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新华社2007年2月27日播发的《贫困县刮起奢侈风——河南濮阳干部建豪宅机关盖大楼》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集中反映当前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追求奢侈之风等突出问题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刊登在经济日报2007年8月7日上的通讯《同是造纸厂,盛衰两重天》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三等奖。这是一篇关于环保主题的新闻。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2007年7月份,作者跟随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深入到陕西省各地采访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同行的记者很多,也分别写出了不少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3.
新华社2006年7月1日播发的《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是在众多新闻记者参与采写,之后又在多家媒体  相似文献   

4.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8,(11):52-53
新华社2007年2月27日播发的《贫困县刮起奢侈风——河南濮阳干部建豪宅机关盖大楼》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最高奖一等奖。这是一篇集中反映当前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特权思想浓厚,追求奢侈之风等突出问题的报道。它的获奖,又一次证明抓住问题写新闻就能成就新闻精品,“问题”是新闻精品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正在报业竞争愈演愈烈、加上网络的冲击,报纸越发艰难的情况下,纸质平面媒体如何运用形式新颖、读者喜闻乐见的手法写新闻,怎样把新闻写得引人人胜,吸引读者的眼球和阅读欲望,第23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老红军和他的三个兵》(载《辽宁日报》2012年12月15日)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用讲故事的手法把新闻写活,以赢得读者青睐的好方法。记者为什么要讲故事?是因为故事能吸引人,故事有离奇曲折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感人,加之有令人难忘的细节,既有连贯性,又富于吸引力和  相似文献   

6.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伙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笔者认为,报纸现场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注重“同期声”。现实生活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7.
广播消息角度是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它包括选题角度、采访角度、取材角度、表现角度等。一篇广播消息精品,往往取决于新闻角度的选择,而选择最佳的广播消息角度必须深入采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在新、深、实上下功夫,才能抓到"活鱼",才能增强广播消息的针  相似文献   

8.
刊登在解放日报2007年7月9日一版上的评论《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襟》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评论类最高奖一等奖。这篇新闻评论精品,从写作上来说,它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0.
在第2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河南日报》2011年1月21日头版上的《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九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下简称《转变》)一文,荣获评论最高奖一等奖。这是一篇用必读性塑造出的新闻评论精品。  相似文献   

11.
在第21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福建日报2010年12月26日2版上的《平潭大开发,共筑两岸人民美好家园》一稿,荣获消息一等奖。这篇消息的成功获奖,为我们大家提供了下述三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一是主题重大,立意深远。"主题"这个词,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2009年2月24日播发的长篇通讯<走向希望的春天--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一文,在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通讯类作品最高奖特等奖.在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这篇长篇通讯由于它立意高远,主题重大,播发后被中央和地方媒体广泛传播,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3.
一家省级报纸的消息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最高级别的奖项,因为它将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结合得天衣无缝,有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4.
一篇文字新闻,怎样才能让读者赏心悦目,有一种人其境、见其人、闻其声的感觉,怎样才能激起读者喜怒哀乐的情绪,像磁铁一样把读者吸引到报道所描述的新闻事实中去呢?大量新闻佳作的成功经验表明,办法之一就是将文字新闻视觉化.  相似文献   

15.
刊登在科技日报2010年8月31日第5版上的《专家哪里去了》一稿,在第21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杂文式短评,文字富有激情,文笔犀利、诙谐,论述严谨、深入,读后给人以酣畅淋漓,拍手称快之感。从写作上来看,这篇短评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点睛之笔,引人注目。新闻评论没有强制性,不可能  相似文献   

16.
在第21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人民日报2010年4月5日一版上的消息《179小时,王家岭见证生命奇迹》一文,荣获消息一等奖。这篇消息在中央级平面媒体中,在第一时间,率先抢占第一落点,体现了党报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力,得到了读者和新闻界的广泛好评。从写作上来看,它有如下三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是时效快速惊人。众所周知,新闻如鲜果,过时稍久,则腐败而失其味,不堪咀嚼,读者必弃之如履也。无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