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在网易首届网络文学大赛中,一位叫蓝冰的写手脱颖而出,一举获得了金奖。近日,知识出版社将这个忧伤凄美的网络爱情故事以纸媒的形式出版,以飨读者。本刊记者采访了本书的作者,那个拥有一个干净,透明,而且有点忧郁的网名的小伙子,请他谈谈《相约99》的写作感想。(记者简称记,蓝冰简称蓝)记:在写作《相约九九》之前,你是否已经开始了网上创作?什么时候开始网  相似文献   

2.
采访和写作     
为什写?写给谁看? 动笔写作以前,首先要明确两件事: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给谁看? 一则新闻也好,一篇通讯、特写也好,成功或失败,总有很多原因。但,写作的目的不明确,没有解决写给谁看的问题,常常是使作品失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每当我们采访过后,准备动手写作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很多的材料组织不到一块儿。也常常碰到这种情况:费了很大的力气把文章写出来,寄往编辑部,不久,原稿却退回来了,说是“文章太乱,材料太蕪杂,不能刊用”。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  相似文献   

3.
与驻地记者一道采访,或者带年轻人下基层采访,谈起新闻写作,他们常常会问,老詹,为什么大家同样写文章,有的人写得又生动又吸引人,有的人却写得枯燥干巴,一点没有看头呢?写作水平高低,究竟秘诀何在?我说,水平高低在选择。那年,和北京站站长徐文营到燕山石化采访,上车后我对小徐说,文营呀,假如这篇稿子由你来写,也让我同时写的话,咱们一上路,就开始在作选择了。作哪些选择呢?第一,对象的选择。这没什么区别,大家的目标,都是燕山石化。第二,角度的选择。到燕山石化,到底写什么呢,也许可以有五个角度,你选择了A角度,我选择了C角度,如果我的角度…  相似文献   

4.
前面的两篇“漫谈”主要讲,在通讯的采访、构思和写作过程中,要始终伴随着具体的形象,要始终伴随着浓烈的感情,这是形象思维的两个重要特点,也是写好通讯的两个必要条件。本篇所要讲的是,在通讯的采访、构思和写作过程中,还要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是写好通讯的另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形象思维的最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5.
我从事业余新闻写作已近两年。开始的时候看到什么写什么,结果用稿率很低;后来我总结经验教训,感觉到,要写出好稿,不能走马看花,要多观察多思考,作深层次的挖掘。我厂前几年曾一度亏损,去年下半年起开始盈利。这件事如果只当一般经济信息来写,大概难以见报。采访时,我反复思考,一连向自己问了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能扭亏为盈?  相似文献   

