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可可西里能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里特殊的生态系统,特别是有着众多适应高原环境的珍稀野生动物。这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气候条件极其恶劣,但是,许多高原物种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和生存技巧,把这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变成了它们繁衍生息的乐园。  相似文献   

2.
<正>绵延的沙丘,巍峨的雪山,清蓝的湖泊,幽绿的沼泽,繁衍不息的野生种群,伴着清风和飞云,构造出一片神奇的土地。它被称为人类的禁区,又是生命的天堂,这就是可可西里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地区,也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自然环境独特,被称作"万山之宗、千湖之地、动物王国",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和生境最后的庇护所",也是"全球生态系统变化的活生态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科学院及青海省有关科研单位组成的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队,将于1990年对我国可可西里地区展开综合科学考察。 地处青海省西部的可可西里地区,海拔4500m以上。该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交通极为不便,除地质、测绘部门对其进行有限的专业调查外,至今未对该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因此考察可可西里地区,全面系统地积累这一地区的地质、地理、生物和资源方面的基本资料,对  相似文献   

4.
宋晓阳  申文明  万华伟  侯鹏  林刚 《资源科学》2016,38(8):1434-1442
动物的生境是动物生活环境因子的综合,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藏羚羊是一种濒危动物,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人为活动的增加严重破坏了藏羚羊的生境,藏羚羊生境适宜性的评价对藏羚羊生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考虑藏羚羊生境需求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构建了藏羚羊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系统结构、海拔、坡度、水源、人类活动和道路),基于2013年和2014年的国产GF-1遥感卫星影像,提取了生境要素(生态系统结构、水源、人类活动和道路),最后结合DEM数据对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生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分析了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藏羚羊最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海拔为4100~5200m的草地区域,距水源500~2000m,且远离人类活动和道路;2014年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藏羚羊生境适宜区和较适宜区的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14.78%,主要分布在核心区和缓冲区,相比2013年,适宜区、较适宜区的面积分别增加了161.00km2、60.82km2,总体生境质量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5.
常丽博  骆耀峰  刘金龙 《资源科学》2018,40(9):1787-1799
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社会-生态系统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其在气候变化适应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科学评估其对气候变化脆弱性对于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及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气候-生计”脆弱性框架,以云南省哈尼族农村社区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和气象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哈尼族农村社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① 哈尼族农村社区对气候变化的暴露度较高(0.52),但由于当地社会-生态系统的敏感性较小(0.44),适应能力适中(0.48),系统整体脆弱性较低(0.02);② 哈尼族社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性较低得益于当地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传统的文化组织制度及集体行动机制;③ 不同地区敏感性及适应能力内部结构分化,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及社会资本是制约地区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维护并发挥好当地的社会-生态系统及传统组织制度,同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维持较低的气候变化脆弱性。  相似文献   

6.
生态学:过程哲学的科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生物学分支学科而产生的生态学,对现代科学本身具有反叛性。它所揭示的自然观把世界看成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这种反叛性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人类不是世界的惟一主体,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中的一部分,能量在自然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流动,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关联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也是过程哲学的自然观。生态学揭示,每一个体,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流动,支持了过程哲学所倡导的创造性;个体以生物多样性、生态位创造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有序结构,肯定了自然的内在价值,由此支持了过程哲学的多元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正>位于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中国青藏高原的"动物天堂"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期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未来将加大力度开展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是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社会-生态系统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其在气候变化适应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科学评估其对气候变化脆弱性对于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及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气候-生计"脆弱性框架,以云南省哈尼族农村社区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和气象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哈尼族农村社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哈尼族农村社区对气候变化的暴露度较高(0.52),但由于当地社会-生态系统的敏感性较小(0.44),适应能力适中(0.48),系统整体脆弱性较低(0.02);②哈尼族社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性较低得益于当地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传统的文化组织制度及集体行动机制;③不同地区敏感性及适应能力内部结构分化,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及社会资本是制约地区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维护并发挥好当地的社会-生态系统及传统组织制度,同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维持较低的气候变化脆弱性。  相似文献   

