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婚姻现象,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人行为的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是一种博弈。本文通过构建模型,探讨婚姻博弈中家庭分工的传统与现代模式,婚姻冲突的讨价还价现象,以及不同离婚威胁下的均衡;通过引入婚姻市场,探讨多人婚姻现象作为一种可能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从博弈论角度,对人类婚姻现象进行阐释,进而深化人们对婚姻现象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8,(1):34-41
表面上看,招赘婚姻是对传统婚姻主流形式的背叛和"革命",但从婚姻的实质看,招赘婚姻实现了传统婚姻所追求的家系维持与家庭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与目标。尽管个别招赘婚姻是由情感因素促成,但是绝大部分的招赘婚姻都是婚姻双方家庭为其儿女和家庭自身所安排的一种婚姻策略与生育策略选择。招赘婚姻遵循的是家庭本位的行动逻辑,而并非是婚姻当事人的个人化选择。  相似文献   

3.
略论中西家庭伦理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精神是家庭本位,西方传统的家庭伦理精神是个人本位,它们各有自己产生的背景。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各有利弊,现代家庭伦理精神的建构应超越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实现这两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传统社会中不会产生恐婚族,因为传统的“家本位”文化使个人的婚姻选择必须服从于家庭利益;传统婚姻受到各种亲缘与地缘关系的监督与限制;个人在婚姻面前没有选择压力。婚姻自主意识处于蒙昧状态。婚姻风险意识不强,个人将婚姻选择及其结果的好坏全部归结于命运和天意。内容丰富的传统型婚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空壳化”,其“家本位”特点和各种血缘地缘限制随之减弱或者消失,个体的婚姻自主意识张扬,婚姻风险意识增强。城市化的推进和流动性的增强。以及随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极大地增加了婚姻风险,婚姻自由的获得要以失去某些婚姻方面的保障为代价,个人现在必须单独承担越来越大的婚姻风险.这是恐婚现象产生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伦理精神是"家庭本位",西方伦理精神则是"个人本位"。"家庭本位""个人本位"分别促使中西方走上了伦理本位和经典的西方式的封建社会。"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互补融合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家校关系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维度。目前的家校互动研究,多关注正面的典型家校合作或负面的家校冲突。附属型家校互动是中国基础教育实践中的一种常态。家校合作中的附属性样态主要表现为应召式家长会、任务领受与攀比式点赞的家校群、交易型义工、作为学校立场的家委会。从文化视角探究,可以认为中国国民心态中的教师本位、家庭本位、学校本位三个观念使得家庭与校方各持立场与利益分歧,在权力博弈与利益权衡中造成家庭对校方的附属格局。为了从当前附属型家校互动中走出来,既需要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寻找资源(和而不同),也需要从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寻找资源(儿童立场)。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文化传统的内核是以土地为基础的人生本位、以家庭为基础的群体本位、以伦理为基础的道德本位,它们对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显示出文化传统的顽强阻力,是造成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简·奥斯汀是英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其中,《傲慢与偏见》最受读者欢迎,作品中的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与婚姻也是学者热议的话题。文章试图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博弈,以阐释奥斯汀在该小说中对人物婚姻的布局和意图。  相似文献   

9.
赵宝刚的都市情感剧《婚姻保卫战》,立足于都市生活,演绎了"80后"的婚姻生活,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婚姻家庭元素。该剧通过三个不同类型的家庭展现了婚姻的各种状况,以及两性在婚姻生活中的博弈,反映了女性从觉醒到斗争再到两性走向和谐的过程。该剧对两性性别身份与文化处境的深切洞察和理性思考,超越了传统的两性战争,给我们预言了未来社会两性和谐共融的一幅蓝图,而这将是当代女性主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刘莉 《甘肃高师学报》2010,15(3):139-142
农民工是社会城市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婚姻与家庭的稳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但由于制度的缺位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群体婚姻、家庭、生育、子女教育方面表现出与传统婚姻的不同,对这一群体的婚姻、家庭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以期为婚姻家庭立法及相关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甘昭良 《教育导刊》2009,(12):61-63
近10年来.尽管美国传统的家庭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特殊幼儿教育中,重视家庭因素以及强调专业人士与家庭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这是一种家庭本位的特殊幼儿教育观。该观点认为,家庭是特殊幼儿教育系统的中心.教育围绕着家庭而规划,并以其个别需要为本位。  相似文献   

