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省经济发展最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它的产业合理布局不但影响自身的发展,还对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区位商和产业梯度系数理论对贵州省的产业布局状况进行了分析,以期对贵州省经济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从东部向中西部集中转移,且转移方式多元化,"抱团转移"趋势明显;转移产业的层次提高,技术资本转移的趋势加大,产业转移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宏观引导也得到加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正逢国内外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历史契机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应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和科教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好等优势,把握产业转移的趋势,科学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政府应强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加强与东部地区政府间的有效合作;要积极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通道,充分利用"长三角"平台,以产业优势为基础,加大产业链延伸,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3.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它既能促进发达地区自身经济的发展,也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取得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积极承接国际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对河南来说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河南现阶段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并从产业配套能力、科研创新体系、政府服务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承接产业的规模和质量,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河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变化,示范区高职教育应在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地区发展的调整规划,河北雄安新区也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不断发展。雄安作为首都政治文化延伸区,逐渐发展为除张北地区之外的重要"两翼"地区之一,从科研院校到金融机构,各企业、事业单位在雄安地区的发展都有了明确的规划。雄安新区逐渐建立了配套产业转移的承接平台,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等。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5年初广东省政府制订和出台的《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文件的精神,明确了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在新形势下承接国外体育产业转移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珠三角承接国际体育产业转移现有条件,并对珠三角承接国际体育产业转移的内容做了一定的思考和定位,最后对珠三角地区如何做好承接国际体育产业转移的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发展农村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客观必然现象,这是我国当前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一个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教育上的不足,使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发展农村教育,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产业转移的动力来源于企业对利润的无止境地追逐。产业迁出地与产业承接地的产业发展政策,以及承接地可以用吸引产业转移的资源、潜在的与显现的市场,都是推动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文章在介绍安徽省池州市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现状及优势的基础上,对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进行全面分析.并针对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提升经济竞争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分析广东省内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广东省内部产业转移的优势,然后提出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推进广东省内产业转移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了文化对区域经济及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并以安徽宣城市为例,分析了宣城文化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提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文化对策,即要提升"六个"方面的文化,形成"六种"力量,并加以融合,从而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趋融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不断面临升级和调整,区际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外溢逐渐转向中西部地区.安徽作为长三角的经济腹地,凭借在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的潜在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正不断扩大.但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失调等相关问题.为此,应加强体制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加强教育资源投资、激励创新、优化招商模式更好的服务企业.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区位优势来促进安徽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已成为目前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而非"转移"进入城镇的特点,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开展劳务输出 加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制约当前农村发展、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我国整体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现状,开展劳务输出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要搞好劳务输出,就要从提高认识、拓宽渠道、放宽领域、加强对劳务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然而,向何处转移?大、中城市容量有限,农村小城镇不具备条件。我们的选择是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我国城市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终载体。因此,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主导产业,突出特色,把小城镇建设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的乐园,生活的家园。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低,就业压力大,就业质量低已经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障碍,通过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源头"上的障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有序转移,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8.
宋桂言 《职大学报》2006,(1):124-128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增强其就业能力,是实现稳定转移的关键。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依托全球价值链承接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国际转移,依靠对外投资进行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国际转移,凭籍国内价值链实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国内转移、国际转移等具有不同的特征的3个阶段并。产业政策是推动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转移的制度性动力,产业结构是推动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转移的结构性动力,产业竞争是推动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转移的主体性动力。尚未构建完整的国内价值链、产业所在地政府的阻扰、为承接产业转移过度竞争、中西部地区缺乏承接的具体规划、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能力有限、产业原有痼疾的负面影响是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转移所面临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依托体育用品专业市场建立 NVC、中西部地区以特色体育产业园区承接转移、中西部创建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等促进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