9.
加强林业建设,首要问题是加强对林业的科技支撑。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通过在典型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地段建立长期定位观测设施,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物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循环和能量平衡等在自然状态或人为干扰下的变化过程进行长期连续观测,以阐明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演替的内机制。它是对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手段与平台。通过建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可以解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学问题,目前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素以她那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于全国。在我国,一般认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有三处——西双版纳、海南岛、和台湾岛。西双版纳是我国大陆上的唯一一处。所谓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指低纬地区年平均温度在24℃以上的湿润多雨的原始森林。正是由于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吸引了人们对它的极大兴趣:生物学工作者希望将它彻底保护起来,作为研究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一个理想基地;农垦部门想利用那里的优越条件来种植橡  相似文献   

11.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24日致信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大会的各国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欢迎。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深刻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环境。人类对植物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步,对植物的利用和保护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自然、  相似文献   

12.
陈虎 《科教文汇》2008,(19):263-263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  相似文献   

13.
长期生态学监测和研究揭示了北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维持机制,阐明了干扰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过程;凝练出神农架自然遗产的全球突出价值,构建的"廊道-踏脚石-关键栖息地"保护体系提升了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提出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体系及应用模式。长期生态学研究为我国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世界自然遗产以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地质景观和历史文化是科普教育的理想基地.在结合我国世界遗产(地)教育和科普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以九寨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探讨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科普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对象、重要措施和方法,总结出转变观念、深化认识、重视人才、加强员工培训教育、立足科研、以科研促科普等经验,提出专岗专设、统筹协调、分工合作、科普经费来源多样化、专款专用、加强交流合作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物理技术与自然技术共同演化的结果,其间自然技术创新和社会技术创新在不同演化阶段的动态变革方式、互动创新形式有所不同。一方面,自然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根本动力,它通常先于社会技术变迁,这意味着在大力支持自然技术创新项目的同时要注重政策平台、制度等社会技术建设;另一方面,在推进自然技术创新期间,社会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可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全方位支撑和强有力保障,这意味着要重视配套制度、政策、机制、标准等社会技术的跟进与调整,推动自然技术创新成果的高质量完成及其产业化。基于技术共演化视角,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蜕变期4个主要发展阶段,相应需提供完善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以及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共演化的政策。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拥有我国最为丰富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及众多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而承东启西的长江中游是全流域湖泊最集中、支流最多的地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域内江、河、湖等湿地水文过程及江湖格局发生变化,湿地生态脆弱性加剧,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破坏,湿地生态有退化的趋向,进而影响其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综合生态功能下降。同时由于围湖垦殖及湿地农业等方式对自然湿地的利用改造,长江中游构成了自然河湖与人工沟渠、农田镶嵌的复合湿地结构和景观,形成了复杂的自然—人工复合湿地生态系统。高强度开发背景下自然—人工湿地的互动演变机制,考虑不同退化特征的湿地恢复目标与修复路径及变化环境影响下的湿地综合保护策略是长江中游湿地相关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以此为基础,阐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解析湿地退化动因、受损过程与差异性退化机制,提出长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目标、路径及综合保护策略,对实现长江中游生态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群落与其环境的功能流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结构、功能和自调控的自然综合体,由于其所占面积非常大,所以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四个主要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相似文献   

18.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国家战略。通过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森林、草地、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增加固碳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升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减缓能力,这种“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NCS)被认为是生态系统自然碳汇之外的额外潜力。过去20年,我国生态系统管理实现的气候变化减缓量为每年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到2030年和2060年,包括新的管理措施在内的16条NCS路径可望实现的气候变化最大减缓潜力分别为每年6亿吨和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未来生态系统最大减缓潜力的发挥依赖于对大面积国土空间和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为此,文章提出了面向碳中和目标的生态系统管理战略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自然资源按其性质为分三类:第一类是可再生资源,指那些经过自然作用或人工经营能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资源,包括各种动植物、微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第二类是不可再生资源,指那些人类开发利用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指地质矿产资源,包括铁、煤、石油、天然气等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第三类是恒定资源,也称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能源,指那些可以为人类永续利用的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等。自然资源总的趋势是无限的,因为世界是无限的、变化的。人类对  相似文献   

20.
可可西里,是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当我在这人科天,激动着冒险进入时这里的时候,我的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格尔木和可可西里10多天的采访,让我所获多多,感概不已:可可西里虽然美丽,但也充满悲怆!这里正进行着一场亘古未有的特殊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