12.
现代婚姻的不稳定性愈益突出,迫切需要建构婚姻责任制,对婚前、婚姻存续期间直到婚姻解除的全程进行指导。使婚姻自由而又不失稳定,重视责任而又不会扭曲人性。重视家庭,明确责任,注重教化的综合治理模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婚姻责任制的构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又会有助于婚姻家庭、国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适时有效的制衡器,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婚姻是人类异性之间通过社会认同的方式而结成的一种夫妻关系。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主要是广家庭、繁子孙、求内助、别男女、定人道。中国封建传统婚姻观念主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良贱不婚、门当户对、压抑女性、倡导贞节等。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从精神和肉体上摧残着广大的妇女。在中国近代,伴随着封建传统文化观念的动摇,出现了背叛传统婚姻的新式婚姻,这种新式婚姻与传统婚姻并存于中国近代社会中,从而形成了新旧并存,由旧式婚姻向新式婚姻过渡的形态。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传统的家庭伦理受到冲击和挑战,现代家庭伦理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家庭伦理价值观由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家庭伦理原则由家长专制向民主平等转变;夫妻伦理由重理轻情向重情轻理转变;家庭生活由亲子关系为中心向夫妻关系为中心转变;家庭伦理规范体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相似文献   

15.
剩女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现象.她是网络媒体的宠儿。但是却被网络媒体塑造成有问题的一个群体。剩女的出现与其说是由剩女自身造成的。不如说是由社会造成的。是传统的择偶和婚姻模式与现代新生事物之间碰撞所激发出来的问题。剩女现象暴露出男权家庭制度的虚伪性和脆弱性。但是男权制的家庭仍然是剩女在职业和家庭选择中的主要障碍。剩女虽然在婚姻上存在失调。但是她们婚姻问题的解决将是女性在职业和家庭平衡的良好范例,剩女本身就是女性自身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阶段。她们的成熟路程也必定是女性人格发展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6.
"家庭细胞说""差序格局说""家庭伦理说""过日子说"是社会学本土化家庭研究的四大范式。"差序格局说"承袭了西方古典社会中"家庭细胞说"传统,结构是其经脉,具有文化立场、社会本位的特征。"过日子说"是"家庭伦理说"的现代性洞察,以人为本,具有现象社会学旨趣。将本土化传统思想资源引入对现代生活的塑造,实现从结构到意义的转向,"家庭"到"家"的转向;"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的转向,是本土化家庭社会学研究值得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但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中国的“家庭”观念却承受着巨大的变迁。首先是男性的绝对家长尊严的丧失,家庭成员由家庭本位转向社会的“群”,这使得现代家庭的建立成为可能,而“群”中“个”的建构及其“度”的问题则又成为现代家庭建立过程的一个难解之题。这种建构的困难其实是现代中国建构之艰难的一次很好的隐喻。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家》、《北京人》、《憩园》、《伤逝》、《寒夜》这些作品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变迁的过程,前三部记录着传统家族的衰败,而后两部则记录着现代家庭建构之艰难。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的转型,我国家庭结构、家庭伦理关系相继发生了变化,家庭伦理价值观念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家庭本位到个人本位的转变,带来了个人价值、自立自强的新观念.然而,个性的过度张扬导致家庭责任感的缺失;婚姻自由维护和保证了个人选择家庭生活方式的自由权利,但无限制的自由也必然冲击家庭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功利价值观念对家庭的入侵,削弱着家庭应有的关怀、合作、协调、情感交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传统宗亲关系以长老统治、礼治、父权与夫权为中心、伦理本位等特征而著称。革命在正式场合和公共生活里改变了宗亲关系,但在非正式场合和家庭生活里,后者的延续性则较强。当下,宗亲关系对村庄公共事务影响在急剧弱化,对个体婚姻和财富伦理失去了控制力,在男女趋向平等时,孝道面临考验。  相似文献   

20.
大学制度变革创新的价值抉择过程,是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知识本位、学校本位价值观之间的一场博弈。社会本位在大学制度变革中有着强大的现实动力、功利目的与外在压力;从大学人的福祉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个人本位是制度变革的终极关怀之所在;以高深学问的增值为旨趣的知识本位是制度变革中的深层次文化动因;学校本位为制度变革提供了直接推动力与内化影响力。大学制度变革的价值博弈过程,从理性角度看,是这四种本位间因时、因地、因校制宜的合力。从代价视角看,人的发展本身才是大学制度设计与制度变革的终极价值关怀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