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见贤思齐要软硬兼施闻之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见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见到德行不高的人,就要在心里引起警戒。孔子此言,对提高人的品行修养是一种方法,推而广之,对发展职教事业,也是一种方法。近年,全国职校向重点职校看齐,...  相似文献   

2.
“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孔老夫子的话,翻译成今天的话是:见到贤能的人、比自己强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怎么样的人、有毛病的人就要反过来想想自己有没有那些缺点。孔老夫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见贤而思齐”是我们处理同学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崔鹤同 《下一代》2009,(10):15-15
1831年,吉姆·克拉克·麦克斯伟出生于英国的爱丁堡。小时候的麦克斯伟很爱动脑筋,他一天有问不完的问题。见到高高的树木,他就问:“树木为什么总朝上呢?”见到空中的小鸟,他又会问:“小鸟为什么会飞呢?”阳光灿烂的日子他要问:“太阳为什么又升又落呢?”下雨天他想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呢?”他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相似文献   

4.
智伯之亡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  相似文献   

5.
[原文]魏文侯①问狐卷子②曰:“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 “寡人问此五者于子,一一以为不足者何也?”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③放。子贤不过舜,而瞽瞍④拘。兄贤不过舜,而象⑤放。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⑥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选自《韩诗外传》)  相似文献   

6.
最近,重温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这句至理名言又有了新的体会。《论语》中记载:一次,公孙朝问子贡,孔子这么有学问,不知他师从何人?子贡回答说,孔子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孔子认为,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有德行的人认识其大处,德行不深甚至没有德行的人也能认识其小处,无论“贤”还是“不贤”,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的体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字、训诂的角度,通过语言的实例对“贤”和“宠”两个词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证明了它们的古今差异:“贤”在古代侧重于人的能力方面,而不像现代主要指人的品德;“宠”在古代,尤其是上古(周秦汉)时代,意义是地位高贵,而不是受宠爱。  相似文献   

8.
1.“郡之贤士大夫……”郡之贤士大夫:课本注:“郡,指苏州府,古为吴郡。贤士大夫,那些与复社有关系的上层人物。”如此注法欠当。①《五人墓碑记》写于崇祯元年(1628)而张溥与同乡张采以“兴复古学,务为有用”为宗旨,创立复社是在崇祯二年(1629)因此文中之“郡之贤大夫”不可能指“与复社有关系的上层人物。”②杨建枢、张采、张溥等于天启四年甲子(1624)创立应社,如果一定要写出“社”名,当指那些“与应社有关系的上层人物。”③由此可见,“郡之贤士大夫”,应直接注为“吴郡中贤明的(有声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第一次见到“如果”这个词,便好奇地问老师:“‘如果’是什么果子,好吃吗?”老师笑笑,摸着我的头:“‘如果’不好吃,生活中不应该有‘如果’,你要好好把握!”似懂非懂的我点点头,又跳到一旁啃好吃的苹果去了。  相似文献   

10.
《特区教育》2010,(1):44-46
嘟嘟不是不会说话,他只是经常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每当陌生人跟他说话,他就感到紧张。嘟嘟妈妈是个急性子,看见嘟嘟不说话,就催:“说话呀,嘟嘟,你说话呀!”嘟嘟被妈妈一催更紧张了——说什么好呢?说什么好呢?嘟嘟越想脑子越乱,就连嘟嘟妈事前教给嘟嘟的话也因为紧张全忘了。在小学校里,学生进校门要举手敬礼说:“早上好!”见到学校老师要说:“老师好!”  相似文献   

11.
《屈原列传》第二段里有这样一句话:“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句中的“夺”和“不与”,课本及许多资料都解释为“夺取”、“不给”,意思是说,上官大夫见到了宪令草稿,要抢过来据为己功,屈平不给他。其实,这种解释纯属误解。  相似文献   

12.
图1描绘的是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漫画中跪着接受象征权力的“帽子”的人.看上去没有手拿“书卷”的站立者有出息.但没有办法.正如图中的长者所说:“你虽然有才,但毕竟是次子,认命吧。”这就是对我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真实写照: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  相似文献   

13.
教师都要备课,与其他学科不佩的是,语文教师要用一生心血来备课。国庆节后回校上课.路边的一株桂花开了,香气袭人,老远就能嗅到。只听有个老人说:“今年的桂花怎么到现在才开呀!”另一个接口道:“重阳都过了,还没见到菊花呢。”  相似文献   

14.
与孟子不同,荀子关心的主要是“外王”而非“内圣”.礼制是“外王”主张的核心,由亲亲、尊尊和贤贤三种不同的差序等级形式组成.亲亲和尊尊的差序等级是宗法社会中的现实;在向帝制社会的转变过程中,贤贤的差序等级越来越重要.在三种差序等级中,尊尊最为重要,而亲亲和贤贤则为尊尊提供了合理性基础.荀子中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以平等为基础的社会,而是以差序格局为基础的“治辩之极”(人性的自由发展)且“治平”(社会角色的充分发挥)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夜猫子     
周末,我到二姑姑家去玩,见到了家恒哥哥与研研妹妹,大家都很兴奋。我们想看电视,可是二姑姑不同意,我们又说要玩电脑,二姑姑还是不同意。于是我们就商量:“何必这样哀求呢,不如我们今晚不睡觉,来个大冒险刺激一下。”“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相似文献   

16.
<正>周六下午,门铃忽然响了。小贤开门一瞧,原来是邻居小澈。她从口袋里拿出两张票,对小贤扬了扬:“快看,这是什么?”“哇!”小贤一眼认出,“是杜鹃山乐园的门票!”小贤早就想去杜鹃山乐园了,在阿文面前念叨过不止一次,于是一听有门票,阿文也一下子竖起了长长的天线耳朵。“明天天气不错,咱们一起去杜鹃山乐园吧。”小澈说,“不过,在去之前,你得完成一个任务。”  相似文献   

17.
自省是一面明镜,映出我们的瑕疵;自省是一位老师,告诉我们每日的利弊得失;自省是心灵的净化剂,让我们日趋完美;自省是完善自我,走向成功的推进剂。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曾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见,“自省”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人才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在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的重要地位日益突现出来。对人才的研究也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选贤任能,治国安邦之本 古人云:“为政之本,在于用贤。”“政以得贤为本。”“忠益者莫大于进人。”用人之道,关系国家安危,民族兴衰。综观历史,大凡有抱负、有成就的统治者,无不重视用人。人们称赞择善而从、纳士招贤的统治者为“明君”。尸子曰:“国之所以不治者三:不知用贤,此其一也;虽知用贤,求不能得,此其二也;虽得贤,不能尽,此其三也。”’‘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相似文献   

19.
家长会的尴尬●戴逵贤很少去给儿子开家长会,忙是借口。越是儿子考试成绩不很好的时候,我就越是忙得抽不出身。妻也算是看明白了,对我说:“凡是丢人现眼的事都是我的啦。”我说:“咱这脸皮子薄,丢不起呀。”妻不干了,“那这么说,我这脸皮就─—”我赶忙解释“不是...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却愿意“折腰”,这里的“折腰”,是指见到老师就恭恭敬敬地鞠一躬,然后礼貌地问候一声“:老师好!”说实话,以前我见到老师从来不问好。一是因为我紧张、害怕,见到老师就像老鼠撞上猫,不是用"隐身术"——躲在墙角,就是一溜烟地跑了。二是我在班上的成绩中等,既不像尖子生那样被老师视为"掌上明珠",也不像差生那样和老师"形影不离",所以我对老师怀有一种陌生感,这使我见到老师就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