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唐初,有人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  相似文献   

2.
春节燃放爆竹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习俗.这里介绍的电子"爆竹"非常有趣:当你按图1所示按下"爆竹"顶端的小型按钮时,它便会发出长约20秒的"噼噼--啪啪--"爆竹声来.这种新颖的电子"爆竹"与传统火药爆竹相比较,具有安全、无污染、可重复使用等特点,是逢年过节喜庆时的理想电子小装置.……  相似文献   

3.
文摘     
正庙会起源于祭祀活动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有人推测春秋时期已有"庙市",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寺庙与市场已经发生联系,虽然这时的寺庙与市场的关系还不密切。北京最早的庙市出现在宋代,明代已很兴盛。明末刘侗、于正弈的《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了北京附近庙会情况。他们指出:"城隍庙市,月朔、望、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文化》2007,(2):29-29
春节燃放爆竹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这里介绍的电子“爆竹”非常有趣:当你按下“爆竹”顶端的小型按钮开关时,它便会发出长约20秒的“噼噼——啪啪——”爆竹声来。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特有的文化元素,烟花爆竹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人们喜庆婚丧燃放烟花爆竹的同时,却很少有人真正认真的考虑过,燃放时隐含着多少危及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事故隐患,燃放时也涉及环境保护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在风沙雾霾多发的寒冷季节,现代人不约而同地选择戴口罩出行。古代没有口罩,遇到风沙雾霾怎么办?早在先秦时,古人已设计出了有遮蔽功能的女用"面衣",后又发明更时尚的羃罒離、帷帽等。此外,古人的衣袖、巾帕亦都能派上用场……先秦时期已开始穿戴"面衣"古人对付风沙雾霾的首选"装备",大概要数面衣了。明屠隆《在京与友人》文中称:"燕市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依屠隆所记,明朝时北  相似文献   

7.
<正>测量温度,在现代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在西方人发明的温度计尚未传入的中国古代,中国人是如何测知温度高低的?从史料来看,中国人很早就确立了寒、冷、温、热的"温度"概念,先秦时期观察"瓶中之冰"、南朝已使用"腋下温度",还通过"火候""物候"来测定超高温、预测未来气温趋势等。像"春暖花开""天寒地冻",最早都是古人推测气温变化的词语;而"炉火纯青",则表明温度已达到1200℃……  相似文献   

8.
朱筱新 《百科知识》2013,(10):55-56
所谓祭鬼,即祭祀已故的先人,古人认为人死而灵魂不死,它离开人体后,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由于阴魂是看不见的,所以人们想象它们一定生活在漆黑一团的世界中,即所谓的阴间。"祭鬼"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它体现了后人对先人的崇敬、缅怀和思念的情感。古人的"祭鬼",主要是祭祀已故的亲朋好友和名扬千古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公民对环境质量和公共安全愈来愈重视。本文从合肥市2018年元旦起的爆竹实际燃放情况分析了管理规定成功的原因;同时也结合公共政策执行理论和调查数据分析了规定还可以继续完善,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阿宋 《科学生活》2008,(2):33-35
春节即将来临,我们又将阖家团圆,又要开始走亲访友。围坐在一桌桌美酒佳肴前谈笑风生,听着阵阵爆竹声送别旧岁,浓浓的年味在我们心头荡漾。可是,就在大家忙于欢聚时,却往往会因为一时疏忽造成一些意外伤害。燃放爆竹、操办家宴、大快朵颐,这些年年必备的好节目,也年年可能给您带来些不愉快的"开门红"。您有没有防患于未然,又是否能够妥善地避免和处理这些意外呢?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常常用于婚嫁乔迁逢年过节等。老话讲过年要放炮,是为了驱走一年的晦气而迎来新年的喜气;乔迁要放炮,是为了有了新的居所而高兴而庆祝;结婚更要放炮,一方面是要喜上加喜,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昭告天下;升学要放鞭炮,是为了庆祝孩子进入到高等学府;正月十五要燃放烟花,是为了团团圆圆,其乐融融。甚至在我国08年举办的奥运会开幕式上,也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燃放了各种形状的引人注目的烟花......,可见,烟花爆竹的燃放是中国的风俗,不可摒弃当时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遵守一个"度"。  相似文献   

