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常都会看到小说中提到“八拜之交”这四个字,“八拜之交”是指哪“八拜”呢?“八拜之交”语出《紫钗记·吹台避暑》:“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军之事。”俗称结拜兄弟为八拜之交;按:古无八拜的礼,以互相四拜算为八拜。另一说,八拜之交应该是指对结义双方长辈行八拜之礼,正式结为金兰之好。  相似文献   

2.
《小读者》2011,(1):51-51
“一问三不知”指的是不知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果。其典故出自于《左传》。  相似文献   

3.
在遭到了巨大的打击时,人们往往喜欢用成语“五雷轰顶”来形容。但其中的“五雷”指的是什么呢?要弄清楚这个,首先须弄明白一个古代盛行的学术概念:五行。  相似文献   

4.
陈湘 《课外阅读》2006,(4):21-21
“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问活动于扬州一带的郑板桥、金农、罗聘、黄慎、高翔、李禅、汪士慎、李方膺八人。他们究竟“怪”在哪里昵?  相似文献   

5.
刘德武 《语文知识》2005,(12):32-32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的课下注释中有这样一句话:“建文四年,惠帝的叔父燕王朱棣起兵攻陷南京,自立为帝,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他坚决不从,惨遭杀害,被灭十族。”有的同学问,一般都是株连九族,为什么这里说是“被灭十族”呢? 原来,“十族”指的是宗亲九族再加上门人(学生),“九族”指的是高祖、曾祖、祖、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一册《〈呐喊〉自序》的文后附有鲁迅先生的《自嘲》诗,该诗注释部分认为先生所谓“偷得半联”指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一、关于“偷得半联”的来历《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有如下记载:“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云云。”此诗后被收入《集外集》时,“旧帽”改为“破帽”“破船”改为“漏船”,并命题为《自嘲》。从日记内…  相似文献   

7.
知君断肠令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树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这是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的全诗。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青年女子为恋人的真情所感动,毅然与其私奔的事,赞扬了此女爱情的热烈、执着。诗中的“暗合双鬟”意为偷偷地将原先分为两股的发髻合在一起。为什么要这样呢?原来,当时的风俗,“双鬟”是处女的标志,出  相似文献   

8.
大凡书店、书斋的命名,都有一定的含义,少年鲁迅读书处“三味书屋”中的“三味”,究竟是哪“三味”呢?又是什么意思呢?“三味”指的是书三味,即“经味、史味、诸子百家味”。源出唐人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  相似文献   

9.
时下,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到一起来。”于是乎,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小朋友交换位置,你争我抢,煞是热闹。笔者对这种现象颇有一些想法:“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并让学生自由选择座位,表面上似乎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自主权的关注,符合新课标中“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权利”这一精神,但是,“喜欢哪段就学哪段”这种提法真的利于学生学习吗?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挑选的文质兼美的范文,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整体,我们引导学…  相似文献   

10.
《教育文汇》2010,(1):6-7
如今,许多家长热衷给孩子找个“特色”学校,但选择什么样的学校才真的有“特色”呢?收费高的,还是名称响亮的?“特色”学校的特色到底体现在哪里?其实。对这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应当是学生。  相似文献   

11.
<正>人们常说的吉祥话中有一句"五福临门",但大多数人都是一听而过,只觉得是吉祥话,至于到底是祝福什么,都不是很在意。事实上,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五福"是什么。"五福"一词出于《尚书》中的《洪范》。书中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其中,"长寿"是指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指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也有人指出,"贵"不在"五福"之列),"康宁"是指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指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指临终前没有遭遇过横祸,  相似文献   

12.
最早提出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的,可能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他的《文心雕龙·情采》里有“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说法. 其实,“真情实感”应该是一个为文的常识.而常识得不到尊重,绝非常识的过错. 眼下,“无病呻吟”已成为学生作文的主流,“常识”不幸遭遇应试“滑铁卢”,在“九步构思法”“六步成段法”“五步成文法”“六步构思法”“五步成段法”“新‘五步成文法…之类的模式前撞得头破血流.  相似文献   

13.
“暴”和“爆”音同形近而义不同。“暴”是个会意宇,表示日出双手捧米晒,本义指晒,这个意义后加“日”写作“曝(pù)”,引申指显现(如“暴露”)、急骤或突然(如“暴雨、暴病、暴怒、暴乱”)、凶残(如“暴行、暴虐、凶暴、残暴”)等。“爆”是个形声字,形旁是火,本义指火进散而破裂,引申指猛然进裂(如“车胎爆了、火山爆发、爆破”)等。  相似文献   

14.
张帆 《现代语文》2005,(7):41-41
古装剧里经常可以听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台词,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五福临门”这个吉祥的祝福,那么不孝究竟指的是哪三台?五福又具体包括哪五福呢?  相似文献   

15.
几年来,我在学生的作业、教师的备课笔记以及一些报刊杂志中,发现“哪”和“那”误用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读音相近。“哪”和“那”同属一个音节(na),只是在声调上略有不同。作代词、连词时,“哪”是上声,(nǎ),而“那”则为去声(nà)。如果发音不够准确,再加上方言的影响,就容易把它们读成同音;其二,形体相似。在外形上,“哪”比“那”多一个“口”旁,二者形体较为相似,于是,有人把它们当成一对孪生姐妹。其三,词义模糊。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听说一些学校在学生中间取消了“三好学生”的评比。据说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而产生的“举措”。但素质教育并非不分善恶、美丑、是非;不分进步与落后;不进行评价与比较。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三好生”的评定标准;如何让“三好学生”在学生中真正起到楷模示范作用。本期辑发 4篇文章,从几个侧面触及“三好生”问题,以期引起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这里的“文”是指一个个鲜活的作文案例;“道”是指作文的一些经验和技法等;…文一道’结合”是指从“文”中感悟出“道”,将“道”融入“文”中。  相似文献   

18.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规、实、新”三个字上狠下功夫,取得了成效.“规”是指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整体规划,强化规范;“实”是指注重程序,强化落实;“新”是指推进改革,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9.
罗华明 《师道》2006,(2):12-12
硬伤一:教书找不到乐趣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时至今日,教师不知什么原因就演变成了“万金油”。在担负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还要身兼诸如保姆、警察、说客、会计、出气筒甚至殉道者等角色……教师找不到自身应有的位置,有的只是无穷的忙碌和繁琐,迷茫痛苦之余,剩下只能是不尽的悲哀和彷徨。要想在教书中寻找乐趣,实在不容易。硬伤二:科研找不到方向尽管现在大部分的学校设立了所谓的教研室,堂而皇之者称为“教育教学科研中心”。有的学校甚至还喊出了“每人一个研究课题”的口号,一副全民上阵的架势。当科研被分割成一个个指…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师》2004年第10期刊出的蒋桂冬老师《“喜欢哪段就学哪段”行吗》一文,引起了我很深的思考。蒋老师认为,“脱离了课文整体,对部分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甚至是偏颇的,无异于盲人摸象;同时,对文章结构美的认识和体味更无从谈起”。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假如我们认真审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理念,就会发现“好奇心”、“求知欲”、“主动性”、“积极性”及相关的内容被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高度。如:《语文课程标准》把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定位在“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的层面上;“写作”在初中称为“写作”,在小学中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