神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