12.
邵凤丽 《百科知识》2021,(25):61-6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中国自古重视教育,古代教育十分发达,出现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书院,如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江西上饶鹅湖书院等. 在古代,学校有很多不同的名字.按照国家礼制和学校规模大小的差异,先秦时期,分别叫作"塾""庠""序""泮宫""辟雍"等.汉代,最高一级学校叫作"太学",下面分别叫作"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明清时期,学校一般叫作"书院""书堂""私塾"等. 古代的开学仪式 现今学校统一是9月秋季开学,但是古代学校的开学时间和现在不一样.秦汉时期,有的地方春季开学,有的地方秋季或者冬季开学.直到南北朝时期,学校的开学时间才相对统一,一般是在农历十月初冬时节开学.  相似文献   

13.
正现代对付蚊虫的方法很多,且很先进,但在古代,由于卫生条件没有现代好,科技手段落后,蚊虫对人类威胁更大。因此,人们会更积极地采取各种对付蚊虫的手段。那么古人是怎么驱蚊虫?现代驱逐蚊虫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是烧蚊香,古人会这么做吗?从史料记载来看,古人对付蚊子也会烧蚊香,不过说法不一样,古人称之为"熏"。熏,即俗话所说的"烟熏火燎",这是古人夏天对付蚊虫最早也最流行的方法,也最有效。从《周礼》记载来看,先秦周朝王室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浙江省遂昌典型古代银矿遗址特征的详细研究,结合史籍记载,总结出遂昌古代银矿业采矿历史为唐初已开始采银,宋代规模化开采,明代达到鼎盛时期;同时提出了古人的经验找矿、"烧爆法"采矿、"淘洗法"选矿及"灰吹法"冶炼等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该成果对进一步研究我国古代矿业科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浅谈书法与书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20世纪的中国文化,是继先秦、魏晋之后第三个多元化发展时期",那么在这个文化失碰撞、大融合的时代,作为传统文化积淀形式之一的书法艺术,所处的位置便显得尤其重要了.  相似文献   

16.
刘泽君 《知识窗》2007,(4):5-25
鞭炮有很多别名,如“鞭爆”、“炮仗”、“爆竿”、“爆竹”等。《神异经》中说:“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日山臊。以竹著火中,焚烨有声,而山臊惊惮。”南北朝梁代宗檩撰《荆楚岁时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更是不可或缺。在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可以找到"包"字。汉代出现的一种叫"绶囊"的"包",使人们带什么"包"还成为身份的象征。唐代的高级包有"紫荷""金鱼袋"等,而古代女性最钟情的"包"则是"香囊"……先秦时期的"包"为何叫"佩囊"?"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美食离不开色、香、味。殷商时期,人们已开始用酸酸的青梅来去除异味;秦汉时期,人工调味品特别是酱和醋已广泛使用;唐宋时期,外来的"辣味"成为餐桌新宠,官至宰相的唐朝大贪官元载被抄家时,竟然抄出了胡椒八百石……先秦时期流行"酸味"从司马迁《史记》所记来看,早在商代初期,人们对食物的味道已很讲究。《史记·殷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伊尹是商初大臣,为了说  相似文献   

19.
正大年初一早上,一起床就听见爸爸在说:"不好啦,今天的雾霾有230 ug/m~3!"我连忙起床看,只见天灰蒙蒙的,山、树、湖、楼都看不清了。咦,前几天天空还是万里无云,空气质量还是优良,怎么一下子就变成重度污染了呢?迎接新年时人们燃放了大量的烟花爆竹,会不会是这个原因造成空气的重度污染?爸爸说空气污染物中PM2.5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PM2.5指数与燃放烟花爆竹有关系吗?  相似文献   

20.
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中学阶段是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时期"、"心理危机时期",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我国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本文试图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