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杜荣生 《辅导员》2010,(10):35-36
乡土文化是一个区域内长期沉积的文明象征,它包涵了历史与现代的人物,建筑、工艺、民风民俗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从文化育人的角度来审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周围的文化环境往往会在人的发展中打下底色的烙印,是渗入血液并影响人一生发展的最先文化元素。了解乡土文化,吸收乡土营养,提升人文素养,不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校内外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2.
农村学生作文实在令人堪忧:内容陈旧老套、无病呻吟、面目可憎。学生腹中空泛,笔头枯涩,作文内容贫乏单薄,这一方面与教材有一定关系,目前使用的教材城乡通用,没能全面考虑农村孩子处在一个贫乏的教育资源环境之下,忽视了农村学生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3.
秦雪峰 《考试周刊》2014,(11):146-147
<正>乡土文化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开展校本德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积极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走出教材和校内资源的狭隘视野,使学校德育活动变得更加生活化、形象化,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萌生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李传凯 《教师》2011,(1):45-46
农村学生作文实在令人堪忧:内容陈旧老套、无病呻吟、面目可憎。学生腹中空泛,笔头枯涩.作文内容贫乏单薄,这一方面与教材有一定关系.目前使用的教材城乡通用,没能全面考虑农村孩子处在一个贫乏的教育资源环境之下.忽视了农村学生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我们教师也没能准确地抓住来自学生身边的契机进行教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触及“和谐”一意者往往有之。和谐者,盖和睦相处、相互协调之谓也。概言之,其涵盖内容约分三层:一者人与自然的和谐,次者人与人的和谐,再者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王亮 《教育革新》2009,(11):26-27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广大语文教育者逐渐认识到“大语文”教育势在必行。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生活化”语文的观念渐人人心,并且取得了一些教研成果。但“生活化”语文不是教学与生活的简单“拼图”与肤浅“联系”,只有根植于当地鲜活的文化之中。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在语文教学中尝试构建“乡土语文”,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粗浅体会与感受。  相似文献   

7.
刘绍棠作为蜚声文坛的荷花淀派掌门人,致力于从民间乡土大地来挖掘点燃生命激情的文学创作,在其对世态人情的叙事中,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多情重义的侠者形象。刘绍棠的乡土小说,着眼于北运河两岸的民间生活,不仅拓展了乡土文学的表现领域,也从中展露了激昂慷慨的燕赵文化精神。事实上,对乡土文化的激情书写,在展现快意恩仇的民间江湖视野中,刘绍棠这份侠义情怀才是构建诗意乡土文学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反思当下,曾几何时,社会变革之机,人心浮躁,人们行事违背伦理道德,或事业受挫,或家庭不和,或人际失调,追求一时财富,而造致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三大危机生成,自然灾害频发,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无论还会到来什么样的"革命",没有合理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没有公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没有健康有序的文明传承,我们将会遭遇的是史无前例的压力与灾难.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一观念的广泛酝酿和形成,堪称为人类现代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事件.经过短短十几年,已被世界各国认同,并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到发展的行动之中,成为指导国家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基本战略.然而,社会和自然能否可持续发展,只抓环境科技及一些相关的社会经济措施是绝对不够的,理所当然,教育应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习惯,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才算真正扎根,从而使教育有力地促进社会、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玉梅 《教师》2014,(16):10-10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认为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教育资源开展活动,可较好地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我们的家乡福建省平和县,素有"八县通衢"之称,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自然资源丰富,在地理、民风民俗、物产方面都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而且这片古老的土地,正在变革、在发展,这是乡土特色主题生成的根本来源,反过来,这也是对家乡历史文化变迁的刻录与延续。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青岛的城市文化充分符合和谐文化的要求。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文化,体现在其山海城的和谐一体及海洋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它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文化,体现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社会主体文化的蓬勃发展;它是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城市文化,体现于和睦共处的市民文化及志愿文化之中。为使青岛城市文化持续和谐科学发展,应更好打造“帆船之都”的城市名片,大力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继续发扬志愿精神,将青岛建设成为滨海现代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2.
13.
李威 《教学与管理》2007,(12):100-101
一、音乐与传统和谐文化的联系 和谐的意思是指人的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应处于协调、适宜的状态。音乐其实与和谐本身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和谐首先来源于音乐起始于自然。  相似文献   

14.
《教育导刊》2005,(12):I0002-I0002
2000年,广州市中星小学开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究,遵循“主题探究,综合实践,合作活动,自主调查,多元体验,优质发展”的原则,在实践中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四大板块,  相似文献   

15.
李富 《考试周刊》2014,(27):24-24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①为了鲜活语文课堂,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就如何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关注身边文化谈谈看法。我的家乡武平是闽粤赣边的一个美丽、文明、和谐的地方,素有闽西"金三角"之称,系客家聚居地,有世界独特的"百家姓镇"姓氏文化,有由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古佛和何仙姑构成的"仙佛文化",还有"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神奇绝技。原武平县副县长王永昌先生在《梁野吟》第二集序言中对武平人崇文的历史如是说:"这个三省边陲的客家小县民风纯朴,物象原生,历史上虽然未必人文荟萃,却也晴耕雨读、诗书传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手拉手”活动应进行内涵深化和外延拓展:城市及富裕地区儿童对灾区以及农村山区等贫困地区儿童,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援助重心,应从物质资助转化到精神抚慰及交流,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补发展;其援助活动的适应范围则可由儿童之间拓展到儿童和老年人之间。这有利于解决我国贫困地区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日趋严重的老龄化社会等问题,而且可提高少先队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尊老精神,培养孝心,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切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以满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它与国家、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在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芦川乡土文化是一门遵循学生认知与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乡土教育资源为蓝本,以培养品德高尚、有文化、有教养、热爱家乡、热爱生活、身心健康的合格中学生为总目标的综合课程。以校本课程《芦川乡土文化》为例,结合自身在参与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的点滴实践,从剖析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入手,阐述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陈志海 《文教资料》2010,(17):117-118
立足于高邮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扬州市重点课题《基于乡土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并编印了四辑《"基于乡土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以及校本教材。一大批教师和学生在参与活动和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崭露了头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与大变革、大转折的世纪末现实相对应,90年代乡土小说的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多相性的格局,文章将这种多相性归纳为理性批判精神、“恋乡恋土”情结,回归之旅等三个相面。文章认为,尽管90年代乡土小说的文化价值取向有异,但精神价值的探索与重铸却是隐含于不同价值取向当中的共同追求,并因此而显示出乡土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同时,由于精神价值探索的复杂性,还存在许多缠绕乡土作家的困惑,文章最后部分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