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向用作对脑力劳动者,即对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的指责。导其源出自《论语·微子篇》荷蓧丈人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参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316页。) 对丈人之说有三解。一为嘲弄孔子:手脚不勤劳,庄稼都分不清,哪里能算得是老师呢?二为斥责子路:(你这个人)手脚不勤劳,庄稼都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三是丈人自说:(我年老了)手脚不勤劳,(眼也花了)庄稼都分辨不清,哪里能做你的老师呢? 仔细推究《微子篇)上下文原意,应以丈人自说为  相似文献   

2.
名言集锦     
△托尔斯泰:“最大的幸福是在一年结束之际感到自己年初时更加好了一点这一点上”。 (《人民日报》94年9月27日载) △苏询:“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出自“管仲论”《古文观止》第10卷)△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被之固也,且惟群臣赖之”。(《诗经·大雅·荡》)这两句话意思是说:“没有谁做好事不有个好的开端,但很少有能够坚持到底的,如是象这样的,能够补过者少也。若有始有终,不但巩固社很,而且会得到人们的信赖和依靠”。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民…  相似文献   

3.
文言趣读     
俗以喜人面谀“奉承,谄媚”者曰戴高帽。有京朝官赴外省上任,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逢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人为难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与人交际,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有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首(点头)曰:“汝言亦不为无见(见识)”。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据《俞楼杂纂》改写)  相似文献   

4.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之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间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察传》篇。1990年4月广西第9次印刷)。当我串讲到“告之曰”这一句时,从上下文意来理  相似文献   

5.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黑格尔 《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学者许衡,行路时,口渴难忍。路遇梨树,众人皆围而摘梨,唯许衡不为所动。人问之,曰:“此非吾梨,岂能乱摘?”人以其迂腐,讥之:“乱世梨无主。”衡正色曰:“梨虽无主,而我心有主。” 这则故事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显然,人们赞美的是“我心有主”的许衡,贬斥的是趁乱摘梨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典籍,孔子十分重视对《诗经》的阅读理解,发表过许多关于《诗经》的言论,现就《论语》中的有关言论择要介绍如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诗经》中全部诗篇的意义和价值,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提要〕孔子概要指出《诗经》的主旨。△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忧郁而不哀伤。”〔提要〕孔子认为《关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把握适当,符合中庸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材料”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学者许衡,行路时.口渴难忍.路遇梨树,众人皆围而摘梨,唯许衡不为所动.人问之,曰:“此非吾梨,岂能乱摘?”人以其迂腐,讥之:“乱世梨无主.”衡正色曰:“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元史》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汉语中,“谓P曰”“言于P曰”都是“对P讲(说)”的意思。“谓P曰”适用范围很广,“言于P曰”却有着特定的运用范围。例如: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言于P曰”是平民(赵括的母亲)对君主(赵王)进言。下面几个句子也是类似情况:①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史记·孔子世家》)②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战国策,燕策一》)再如: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史记·伍…  相似文献   

9.
孙子练兵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统御军队)乎?”对曰:“可。”阖闾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  相似文献   

10.
最近读了胡源的一篇文章《我视论文如垃圾》(载《雨花》2004年第9期),作者对自己担任博士生的“枪手”很有感叹,让我回想起校园里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大学生写论文——抄书”。看来,大家对抄摘拼凑的“论文”十分厌弃,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正靠得住怕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固执己见”吧?中国语文自有它的特点,除了文字不同于外国的拼音文字之外,表现形式有它独到的地方。历史记载,冯延己(南唐词人)作《谒金门》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中主(南唐皇帝)曰:“干卿何事?”对曰:“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你说南唐皇帝的这首《…  相似文献   

11.
本刊编辑部为了及时、有效地外理读者来信,从八月份超,会将读者来信与一般来稿分别登记管理,由专人负责处理。凡有关批评、建议,反映情况的来信、来稿,一律作为读者来信处理。惟读者来信询问有关学校教育工作的问题,则仍由编辑部各栏编辑负责答覆。从八月一日起至十月三十一日止,编辑部共收到读者来信一○○四件。其中有关批评、建议的来信有四百多件,其余,有大部份是反映情况的,有一小部份是对国内外时事的反应。这些来信中已有五十六件,分别在本刊第六期至第十二期的“读者来信”栏单独发表。根据来信提出的批评建议,反映的情况,我们并发表了一篇“短论”(第六期),两篇“来信述评”(第六期、第十期),一篇“来信综述”(第十一期),一篇综合稿)第十一期)。  相似文献   

