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于传统价值观念中的"义利之辨",严复认为,中国两千多年来把义利分割造成了近代中国经济进步缓慢。他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并吸收进化论思想,对"义利之辨"的旧说进行批评,构建了自己的合理利己主义价值观,试图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孟子义利观新解张奇伟"义利之辨"是中国儒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作为"亚圣"的孟子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其中许多观点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拟就孟子"义利之辨"的新意略作讨论。孟子在"义利之辨"问题上的新意首先和突出地表现在,他把义利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儒家义利之辨所言之"利"指行为主体的私利。义利之辨的核心是主体行为准则之辨。首先,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层面,义利之辨是主体行为所依据的准则之辨,即主体是以"义"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还是以"私利"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其次,在群体间、国家间层面,义利之辨是群体或国家行为所依据的准则之辨,即群体、国家是以"义"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还是以"群体利益"、"国家利益"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义利之辨"分为先秦、中古、近世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义利关系在不同阶段受具体历史条件影响而呈现出富有时代特色的特点。通过分期的历史考察,一般说来,"义"是强调的重点,但有时"利"也会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义利之辨”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义利之辨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是当代义利之辨的理论实质,当代中国义利之辨在理论上的超越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走向义利统一、义利并重,走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融合,并以此作为社会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义利之辨"分为先秦、中古、近世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义利关系在不同阶段受具体历史条件影响而呈现出富有时代特色的特点。通过分期的历史考察,一般说来,"义"是强调的重点,但有时"利"也会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7.
义利之辨是中国伦理学发展史上的一根主脉。理清义利之辨的历史流变,须从帝王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平民文化两条线脉去梳理、去洞悉,应从义利意蕴的流转变化中去理解、去把握。疏解义利之困,须明确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含义,明辨义利认知误区。倡导谋利有道,须悉国情、知民心、接地气、重细小,奋发有为,不断扩大社会主义义利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整合的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的冲击与西方对中国的武力征服 ,造成了近代中国全面而深刻的文化危机。价值 ,位于文化的深层结构 ,是文化系统中最难变动的文化因子。随着中国文化危机的加剧 ,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价值系统 ,也不得不面临着转换。在内因与外缘的双重作用下 ,中国传统价值在近代的转换 ,一方面凸显了其欧化的倾向 ,另一方面则仍力图与传统建立联系。可以说中国传统价值在近代的转换 ,并不简单地表现为传统的断裂 ,它仍表现着与传统、尤其是与明清以来的文化传统的血脉相联的关系。本文试图以“华夷之辨”、“义利之辨”、“本末之辨”这三个价值要素在近代的转换为例 ,对之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义利之辨”是孟子思想的重要话题,它具有多重意涵。修身维度的“义利之辨”蕴含着人性本善的根本理念,道德情感和个体认同的内在需求是人们不断塑造“理想自我”的原由;行事维度的“义利之辨”强调“经权之别”,意在引导人们正视“义利”之间的辩证关系;治国维度的“义利之辨”亦为“王霸之辨”,其论说从多方面彰显了“王道”的优越性。从修身至行事,再到治国的层层展开,体现了孟子对“义利之辨”的独特思考,亦为当下道德修养与社会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义利之辨在宋明道学被视为儒学的首要问题.义利之辩、理欲之辨的实质是公私之辨.在这个问题的把握上,宋明道学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侧重于从义利、理欲、公私相对立的一面来把握问题,另一种则侧重于义利、理欲、公私相统一的一面来把握问题.在道德意义上,义利之辨着眼于道德动机上立论.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一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美丽中国”具有丰富的时代蕴意,既是对传统社会发展方式的一种扬弃,也是对现代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超越。“美丽中国”的提出,对当前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拓展了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同时也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在“美丽中国”视阈下,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理念,完善与创新教育方式与方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马良 《丹东师专学报》2010,(2):10-15,20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经过20多年的专业化教育和职业化推进,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理论的实践创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日益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这是中国社会工作实现与西方社会工作平等"对话"的基础。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中,文化适切性的哲学思考显得更为迫切。在本文中分析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三个涵义,提出了"镜、根、源"的观点,也透视了文化适切性价值取向中的中西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和中国文化古今差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另类日本人——战争遗孤返回日本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告别丰岛园》通过在日华侨女性的另类眼光与真实叙述,对国家的"他者"、文化的"他者"、他者(男人)的"他者"进行探讨,将一个社会学命题转换成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文本,从而获得历史纵深与现实意义。文化的"他者"创造出"他者"的文化,这是一种多元的新型文化,为中华文化及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视界与空间。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近代以来我国各部宪法文本0中“人民”的内涵及其演变过程,认为近代以来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人民”一词所蕴涵的时间向度及演绎内容有很大差异,对“人民”含义做一历史向度的考察,充分了解“人民”在中国宪政语境中的意蕴,对于推动我国现行的民主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瑜  邱慧婷 《唐山学院学报》2013,26(2):45-48,97
现代文学史观是现代文学史编写的灵魂,决定着文学史著的品格。在近年来现代文学史观的诸多建构理念中,朱德发的"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唐金海的"文学史观的‘长河意识’和‘博物馆意识’"、关纪新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以及当前提出的"民国机制"民国文学史"等是其间产生较大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梳理评判这些建构理念有助于合理认知当前研究的新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治史理念研讨交流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晚清法学大家沈家本从早期"以律鸣于时"到晚年"会通中西",不仅反映其本人独特的法思想发展轨迹,而且实乃近代中国法律演进的缩影。传统律学家的身份和"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时局,使当时年事已高的修律大臣沈家本不得不纠结于"迥殊"的中西律法之间,也正是在这种艰难的思想之旅中,沈家本努力探寻着近代中国法律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史上,“亡国灭种”成为鸦片语境的核心表述。此观念的演变过程,体现了鸦片语境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契合。而“亡国灭种”的想象一旦形成,禁烟运动便与民族国家的建构诉求结合在一起,成为近代中国特有的政治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享有“东方经验”美誉的调解制度受到了高度重视,其应用实践蓬勃发展,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行体系,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在我国,这一禀赋着“和合”文化和传统伦理价值的制度,在经历了兴盛、衰退、复苏这样U型发展过程后,进入了制度发展的瓶颈期。如何使这项独具魅力的纠纷化解制度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价值无疑成了我们今天必须加以认真思考的问题,面对美国调解制度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我们认为存在诸多合理内核值得我们借鉴,对于推动我国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五四"时期中国新教育运动的直接产物,与美国教育对于近代中国日渐增强的影响态势密切相关。作为当时全国"研究教育之中心机关"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其学术活动所烙着的鲜明"美国"印记,折射出中国近代教育学术的嬗递。  相似文献   

20.
“生态公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体,具有丰富而又深厚的时代内涵与历史意蕴,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人,是自然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规律的遵循者,是现代公民生态性、社会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体.“生态公民”的价值在于其是美丽蓝图的描绘者、美丽现实的引领者和美丽愿景的勾勒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