6.
写新闻稿必须给人以新鲜感,不能老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否则,不仅读者不买你的帐,就是我们自己也会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怎样才能将新闻写出新意?积二十多年搞新闻的经验,我觉得写新闻贵在别出新裁,在材料上要人无我有,在构思上要你东我西,在题目上要拟出新意。下面就这三方面,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专访,顾名思义,就是作者带着专门的意图。打算或目的对事先选定的专门采访对象,进行专题性访问的纪实作品。从体裁上看,它应属于通讯范畴。它与一般通讯相比,不仅专题性强,内容更集中,构思更富有特色,而且以运用第一手材料见长,更富有现场感、亲切感,也更富于感染力。常见的专访有:人物专访、问题专访、事件专访、学术专访、各地风物专访等。怎样进行专访的写作呢? (一)确定好专访的对象和题目一般来说,专访的对象是事先由新闻单位或记者本人选定的,这头一着棋忽视不得,需要反复思考、精心研究、认真选择。许多记者认为:事先确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说,新闻记者是个“杂家”,这不仅指知识面要广,而且指新闻写作的手法要多。 我们通讯员也应当向“杂家”努力,学会新闻行当的十八般武艺。这样的好处是: 一、不浪费素材、采访中得到的素材很多,有时写一篇稿用不完。如果只会写消息,其他素材岂不白白浪费掉了? 二、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通讯员一般是从写消息开始的,但新闻的表现形式很多。如果多练几手,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都尝试一下,也许你会找到自己的写作优势。 三、有利于提高写作兴趣和水平。一种写作方法用的多了,难免单调。只有多种形式交替使用,才能不断丰富你的文采和词汇,锻炼你的思维,提高你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深入采访是表现深刻主题的需要明确报道思想,表现深刻的主题,这是新闻写作的起码要求。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掌握最具说服力的材料,才能写出有影响的新闻稿件。要做到采访的深入,必须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选择恰当了,获取自己最需要的材料、要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就会容易得多,否则将会做许多无用功。因此要对入选的采访对象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一说起新闻的结构,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倒金字塔,然而,倒金字塔结构在独霸新闻写作领域一百多年后,这种写作方式自20世纪初起便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为了能有所突破,也为了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报道方式,记者们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到20世纪70年代时,一名美国记者终于说:"那种老式的倒金字塔方式的新闻报道正在消失.我们再也不需要把最好的材料都放在顶部,然后再按照逐渐递减的程序排列别的材料了.""我想我们已经绞尽脑汁了,"<俄勒冈人报>的一位写作教练杰克·哈特(Jack Hart)告诉记者们,他说,"我们还没有给各种报道结构命名.我坚信,当你穿过一片树林的时候,如果你知道所有植物的名字,你就会看到更多的东西.很多作者在写报道的时候,往往已经写了一半,却还不能认识到他们正在用一种特殊的文章结构写作."不同于倒金字塔的结构有许许多多种类.下面是最常见的六种结构:  相似文献   

11.
1986年,《空军报》开展后勤“双评”活动。我采访了兰空某招待灶的特级厨师梅祝三。采访前,经过分析研究,根据招待灶的特点,我围绕梅师傅“怎样为顾客提供服务、使顾客满意”方面,确定了写作路子,并列了采访提纲。两天时间里,我了解到了梅师傅热情、周到地为顾客服务的许多事迹。可是,当我开始构思这篇通讯的时候,却觉得所有材料仍如一团乱麻。这天,我叉来到招待灶,专门跟梅师傅的徒弟闲聊。“你有什幺业余爱好没有啊”?我问梅的徒弟小李。“有啊,打拳,练武功。我们炊事班人人都有这个爱好。”  相似文献   

12.
采访,经过试探性阶段,要迅速转入正题。试探性阶段不可太长,要适可而止。如果这个阶段拉得很长,开始的“闲谈”总是漫无边际,就会使访问对象觉得你是在闲聊,或者觉得你有些圆滑,甚至在卖弄自己,造成不好的印象。一旦造成这种不好的印象,在这次访问中是很难消除的。因此要尽快转入正题,开始正式采访。转入正题,首先要向采访对象交代采访目的,要准确介绍,不能含糊,以此来引导对方谈话。因为对方很急于想知道找他到底是干什么,他该怎样回答。记者要明确地告诉他,有哪些要求,如果说得不清楚,他就不能明确地回答。必要时还要交底。对方对记者采访往往有点疑虑,比如记者提了几点要求后,他会想,为什么找我?有沒有别的目的?会给我带来利益还是损害?特别是记者采访比较重要的问题,访问对象的疑虑就会更多,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先交底——这次采访要达到什么目的,对他有何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写作:短新闻意识——表现方式——结构三要——语言三要——写作环境短新闻意识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如果说采访阶段是从事打地基的地下工程,那么,写作阶段便是进行构筑成型的地面工程了。事实上,记者的采访与写作过程是很难截然划出分界的。在采访活动中,有经验者往往是随着采集新闻素材的进程,同时也在依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作品的构思——写一个什么样式的作品才更合适。采访中的构思反转来,又对深入采访起着导向作用。二者交叉进行,相辅相成。当采访告  相似文献   

