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久居巴黎的华人.姓蔡.绰号“老巴黎”。他笑呵呵地问我:“你在巴黎也住了不少天.能说出巴黎有哪些特别的东西吗?”  相似文献   

2.
在纽约生活了18年。有好事者列出“是不是真正纽约客”的检验标准,共加多条,其中一条:“纽约客认为住在不远的威彻斯特就算外地人。”“纽约客”(NewYorker),成了优越感的同义词。多年前,在派对上主人介绍我于一法国人,说是标准纽约客时,她也很骄傲地声称,她是“巴黎仙”(Parisian),并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比得上纽约,除了巴黎。”我想那天碰上的如果是伦敦佬(Londoner),对方也会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巴黎的报刊上大量地报道了巴黎地下的许多稀奇古怪的奇闻轶事,那时,我就预感到巴黎的地下世界一定是非常奇异的,在那些报道中,有“地下社交晚会”,也有“神秘的节日和古怪的仪式”,此外还刊登了一些图片,上面的年轻人在地下洞穴的昏暗光线下,手里挥动着香槟酒瓶子。这在当时的巴黎成为一种时尚,毫无疑问,那也是追求享乐的巴黎人故意制造出的轰动性新闻。  相似文献   

4.
喻纬 《出版史料》2005,(3):116-123
绘制巴黎淘书地图爱书人新到一座城市,总想尽快得到一张淘书地图。可是现成的淘书地图是没处可买的,还得靠自己从寻觅、发现一家家书店着手。2004年夏秋,我去法国住了三个月,主要待在巴黎。一到巴黎,我就明确了绘制巴黎淘书地图的目标,并且三个月中一日也没有懈怠过,但是应当说,三个月下来,离绘制完成还差得很远。好在我今后还常有去巴黎的机会,可以接着往下做这件既艰苦备尝又趣味盎然的事。爱书人之所谓淘书,主要指淘旧书。可是我想在谈淘旧书之前,还是先简略地谈一下巴黎的新书店。毕竟书友中对巴黎“书地生疏”者居多,同时,比较而言,发…  相似文献   

5.
书的博物馆     
陈侗 《图书馆》2002,(5):27
我住在巴黎国际艺术城 ,除了按照预约和作家、艺术家见面 ,无聊中的遣兴活动只剩下逛书店。艺术城离拉丁区非常近 ,于是我每天步行穿过塞纳河 ,去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书店里打发时光。次数多了 ,对于不同的书店就有了比较 ,而比较的结果让我感到 ,这些书店各自具有的特色是和中国的书店各自追求的特色完全两码事。首先是 ,巴黎没有像新华书店那样的国有制的连锁书店 ,最大的连锁书店“吉贝尔·约瑟夫”(GibertJoseph)在全法国也只有十一家 ,更多的是中小型书店 ,它们没有分店 ,而且经营地点和规模甚少改变 ,这一点当然得益于巴黎…  相似文献   

6.
塞纳河畔,中国在海外举办的最大的文化活动——“’99巴黎·中国文化周”已落下帷幕。开幕以前,希拉克总统就断言,它一定会令法国观众倾倒。世界舆论中心的法国是一面镜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一个舞台,“’99巴黎·中国文化周”是一个窗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雅尼科说“中国是全球最富生气的国家之一,它正给全世界上一堂了不起的课”。  相似文献   

7.
看过止庵先生写的《十年于兹》和《期待中的译作》,他列举了一些名气甚大但我国尚未翻译的著作,前一阵子在微博中回顾旧作时说:“所列十本,现还有五本没出:[俄语]尤里·奥列夏《嫉妒》;[德语]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赫尔曼·布洛赫《维吉尔之死》;[法语]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缓期死亡》;[西班牙语]奥古斯托·罗亚·巴斯托斯《我,至高无上者》.”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会议席上,我和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激辩。我讽刺他提出的建议是“开玩笑”。突然之间,维辛斯基把他所有轻蔑别人的天赋都向我发挥出来。他说:“你不过是个小国家的人罢了。”  相似文献   

9.
在巴尔扎克时代,巴黎的文人们一度热衷于“城市生理学”,像医生描述身体细节及其活动一样来描述巴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建筑、街道以及生活于其问的形形色色的人群及其各种活动。巴尔扎克本人无疑是“城市生理学”的高手,他可以在一篇小说的开头用几十页来静态地描写一条街道,从那种绰号叫“断头机”的窗子的复杂结构,一直写到窗子下面站着的一个年轻人的衣袖的滚边,其详尽的程度,几乎可以使读者成为一个理论上的木匠或者裁缝。  相似文献   

10.
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法国巴黎,再从那里流亡到英国伦敦.他在巴黎时就萌生了创办一家定期刊物的设想,目的在于总结欧洲革命的经验和教训,使革命年代产生的思想系统化.为此他在巴黎写信给流亡到瑞士的恩格斯说:“我已经开始商谈在柏林出版一种定期的政治经济杂志(月刊),写稿的主要应该是我们两人.”“我在伦敦创办德文杂志有肯定的希望.一部分钱已有保证.”“在伦敦我们将有事情干.”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两岸关系朝着越来越开放的方向发展,两岸文化交流也愈来愈频繁、愈来愈深入,但文化交流中也出现了许多虽消耗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未取得相应文化效益的问题.因此,当前我们应当在总结已有文化交流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交流渠道,改进交流体制,对两岸文化交流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尽量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文化品牌活动是两岸文化交流一种新的有益尝试,多年来,笔者所在单位一直致力于打造两岸民众“面对面”交流的文化品牌活动,如“两岸摄影家·两岸行”.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谈谈如何打造两岸文化品牌活动,进一步深化两岸人民“面对面”的文化交流与思想沟通.  相似文献   

