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死本无常,然近一时期接连发生的与死亡相关的事件.还是引起了公众的热议——因为死亡的人,因为死亡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无常观是《徒然草》一书乃至作者兼好的中心思想之一。本文通过对第41段的考察,得出该段所反映的无常观是一种自觉的、积极的无常观,也是深受佛教影响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的无常观。作者兼好没有对如何应对生死无常提出一个明确的方法,反映出兼好的无常观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一个岛国,对于生死的看法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自从佛教传入日本之后,它所宣扬的"无常观"、"生死一如"等思想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及变容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佛教的葬礼、日本人生死观中的佛教色彩及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三个方面阐述了佛教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具体渗透及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谙熟古典文学传统和民族审美意识的作家,川端康成既深得传统的佛教禅宗的无常思想,表现了人生虚幻、生死轮回的“悲哀美“;又接受佛教禅宗对于虚无的顿悟和化解,阐释了寓有禅机、充满思辩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5.
王钦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2,26(4):100-101,110
日本人非常关心人的生死这一问题。日本作家常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生死无常和人生无常这一主题。志贺直哉是雄踞日本大正文坛之首的著名作家之一,他不仅是白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心境小说"的泰斗。并且被日本人称为"小说之神"。其小说大都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城崎》是志贺直哉享誉日本文坛的"心境小说"之代表作。这篇文章深刻地反映了志贺直哉生死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庄子·大宗师>中的超然、洒脱的生死观教人忘却生死,顺其自然,这种朴素的观念对于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种种心灵的困顿和迷茫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面对世俗的浮躁和狭隘,庄子笔下"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的真人将引领现代人走出心灵困顿;以"死生,命也"的坚定来诠释生命之无常,将生死置之度外,在自然中找寻个人的安慰;从宇宙整体的角度来看"生死存亡一体者",生与死没有界限,人们应顺应生死,坦然地去面对生活.  相似文献   

7.
鬼将     
生死相依。有生方有死,有死方有生。自有了生与死,便有了阴曹地府。人死则其精神化为魂灵,而后前往地府进行生死的轮回。为魂灵们打开冥界之门并引导他们去往地府的是黑白无常。不过几  相似文献   

8.
张靖 《甘肃教育》2010,(15):23-23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记叙的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友人相聚的欢乐之情、都隐含着作者对人生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慨叹。因而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相似文献   

9.
吴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35-136,141
生死之事是人们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的问题。儒家重视生命的存在,重现世,轻来生,强调丧葬之礼和死而不朽;道家重视生命的自然本性,突出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实现适性逍遥的真实自我;佛家认为人生皆苦,生死无常,不要贪恋世间诸相,要看空一切,物我两忘,超越人生痛苦。梳理中国传统生死观,对实施生死观教育、提升当代人的生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网络发展进入第二个高峰后,初中生网民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其中有"网络沉迷"倾向和陷入"网络沉迷"的人数不断增加。针对"网络沉迷"现象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本文给出了"网络沉迷"的判断标准,并在本地初中生随机抽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初中生网络使用、"网络沉迷"情况和计算机学习意向等相关数据,提出了"网络沉迷"的三大成因和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学习动力的三个策略。  相似文献   

11.
作为谙熟古典学传统和民族审美意识的作家,川端康成既深得传统的佛教禅宗的无常思想,表现了人生虚幻、生死轮回的“悲哀美”;又接 受佛教禅宗对于虚无的顿悟和化解,阐释了寓有禅机、充满思辩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战争频仍、秩序混乱,青年一代无所适从,消极情绪迅速蔓延。当尼采大声宣布“上帝死了”的时候,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倒塌了。一方面这使得人类精神获得了自由,另一方面人类也丧失了信仰和精神支柱,伴随而来的是对生死无常的恐惧疑惑。  相似文献   

13.
“禅”与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世的哀微和成长道路的坎坷以及时代社会的动荡冲击是川端虚无思想形成的外部条件,日本传统文化中佛教无常观念的承秉是川端虚无思想生成的内在基因。其具体表现为:人生短暂虚幻,一切命中注定,生死轮回转世等;其实质是一种富有禅机、充满思辨的生命哲学顿悟。  相似文献   

14.
从《人生的枷锁》和《刀锋》中可以看到,毛姆的文学作品揭示人性的乖戾,命运的无常,生死的意义,人生的孤独感、虚无感和荒诞感。贯串着对人生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15.
《世界教育信息》2002,(1):32-33
美国世贸中心受突袭,飞机上及高楼内的生命,转瞬成焦土。近几年,香港几乎每天都有自杀案,生命无常,死亡既远也近。我们从小至大的学校教育,一向没有把生命教育、生死教育列为教学内容,更没有把生命教育作为生涯教育的一部分,生死似乎是教育中的忌讳,以致当我们直视死亡时,不知如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创作与精神病的白日梦有着相同的心理机制,都是潜意识的显像、是现实生活缺失的补偿。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庄周梦蝶这一寓言,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哲学对生死、生命、宇宙的思考,表面上似乎已经达到逍遥洒脱、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深层心理上却流露出对人生有待、生死无常、生命不能达到自由本真发展的无奈.借梦中物化的形式加以宣泄和补偿。  相似文献   

17.
自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大学生活以来,如何使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服务,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便成为了大部分学生工作人员尤为关注和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与对策的分析,研究和探求过程管理培养模式在帮扶沉迷网络大学生过程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边城》等小说中有一种不太被关注的冷。湘西的青山碧水和浓郁的入神共处的楚文化是沈从文作品的根基,也是这种冷的成因。他的文章是他抵达了生命的源头,畏于死亡又直面于死亡,而对生死的无常与死亡的必然所做出的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志贺直哉在心境小说《在城崎》中通过对蜜蜂、老鼠、蝾螈的死的描写,讲述自己对于小动物的不同方式的死的认识,进而阐述一定的人生哲理:生死的静寂,生死的无常,生死的相对性,生死的偶然性。志贺直哉不但指出人与动物的命运在自然界中是不可预知的,而且指出求生是人和动物的本能,暗示人们无论处于何种逆境中都要不屈不挠,奋斗不息。作者还对残害生灵的粗暴行为从内心感到厌恶和鄙视。志贺直哉主张"生与死,并不是两极,这二者之间并没有那么悬殊的差异",这就是志贺直哉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的生命立场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议题,对于死亡的探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当前现实看来,教育在面对死亡时常常缺场,凸显了生死教育的迫切性。生命具有无常性、有限性和脆弱性,教育应该在实现人类本真存在的探索中出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