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突破口在哪?1.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研究。如"素质"、"素养"、"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国民素质"、"劳动者素质"、"学生素质"、"教师素质"等等。这些基本概念是构建素质教育理论的要素,对它们的阐释也是素质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概念目前已经得到一些解释,但是还很不充分,特别是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其它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解释很不清楚。2.素质教育的目标研究。素质教育作为我国对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目标体系。目前,素质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2.
中美两国信息素养概念的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美两国不同时期的学者对于信息素养概念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信息素养"较之"计算机能力"、"计算机素质"、"信息能力"、"信息文化"等概念概括更为全面,更为确切,可视为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3.
语文核心素养在现阶段是一个日渐热门的教育教学改革词语,与传统基础教育改革相比,它更侧重对学生的"三维目标"综合与整体的教育,而不是只侧重于书本知识对学生价值意识的构建。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4.
对学校来说,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拿来就用"的概念,需要立足校情作出校本表达。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是一个宣示理念、达成共识、实践建构的过程。通过"适切性的解释",将核心素养与校本理念对接:通过"认同性的达成",为本校儿童发展素养"画像";通过"整体性的设计",对指向核心素养的实践范式做出整体建构。  相似文献   

5.
人文素质集学科知识、思维方法、文化理念与民族精神于一体,是人在人文科学方面所达到的综合素养的水平与境界,其内涵与人的精神和灵魂为同一维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解读了人文素质中的"人"的价值,从一个更高的角度阐释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之间的关系。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与塑造和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共同成为大学生前行的双翼。高校教师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中应当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常识是思品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思品教师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法制和法治是两个不同概念,法制侧重法律制度的,是一个侧重静态的概念;而法治侧重法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过去讲法制教育,我们侧重讲一些法律概念,侧重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而现在讲到法治教育时,侧重的是法治理念的确立和法律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7.
在界定和解释素质、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观念、品格、能力等概念基础上,阐述对厘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的初步思考.以化学学习中涉及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的活动为逻辑起点,按照6个厘定准则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的系统架构、一般表述和概括表述.指出学科核心素养不能、也不应该取代"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8.
素质一词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释,但其基本含义是指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岗位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侧重人的生理素质,有的侧重于心理素质,有的侧重于政治素质,作为学报编辑人员的素质则应当注重人的文化素质,即人在知识、智能方面的素质。 高等院校学报是反映高校教学与科研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是高校开展学术交流向社会提供科研信息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9.
以完备心理品质评价体系为指导,对"行商"概念进行了分析,并从行商视角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构建了集智商、情商、行商于一体的创新型人才评价和集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技术素质为一体的完备素质教育结构,对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一、新课标下的语文"核心素养"1."核心素养"概念面对教育不能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尴尬,面对教育人才在社会中举步维艰的困境,那么,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定义是"个人实现目标生活所需要的素质";联合国经合组织以为"核心素养就是社会健康运行所需要的个人或集体应有的素质";欧盟将核心素养视之为"由知识、技能、态度组成的集合体";我国大陆地区对"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主要有三种阐释:  相似文献   

11.
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1]历史概念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内容,核心概念则是指在历史学科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历史概念。围绕核心概念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形成知识结构,为发展核心素养而进行的深度教学。本文以笔者所授的一节市公开课《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为例,探寻如何实施核心概念教学以培育历史解释素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学生也概莫能外.但是,良好的职业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也不是个人、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单方面能独立培养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一个体系.本文从职业素养的概念及其现状切入,从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企业文化进校园、人文素质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探寻如何健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如何,关系到我国法治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和国家的支持,还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有效调节社会资源,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的良好环境,使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实现良性发展,使青年学子成为一个有理想、负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综合素质较高、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素质的调查,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学校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应用法学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钟铭佑 《高教论坛》2007,(4):111-113,116
应用法学专业是相对于普通法学专业而言的,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侧重于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法律实务能力的提高.人才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应当对应用法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通过辩论赛、模拟法庭、法律援助、担当"校外法制辅导员"、教学实习等具体途径来培养应用法学专业人才素质.  相似文献   

15.
正"美妙"一词属于美学研究的中心范畴,辞海中将之解释为"美好奇妙",侧重于一种美好的心理体验。因此,"美妙"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复杂的概念。同样,"美妙课堂"也应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带给学生的体验亦应是美好和奇妙的探寻知识之旅。在此课堂模式下,学生可以享受到学习之乐趣,教师之关怀,同学之情谊;课堂给予学生的是美好、善良、真诚的人生体验。总之,它是应时代之需而出现的课堂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智慧,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外教育交流中,人们经常把英文中的"competency"翻译成"素养",比如一般把直译为"科学能力"的"science competency"翻译成"科学素养"。既然中文的"素养"一词所指过于模糊,我们还不如按照"能力"的思路来重新解释,那compentency的一个流行解释是"由行业专家确定的完成工作所需的技术、程序和概念"。按照这个定义,"素养"或"能力"就包含态度、知识、技能等多个方面。正因为此,有  相似文献   

17.
徐学根 《广西教育》2012,(18):29-30,39
“文明素养”通常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文明”侧重于对人的语言、行为的衡量,外显的成分多一些。“素养”包含的则是人的精神品格、自身修养,反映的是人的思想境界。具体来讲指人与人之间有爱心,对待大自然与各类社会现象有理性,对待身边的事物和所处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文明素养”既是“高素养”的前提,也是“高素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是侧重人文素质、语文素养的基础性、通识类教育课程,需要充分挖掘教师、学生、学校潜在的课程资源,通过与时俱进改进课程实施策略和路径,构建聚焦于素质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富有内生动力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形成显隐两种语文课程资源的同频共振,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知识素质等多方面内容。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法律素质是其个人文化素养构成的重要元素,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加强尤其是法律素质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来进行。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出现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暴露出当代我国的一些大学生法律文化素养弱化的一面。高等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环境,不断加强学生的法律文化素养,尤其要重视发挥法学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同时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文化素质,这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学理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世界体系":20世纪研究的一个中心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研究将成为新世纪的学术热点.作为20世纪研究的新趋势,主要表现为总体性研究的展开.与总体性研究相适应的理论解释系统的建构和研究范式的创新将为历史学意义上对20世纪的"再发现"奠定学术基础.总体性的系统研究应着力于结构的研究,因此,反映"世界历史"结构特征的"世界体系"概念可作为20世纪研究的一个中心概念.从"世界体系"的发展、演变着眼,20世纪世界历史运动的本质及其特性能得到新的解释,并有助于认识和把握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