12.
五月,我到地中海沿岸一些国家走了一趟,有个突出的感受是,恐怖活动就像幽灵一样,形影相随,紧跟着你,对你的安全造成无形的威胁。漂亮的“玻璃圆筒”在巴黎机场上,空前严格的安全检查给我的印象最深。凡是从巴黎机场乘飞机的旅客,都要接受这种安全检查,尤其是对去中东地区国家的乘客,检查最严。我们是途经巴黎去阿尔及尔的,也不得不过一次严峻的安全关。这种严格检查是我曾经进出巴黎十几次中很少遇见的。我们经过安全门以后,被带到一排长桌前,法国海关的安全人员对我们的手提行李进行惊人的仔细搜查,装了胶卷的照相机要对着向外的方向爆光一张,甚至连一盒头发油,安全检查员也要打  相似文献   

13.
爱欲巴黎     
王海龙  王强 《出版参考》2007,(12):52-53
巴黎是一个世人皆耳熟能详的城市,要总结它的特点,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但如果只允许用一个字眼儿来描写巴黎.我想,大约多数人会选择“浪漫”。巴黎到底浪漫在哪里呢?虽然即使不留心.在那儿你也会感受到它.但仔细想来。巴黎留给世人这个鲜明印象.盖因为它的艳帜高张.它的不惧招摇。巴黎,是一席视觉的飨宴。  相似文献   

14.
谭敏 《编辑之友》1997,(5):63-63
我愈来愈相信“缘份”了——在我辞别了心灵动荡的青春岁月,进入而立之年以后。虽然,这不长也不短的人生岁月,仍然有着许多困惑,但巳足以证明我与出版事业的不解之“缘”了。  相似文献   

15.
应国际档案理事会企业档案委员会邀请,江苏省档案局组团参加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11届国际档案大会企业档案委员会的活动。代表团由扬子石化公司、苏州光明丝织厂以及鞍山钢铁公司档案馆等单位组成。 (一) 8月23日下午,国际档案理事会企业档案委员会主席柯姆金斯女士(比利时人)会见了中国参加企业档案委员会活动的4位代表。会见中,柯姆金斯女士一再表示:“我对你们参加在巴黎召开的第11届国际档案大会很高兴,希望以后加强联系和合作。”我们向她介绍了中国企业档案管理的情况,她对此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6.
汽车沿着塞纳河而行,靠岸的这边房屋愈来愈稀少,大片的绿荫却愈来愈浓密,已是郊区的宁静景象。车行不过五分钟,哥达尔先生突然把方向盘一转,我们从本来就相当狭窄的公路又进入了斜坡上一条勉强容得下一辆小车的小径,在一幢两层楼的房屋前停了下来。周围的一切,就像是塞利纳那一身衣服,那身式样既难看又破旧的衣服,小径和地面没有打扫,院落里灌木与杂  相似文献   

17.
张振中 《新闻世界》2005,(12):15-16
红酒小姐幸遇法国“师傅” 为了让自己的青春在“东方巴黎”燃烧一把,而不是在闭塞的豫北家乡那座小县城平庸耗尽,1999年4月我丢掉了来之不易的工作,在父母的“批斗”声中独自闯到了上海。几经周折,我最终凭借可爱的长相和伶俐的口齿,被一家星级酒店录用。成了一名“红酒咨询小姐”。  相似文献   

18.
我回想起,在1951年,我从美国回到家乡。坐着“庫依勉利”号巨輪,横渡过大西洋。法国的港埠塞堡和这些列車,把我們帶到了巴黎。在这法国首都的城郊,出現有一些推銷的广告,其中我看到一幅宣傳画,上面写着:“請訂閱‘人道报’!”我高兴地知道,法国共产党員和工人們,捍衛住了自己报紙存在的权利,他們亲切地称它为“人道”。“人道报”是法国工人运动最有名的活动家若雷思  相似文献   

19.
巴黎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文化、文学、思想、艺术、时尚、奢华、高雅、肮脏、流浪、堕落、颓废、前卫、造反、革命……种种不同的元素在此“熔于一炉”,以研究19世纪末法国历史文化著称的法国历史学家普多厦松在《巴黎1900——历史文化敬论》中,为我们绘制了一幅详细的巴黎“文化地图”,揭示出“巴黎的秘密”。  相似文献   

20.
我来说说     
值得商榷的“特殊档案”最近一则新闻的标题很有意思—“祖上房产不能随便查”。说——的是上海市一名杨先生打算到区房屋管理部门查询一下原本属于自己祖上一处房产的资料,不料房管部门以房屋权属资料系“特殊档案材料”为由,拒绝了杨先生的要求,杨起诉到法院,法院也不支持他。法院方面援引的法规条文,新闻写得语焉不详,看到最后,我也没明白为什么“祖上房产不能随便查”。再看一遍新闻,发现杨先生那座“祖上的房产”早已被拆除,想来杨先生查资料的目的与“索回”无关。那么,有关部门的顾虑到底在哪里呢?我要是杨先生,我也不服。一个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