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指瑕”是需要技巧和艺术的。 据说,1923年,约翰·卡尔文·柯立芝登上美国总统宝座后,聘用了一位漂亮可人的女秘书,但她过于注重修饰装扮,工作时经常出错。[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的一位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到外地进行讲学活动,并借班为当地的同行上了一堂示范课,笔者也有幸一睹这位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他那独树一帜的教学艺术风格,为听课者所叹服,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位特级教师的“微笑”。事后,有人评论说,这位特级教师的成功,首先应归属于他的“微笑”。诚然,那教师带着微笑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亲切、自然、平等,这首先在教与学之间架设起了情感交流的桥梁。因而学生的紧张感和拘束感也会随之消失,他们能比较自觉地听教师讲课。同时,他们的思维处在兴奋状态,容易听得进,记得住,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由此联想到,我们有一些教师对待学生严肃有余,亲切不足。有的甚至还高声训斥,拍桌敲鞭,结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别小看领导的座次,摆错了那就是重大事故。就业指导老师传授所谓的技巧,其实也是为了学生少走弯路、少碰壁。  相似文献   

4.
《邶风》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章之一。学者对《邶风》中“不瑕有害”之“瑕”的解释莫衷一是。前贤对“瑕”的阐释有四种,一即郑玄的“瑕犹过也”;二即毛亨的“以瑕为远”;三即周悦让的“以瑕为暇”;四即朱熹《诗集传》的“瑕,何,古音相近,通用”。文章收集各家对“不瑕有害”的注释,并类比与其高度一致的“不遐有佐”“不遐有愆”句型,结合具体的语境,得出“瑕”当作“何”解更为合适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说“剔”字     
"剔"是一个具有很多义项的动词,作为一个义项众多的动词,"剔"的语义发展有自己的一个演变过程,即动词"剔"语义扩大,使用范围宽泛的一个演变的过程。下面就从"剔"的本义说起,通过探讨其在各个时期的历史演变,以及词义发生变化的原因,来更加深刻地认识"剔"字。  相似文献   

6.
报纸上最近又有一则某小学生因为没有及时完成家庭作业,被教师殴打致残的报道,近年来这种因为教育方法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情层出不穷,有学生偷了东西,老师在其脸上刺字的;有学生上课讲小话,老师让全班同学轮流抽打的;有学生背不出书,老师要脱下其裤子,以示惩罚的,老师历来被人们美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上述的老师干的却是类似刽子手的勾当。除了极个别反社会的人之外,老师一般都是希望学生变好,希望自己培养的人才对社会有用的,上述这些老师也不例外,他们之所以采取这样极…  相似文献   

7.
“暇”与“辰”是两个形声字,同音不同义。”暇”义为闲。“无暇”表示没有空闲的时间。今成语“目不暇接”中“暇”义即指“空闲”;而“氏”义为玉上斑点。“无暇”表示玉上天斑点,玉纯。(四)11日报)1997年3月7日第十版(仙山访雪)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云海、薄雾、飞雪中的金项又岂只是仙山之巅的净土禅院,简直是一方圣洁无暇净化人‘C的琉璃世界。”我想,作者的本意是要表过雪中金顶禅院的圣洁纯洁,所以该用“圣洁无暇”,而用“圣洁无暇”则令读者不可思议。“暇”与“瑕”@杨桂容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40岁左右就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苏格拉底不仅因哲学成就和智者气象,让许多人崇拜,还因其鲜明个性、幽默自嘲的言行和生活修养被后人称道。  相似文献   

9.
牛锐  应俊 《师道》2013,(12):17-18
时常听家长这样训斥孩子:不干正经事,做这有什么用?玩这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10.
英语一般问句的否定回答,通常先用“No”,再用与问句同类型的助动词,进行简略回答。但有时可直接对一般问句进行灵活回答。例中:  相似文献   

11.
<正>"智慧人生、品味舍得",这本是一句广告词。短短的八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犹如一杯醇香的陈年老酒,悠远的文化气息扑面而至。"舍得"一词最早出自明代袁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训》。细品"舍得"二字,一语双关,意境深邃。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充满了先人造词的智慧,凝聚着通古达今的意蕴。"舍得"是一种理智,一种豁达,只有舍去浮躁、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令广大语文教师深感头疼的问题。当前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可谓乱象丛生,具体表现在:(1)杂乱,无章可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每个学段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只作了方向性的指导,至于每个单元、每篇课文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哪些内容的学习来达成这些目标,则无章可循,要靠教师的个人发挥。于是,教师们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学内容的确定各行其是,真  相似文献   

13.
实际工作中,班主任经常要向全班同学讲一些道理,分析一些问题,诸如,班会的导语、总结,某项活动的动员,以至剖析班内的某种问题等等。因此,班主任学点讲演艺术,是搞好工作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之一。好的讲演,应该具有启发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14.
让“泥腿子”学点“洋京腔”尤国勋引导农民走向市场,语言障碍也是主要障碍之一。农民们习惯于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住的是农家小院,说的是方言俚语。因此,当他们走出庭院后,常为语言不相通而苦恼,为此,农村成教工作者,有义务教农民学习普通话。去年,射阳...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二册《苏武》将“单于益骄”句中的“益骄”注释为“更加倨傲”。将“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句中的“益愈”注释为“渐渐痊愈。更,加”。我认为这两个注释有不合文意之处,提出来就教于诸同仁。  相似文献   

16.
观贵刊1990年10期王为民文章《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之瑕》,说杨万里之《初夏睡起》诗“引错了三个字”,“‘留’应为‘流’;“‘软’应是‘溅’”;“‘与’也错了,应为‘上’”.此说不妥!只要稍微读几本古书的人就知道,古人诗词之类有不同版本流传,字句不尽相同,不能随便否定猜疑。我读的《诚斋集》(杨万里号诚斋)全诗确为这样:  相似文献   

17.
“把”字句要受许多限制,如果不注意这些限制,就容易造成语病。作家孙犁的《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高中《语文》第四册),被课本誉为“好的语言的一次示范”,该文用了许多“把”字句,其中有一句不合语法规范: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课本《语言的演变》一文,笔者认为有微瑕两点,在此提出就教于方家。其一,该文在列举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后分析说: "第一种情形是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有的构词的能力还比较  相似文献   

19.
近来,笔者仔细研读人教版必修一中的“优美的汉字”一节后,觉得其中一些观点和表述值得商榷。一、汉字的地位汉字是至今仍“活”着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字,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两个“最”展现了汉字在时空上的灿烂,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不过,从学术的角度斟酌,将汉字放在世界文字的发展长河来看,如此表述就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20.
“无瑕”和“无暇”这对小兄弟啊,让朋朋同学特别头疼!怎么啦,老是弄混呗!也难怪,它们长得太像啦! 先说大哥“无瑕”。大家可要记住“瑕”字引以为豪的“王”字旁。在字典里,“瑕”字解释为“玉面上的斑点”。所以大家一写到它的“王”字旁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玉”字少了一点,不就正是一块无瑕的美玉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