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008年的8月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难忘的,北京奥运会让每一个热爱体育、热爱生活的人都为之沸腾。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为我们传递了奥运场馆内的最新消息和现场情况,令人如身临其境。但此次奥运报道中依然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不少媒体的相关报道,尤其是电视镜头前新闻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2.
四川日报地震报道内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内容分析法对《四川日报》汶川大地震的舆论引导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4.
本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极力塑造荚雄形象和营造家的氛围。  相似文献   

5.
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国记者和新闻媒体的良好表现有目共睹,世人称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顾及灾难当事人内心感受、忽视人文关怀等有违新闻职业伦理的行为。敬业而善良的记者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一方面,突发灾难情境本来就对新闻职业伦理形成冲击,另一方面,我们的新闻职业伦理意识也不够强。加强新闻职业伦理教育,修订《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建立灾难事件报道资源共享机制,使新闻职业伦理成为我国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自律行为。  相似文献   

6.
白靖利 《新闻世界》2010,(8):227-228
新闻图片以其客观纪实性和形象直观的特征,以及强大的叙述、表达功能备受媒体和受众的青睐,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文以汶川大地震中我国部分媒体的报道为例,阐释新闻图片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作用以及出现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媒体尊重事实,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及时报道,报道内容平衡、全面,实现了有效的舆论引导,从而使社会效益与新闻效益、政府利益与人民利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8.
使命·感动·敬意--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央媒体报道纪实 四川汶川大地震,新华社记者如是写道:“面对震后的废墟,我们在哭泣中拍照、在乱石纷飞间采访、在余震不断中写稿,更是在大灾大难中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见证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潘頔 《新闻前哨》2013,(7):100-100,106
汶川大地震的剧痛刚刚平复,强震再度袭向四川雅安,以不到1分钟的时问,改变了雅安的面貌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然而,与2008年汶川地震不同的是,当时,社交媒体在中国尚未兴起,而现在,拥有即时、迅速等优势的微博,以其透明、多渠道和全方位的信息发布,在此次地震报道中传播优势凸显,为雅安地震救援做出了不可低估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穆青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生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长在时局动荡的旧时代,告别在急剧变化的新世纪";也有人认为,他不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人,他的身上浓缩着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史,他的典型人物通讯触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同时实现了国家通讯社向世界通讯社的大步跨越。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我国媒体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突出特点。各级各类媒体都将报道的焦点对准了人,报道以人为核心的抗震救灾活动,聚焦于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精神情感、人的尊严与荣誉,尊重人们的知情权和生存权,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通过新闻报道来激发人民群众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12.
抗震救灾检验政府的应急反应,考验公众的团结互助,相关报道拷问着我们新闻人是不是已经把这样的信条融入血脉:不把任何一个人当作工具.要把对遭遇不幸的采访对象和受众的伤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东方卫视汶川地震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闻立台"给东方卫视此次报道带来的有益影响.文章认为,在当今条件下,"新闻立台"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要.作者阐述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条件.如进一步加强新闻信息公开,合格的人才队伍等.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中,中国政府和军队的表现获得了一致认可。而对非政府组织,则赞弹不一。事实上,汶川大地震是当代中国非政府组织社会参与能力第一次整体浮出水面,怀着公益热情与理想的NGO(非政府组织)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新闻传播能力。本文以四川地区相关非政府组织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新闻传播活动为例,探讨非政府组织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新闻传播空间。  相似文献   

15.
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四川的汶川大地震足以用一生铭记.灾难来临,13亿中国人迅速将悲情凝聚成为救灾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闻史上,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灾难发生后,中国媒体迅速反应,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了一场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连续报道,大大提高了中国媒体在全世界的公信力,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新华网首先发布了地震的消息,使震中以外的民众对地震情况有了初步了解.报纸由于印刷限制,影响了时效,但第二天报纸的头版头条几乎都是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报道之多之详细可谓"空前".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看望慰问抗震救灾新闻工作者时,动情地说:"抗震救灾斗争取得的进展,凝聚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①  相似文献   

18.
人本价值的内涵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外众多新闻记者奔赴前线,及时报道救援进展情况.但不可忽视的是,少数媒体记者在对当事人的采访和报道中,将人本价值抛于脑后,缺失人文关怀,做出了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事.  相似文献   

19.
如何做到新闻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使法制报道在推进司法公正、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等方面具有引导启迪作用,是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法制报道的媒体从业者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怎样才能真正使法制报道以专业为出发点,以读者为着眼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富有指导性和吸引力,传播法律思想,塑造法律信仰,营造遵纪守法、崇尚良好道德的社会氛围呢?  相似文献   

20.
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必将载入国史! 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报道不但在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赢得了满堂喝彩,交口称誉.这种中外共赞的局面,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