14.
写通讯要严格选材,力求用最少、最典型的事例老深刻地说明事物的本质。这和采访时恰恰相反,采访象“韩信点兵”,获得的材料越多越好。写作时,则要以一当十,选择最精当叫响的材料。如果不注重选材,一篇通讯写起来堆砌一堆例子,不但不会深化主题,而且会分散和冲淡主题。. 下面是我们的一篇修改稿,括号里的正体字是从原稿中删去的部分。机器医生当人们运输、打麦,特别在前段机器轰鸣,给旱魔做斗争的时候,乡亲们不约而同地想起邵养增来。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新闻采访中,常常听到有这样的说法:“你有什么好点子?”“这个点子不错”等等。什么是“点子”呢?“点子”,就是主意,即在采访写作中,触物于何方?立意于何处?寓理于何事?落笔于何点?“点子”是新闻敏感最重要的体现,它的实质是:从哪个角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新闻价值,才能充分地表现新闻价值。“点子”表现在采访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但在采访写作中又表现较为突出。“点子”在采访写  相似文献   

16.
采访对象受到大众传播过程中“记者采访”、“记者写作”、“编辑”、“媒体”、“受众”、“效果”等环节的反作用,会影响到受访心理与行为。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呼吁在大众传播学领域有必要重视和加强对采访对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笔者初当记者时,把看材料当成主要“采访”手段,常常忽视那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采访对象。1986年,我采访一位扎根海岛数十年,事迹非常感人的全国优秀教师。由于我只重材料不重人,只根据材料写稿子,结果把一位闪闪发光的人物写得干巴巴。这件事教育了我: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切实改变采访作风,变“用大部分精力研究材料”为“深入现实生活中去采访,在采访中获取写作激情”。  相似文献   

18.
易文 《新闻与写作》2002,(12):31-32
在目前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里,有不少中文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中文和新闻有很多部分是相交的,尤其在写作上,都要求对语言熟练运用,但中文和新闻的区别却也是显而易见的。学中文的人如何尽快适应新闻工作,最终在新闻这个行业里大显身手,回顾一下穆青的成才之道,研究穆青如何从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准作家,转变为一个成功的新闻工作者,会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首先,新闻要求所有的素材、细节都必须是真实的,这就给学文学的人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学会采访、重视采访。“真实性”是文学与新闻的最根本的区别。文学需要幻想,形成于虚构,而新闻则来不得半点虚假,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如果采访经验不足,素材收集的不够,而又不能凭想象虚构,那么在写作时就有可能出现素材不够或是细节缺乏的现象。穆青开始也是这样。他的《雁翎队》写于1943年,是第一次展现穆青才华的作品,穆青在回忆这篇通讯报道的写作时说,那时去采访,他真被那优美的环境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采访结束后,“我兴冲冲返回报社,当晚就构思这篇报道,我觉得雁翎队的事迹真是太好太生动了,无论如何要把它写好,可是写着写着材料不够用了,采访本纪录的大多是雁翎队的群体形象,和他们的斗争方法和智慧,还缺乏一些突出的人物和具体的事例”,等  相似文献   

19.
由于报告文学是以具有新闻价值的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的,不允许虚构,所以报告文学的写作必须以大量的事实为基础。因此,采访——掌握事实,对于报告文学的写作是至关重要的。一、采访前的准备采访前,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的确定,一般来说有四种情况:1.领导指定任务;2.编辑部命题约稿;3.得到信息,个人发生兴趣(听别人讲或见到报纸上的消息);4.偶然发现,追踪采访。这四种情况,无论是哪种,在采访前都需要想一想:为什么要写?采访对象是否具有“新闻性”或“新闻价值”?其典型性在哪里?同时代脉搏的联系是什么?能否构成文学作品?领导指派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1984年8月我调到汝南县委通讯组工作。就在这时候,通讯组负责人调走了。另外两位老同志主要从事摄影报道,文字报道的任务主要落到我的肩上。过去我未搞过通讯报道,只是向县广播站写过一些广播稿,文字基础也比较差,思想压力颇大。怎么办?我一面大量阅读有关新闻业务书籍,一面积极采访,拚命写作。那时,6点起床后就写,早饭后骑着自行车到县直各单位或下乡采访到了夜晚再回机关写作,每天都是在11点以后休息。两个月里,我只回家一次,体重下降了七八斤,可报纸上才见了9篇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