12.
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 14篇《勾践灭吴》中有几处翻译 ,笔者感到有出入。现列举出来 ,与大家商榷。第一处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这个句子之前的内容是 :“越人饰美女八人 ,纳之太宰喜否 ,曰 :‘于苟赦越国之罪 ,又有美女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喜否谏曰 :‘喜否闻古之伐国者 ,服之而已 ,今已服矣 ,又何求焉 ?’”夫差听信太宰喜否的进谏 ,最终“与之成而去之”。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教学参考书上这样翻译 :“吴王夫差就与越国订立了盟约 ,让文种离开了。”我认为这样翻译不妥 ,查阅资料《古文鉴赏辞典》 ,上…  相似文献   

13.
王充(公元27——97)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平民出身。他是秦汉时期最伟大的战斗唯物主义者,有特殊贡献的教育家。他是第一个发现“知识就是力量”的人。他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论衡·效力》。以下凡引《论衡》均只说篇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必修)中的《荷蓧丈人”(选自《论语·微子篇》)第一段的原文如下: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拱而立。止子路  相似文献   

15.
隐秀,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诗、散文)的一大特色。南朝刘勰(465—520)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指出“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还指出隐秀是“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这些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含蓄。刘勰还概括出隐秀的特点是:“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其效果是:“使玩之者无  相似文献   

16.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同时被美国《数学评论》数据库(MRDB)和德国《数学文摘》(Zentralblatt MATH,Zbl)数据库列为收录期刊源,截至2008年2月底,有36篇论文被收录或者摘评,有13篇同时被MRDB和Zbl收录,36篇论文中,2006年30篇,2007年的6篇是经过《大学数学辑刊》推荐而入选MRDB,Zbl数据库摘录的30篇论文分别来自于2006年第2期和第5期.36篇论文涉及55位作者,除了2人各3篇之外,其余53人各1篇.被摘评的36篇论文,有35篇是一人独立完成或者2人合作完成的,3人合作仅有1篇.36篇论文按照MSC2000进行分类,涉及22大类,其中以第34类“常微分方程”最多(5篇);其次是第11类“数论”(4篇),但其中3篇是乐茂华教授之作,河南省从1988年至今先后有11种期刊入选Zbl数据库,2003年之后有3种已经中断收录,目前剩余8种;1986年至今河南有12种期刊先后入选MRDB,2002年之前已有4种摘评中断,目前有8种继续被摘评.  相似文献   

17.
程顺之同志的文章《填空练习不利于智力的发展》(以下简称《程文》,刊《语文教学与研究》—九八二年第八期)列举了“机械的”填空练习三大弊病:一曰“不利于培养具有‘见疑’和‘创造’能力的人”;二曰“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三曰“导致题海战术”。上述观点,值得商榷。何渭“机械的填空”?程文说:“综观填空,大都是死题死填,语言环境是固定的,答案是固定的。”这几乎把所有填空都包含在“机械填空”里  相似文献   

18.
_瞽史_刍议     
“瞽史”见载于《国语》.但“瞽史”是什么样的人?任何史籍未有记载.有的同志说,“瞽史”是春秋时代一种盲史官类的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我认为,盲史官这类人是不可能有的,“瞽史”指的应该是某个不幸失了明的史官.首先,“瞽”、“史”与“瞽史”有区别,不能混淆.在《国语》中,“瞽史”两字并列而出现的有五处.其一,《周语上》:“鲁侯曰:‘寡人惧不免于晋,今君曰将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单子)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  相似文献   

19.
孔文举应对     
孔文举年十岁(1),随父到洛(2)。时李元礼有盛名(3),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隽才清称及中表亲戚(4),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5)。”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6)?”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7),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8)。”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9),人以其语语之(10),韪曰:“小时了了(11)。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足叔)躇(12)。  相似文献   

20.
《新读写》2013,(4):9-9
学而篇第一 子曰:“不忠人之不己知、患不如人也。” 为政篇第二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如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