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践行主动倾听的模式和技巧,不仅符合现代高校德育理念创新的内在要求,体现人本德育、主体性德育、学习型德育、开放性德育等现代德育核心理念,而且有利于破解高校德育目标上的"完人"取向、高校德育过程上的功利主义倾向,以及高校德育标准上的相对主义现象。在高校德育实践中,合理运用主动倾听,能够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刘晓红 《文教资料》2008,(9):174-175
高校德育能力是衡量高校和谐德育建设的一个标准,把"软实力"的构建贯穿于高校德育教育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高校德育"软实力"培育在根本上解决了高校和谐文化建设,德育价值观与高校德育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现实问题,同时也把高校德育资源通过有机的整合,最终形成了德育的合力,有效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目的变工作"、"全员成孤军"、"知而不行"、"首而无位"等状况,究其根源是德育目的意识迷惘,因此,要更新德育观念,确立德育目的意识,通过形成德育观念更新机制,建立德育参与融入机制等措施构建高校全员参与的德育机制。  相似文献   

4.
德育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保证。高校德育方式在向"属人"德育的复归中应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德育结构类型之规。立足于道德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个价值向度,超越德育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偏见和成见,将习德与立德两种德育结构类型统一于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德育主体的层次性及其德育知识、德育过程中的变化及其生成性,更要关注德育目标的生成性。优化高校德育结构类型、激活德育引导者与德育主体双向互动、加强德育过程协同创新,为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寻求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美国高校崇尚"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虽然美国高校没有明确的"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实际上美国的所有高校都十分重视德育。美国高校的德育比较开放,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但其德育的核心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民教育;二是价值观教育。总的来说,美国高校德育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渗透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意欲将大学生在德育中长期失落的"主体人"归位,但却遭遇大学生主体沉默的回应.原因在于高校德育内容偏虚、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不足,无法与大学生"主体"产生共鸣.只有重新定位高校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优化德育内容,注重道德体验,强化道德实践,加强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与生成,才可以使高校主体性德育真正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7.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5):77-81,76
该课题采用系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高校"德育为先"的有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研究认为,高校的"德育为先"之于教育,强调的是深入地完成其德育的功能与任务。"德育为先"要求优先渗透思想道德认知,优先培养思想道德情感,优先树立思想道德信念,优先塑造思想道德意志,优先养成思想道德行为,让它真正地深入人心,发挥德育应有之功效。高校的"德育为先"之于教育,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功能与任务。对此,该研究提出,高校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的思想观念要切实更新,德育目标要循序渐进,德育内容要丰富拓展,德育方法要不断创新,德育路径要独辟探索,德育组织要适时完善,德育制度要健全体系,德育队伍要重点建设,德育投入要持续增加,德育机制要优化运行,德育评价要科学客观。  相似文献   

8.
"德育万能论"的思维定势长期以来一直影响人们对于近年来高职院校所出现的道德异化的理性判断,认为高校德育该负"无限"责任.但由于高职院校其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德育目标、德育对象内化的特点、德育实施过程、德育环境的局限性,高校德育对于学生的社会教化只能起引导而不是决定作用.但高职院校能否、又将如何超越"德育有限性",使高校德育的教化功能成为可能?本文从道德观念、生活实践、专业渗透、情感教育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高校"绿色德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初步探索."绿色德育"可以满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需要;能将德育有机地融汇、贯通于整个大学的发展体系之中;"绿色德育"是与时俱进的新生事物,是调动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层面,师生互动,构建全面运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模式.它将为彻底改变高校德育的传统模式及浅表性效果探索新路.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对话精神的社会,高校德育对话是对话精神在高校德育领域的回应,它可以理解为一种德育模式,同时它也是一种德育理念.从"对话"和对话理论着手,探究高校德育对话理念提出的背景以及实施高校德育对话的积极意义,能更好地发挥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丰富高校德育对话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生态化实践是教育生态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必然选择,与以生态性原则为核心理念的背景发展理论相契合。这一理论为构建高校德育生态化实践路径体系奠定了哲学根基,导引出"耦合德育系统因子、提高德育实践活动品质、完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三大实践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追思"尊重和弘扬主体性、回归德育的价值本原、科学认识生态环境"三个基本问题,推进高校德育生态化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高校“德育为先”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姗姗 《教育探索》2009,(4):110-111
对高校"德育为先"内涵与意义的正确解读是落实"德育为先"要求的前提."德育为先"有什么样的功能与任务关系到如何开展德育实践的问题."德育为先"重在落实.要深入贯彻落实"德育为先"的要求,需要大力提升高校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和非课程途径的德育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瓶颈及优化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面临重大改革,针对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形成"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确立贴近现实的德育目标、拓展与时俱进的德育内容、尝试科学高效的德育方法、实现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建立系统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加强网络辅助的德育功能、创设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打造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强化"四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等优化对策,从而完善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对高校德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余力学文"的思想符合高校德育"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其所倡导的"孝弟、谨信、爱众、亲仁"等德目规范符合高校德育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其所细述的行为规范符合高校德育成就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最高目标。因此,将《弟子规》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对于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校主体性德育是与传统"灌输式"德育相对应的新型德育理论与方法,其实施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七大精神有关高校德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主体性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需要观念的变革、目标的科学定位、内容的深化、方法的突破及队伍的建设与之相适应,这也是深化高校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价值所揭示的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高校德育始终是在一定的价值背景下进行的,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是高校德育面对的现实环境.在价值多元环境下,德育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等于各要素单独作用的叠加,高校德育呈现出多维性特征.这一特征启示我们,生成"耦合"功能、关注大学生"初始条件"、深入大学生精神世界,是高校德育取得实效、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性的消解和对"知性德育"的反思和批判,转型时期的高校德育需要新的本体理解,需要面向大学生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需要关注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德性发展。高校德育情感性缺失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要在情感德育理念指导下,在德育价值、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环境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实现高校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是今天高校德育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认识儒家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在高校德育中融入的依据,把握其与高校德育契合的内容,有效利用其融入高校德育的途径,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是思想文化交融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全新场域。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形成了对传统的高校德育话语的冲击。新媒体时代"去中心化"交互淡化高校德育的主流思想意识,文化"多元化"打破了德育话语权力垄断格局,传播的"碎片化"消解了德育话语的时空边界。面对公共理性"缺场"、交往关系虚拟化、技术工具理性异化等因素导致话语缺失的现状,高校应当主动变革:探寻高校德育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在规律,从话语价值、话语能力、话语表达途径等多角度切入,实现德育话语从"祛魅"到"返魅"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高校德育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实践在方法上过于"僵化"、内容上过于"窄化",效果上极大"弱化".借鉴西方高校德育的理论、实践与经验教训,从而创新我国高校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环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