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导刊》2007,(10):I0001-I0001
广州市第一О九中学是广州市教育局直属的完全中学、广州市一级学校,是全国首家构建“以美育人”学校文化的学校。近年来,该校秉承“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将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纳入道德教育范畴,倡导“感动、感激、感恩”的“三感”教育与“新幸福观”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人性教育与教育人性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世纪的德育改革具有人性化走向。德育在学校教育中不是孤立进行的 ,它与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紧密相连。由此应该认为 ,包括德育在内的整个学校教育在过去十分强调“科学化”的基础上 ,要将“人性化”的教育目标充实进去 ;针对“应试教育”过度“科学化”而导致片面效率化、功利化的弊端 ,倡导教育人性化尤显重要。澳大利亚的教育史学家康纳尔提出 ,教育要转向“人性化”。从 2 0世纪 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 ,到 2 0世纪 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 ,都体现了教育人性化的走向 ,体现了教育关怀人的发展的趋势。显…  相似文献   

3.
有教育家提醒说:今天的学校课堂在教育上存在着一种危险的倾向,即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趋于自流。这些儿童对自己即将成为世界的主人几乎没有什么准备。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教育部长威廉姆·J·贝奈特撰文提出: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们一些什么内容?这篇文章刊登在[美]《读者文摘》1987年  相似文献   

4.
"人化"教育--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化”教育的主旨在于实现教育中人性的复归,使教育真正成为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享用人的活动。人本主人心理学和严重异化的道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为“人化”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和实践的启示。实施“人化”道德教育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德育的“转化”观念;摒弃以培养英才为目标的德育模式;塑造平民化的自由人格;重新审视“德-得”关系,建立新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5.
陈凤 《班主任》2014,(11):12-14
现行学校德育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正如朱小蔓教授在《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一文中所说:“道德教育人为化、浅表化、孤立化、封闭化,道德课程知识化,单项灌输多,个体选择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比如每年3月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学校本是希望通过活动让学生传承雷锋精神,但是,年复一年学雷锋,实际效果如何呢?  相似文献   

6.
一、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1“.生活教育”理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和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很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道德教育也不能只靠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来进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2“.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尊重个体,强调个体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1]人本主义主张让学生成为教育…  相似文献   

7.
使人成为人是道德教育的应然追求.但是,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却存在着对人的异化的现象,即将人“神化”和“物化”了.道德教育应该引导人“做人”,应该把人作为目的本身、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归宿,走一条回归生命的“人化”之路:强化人的生命意识,施行精神教育,开展终极关怀教育.  相似文献   

8.
试论师生伦理精神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道德教育在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学校道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相比,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社会目标的社会活动”(叶澜:《教育概论》,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其活动对象是人及其身心;其目的和任务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在学校道德教育活动中蕴涵着多重伦理关系的交织,其中包括教育群体之间、教育群体与教育个体之间;受教育群体之间、受教育群体与受教育个体之间;…  相似文献   

9.
●在关于“人性论”的激辩中,孟子提倡的“性善论”成为重要的一派观点,以此为依据,孟子指出了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人生来具有的“善端”。 ●在教学上,孟子提出了深造自得、盈科而进、启发思维、因材施教和专心致志的观点。 ●在道德教育上,孟子首先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并针对理想人格的培养,提出了持志养气、意志磨炼、存心养性和反求诸己的道德教育方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倡导世俗道德教育的代表作之一,其道德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认识论维度、实验伦理学和功能主义心理学维度阐明杜威道德教育的思想渊源。结合文本研究,阐释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直面当前中国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并从实现学校与社会生活的无缝衔接,完善教师指导与学生多主体参与的关系以及协调校园文化“人化”与“化人”功能这三方面分析杜威道德思想在高校运用的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11.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道德教育理论极大丰富的时代,但是“20世纪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增多并不是道德教育本身更重要了,而是道德问题在本世纪更复杂,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更多了”。于是,发生和发展在这种“更多的学校道德教育问题”时代里的道德教育,也必然更加关注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本文将从道德教育理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两个维度,对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予以介绍和分析,并从中得出对早期儿童道德教育的启发和启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普世伦理 (theUniversalEthics)又译为“普遍伦理”、“全球伦理”或“世界伦理” ,是目前理论界 (主要是哲学界 )探讨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种普遍主义的诉求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必然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但国内关于普世伦理的道德教育意义的探讨至今仍很少。这篇小论以普世伦理所展示的宽广的文化学上的视野 ,重新审视我们以往的学校道德教育。  一、普世伦理产生的现实背景  对普世伦理、道德的探求古已有之 ,如二千年前孔子的“己所不欲 ,勿施与人”[1] 就成为千古箴言 ,而《圣经》中耶稣基督的“…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存在道德教育理想化和道德要求过高的问题.在道德教育中,我们是以最高的道德境界要求一般人,甚至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出现了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1]这种道德教育在当今多元社会的背景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学者们在解决我国道德教育所存在问题的过程中,意识到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特征[2]的校本研究对于解决我国现有道德教育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于是,"校本"思潮在中华大地上渐渐流行起来,校本研究就成为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理念.  相似文献   

14.
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幸福化”的原则,才能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灌注和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以学校、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主体位移”,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学生的“人”的科学。  相似文献   

15.
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写照 现实中,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部分人群出现道德滑坡,不道德行为屡见不鲜,这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严峻的社会现实,我们不能仅仅从社会道德教育或者家庭道德教育身上去找原因,我们应该直面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现实,要拿出有效的措施。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是典型的知识教育,其逻辑起点在于只要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就能形成道德行为,存在着严重的“去情境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从外延界定的角度分析道德教育的因“人”施教、因“才”施教、因“材”施教,提出了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可行性,理清了与易混淆概念的界面。并在此基础上,从“材”和“教”的界定、“材”和“教”的关系两个角度赋予道德教育因材施教以新的内涵,提出了道德教育因材施教应具有的教育意义:将“人”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考虑道德个体差异的存在,关注道德个体并关注道德教育与心育的交叉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学校管理的出发点是人不是物,因此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管理可以让教师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教师的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一、现代学校呼唤“人性化”管理学校管理需要“人性化”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生,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它所涉及的三个客体是: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和学生,是一个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体系。所以,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只有充分体现“人性化”,重视并做好人的管理工作,促使被管理者对指令或…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30年代的“价值中立”到20世纪末“核心价值观”概念的提出,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历经“演进”。近年来伴随美国学校品格教育中“核心价值观”概念的提出并以此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发力点,这就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多文化、多种族、多宗教等社会变量对价值观教育的制约, 并促其向科学化和实效化方向发展。与美国过去的社会境况相似,当代中国也面临多元文化因素对道德教育的制约,因此为了摆脱这些困扰,美国的相关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成中英 《中国德育》2006,1(7):13-21
三、基于自我修养的本体宇宙论的孔子模式在阐述孔子教育模式的特点之前,有必要强调一下“为了道德的教育”(education for morality)和“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的区别。“道德教育”有一个明确的道德目标,有相应的道德课程;“为了道德的教育”含义更加宽泛,它是一种为了使人成为一个能够保持并完善其人性的人,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尊重的社会氛围的教育,这种教育保证人的发展和完善。一个人成为道德的人是他成为人的一个自然结果。因此,“为了道德的教育”涵盖了传统的道德教育,但作为指导原则,在认同个人实现和社会发展上,又超…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即将成为历史,21世纪已经在向我们走来。对于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来说,“21世纪”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向通常被视为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之“权威机构”的学校与“社会代言人”的教师究竟提出了什么?这是每一位处于世纪之交的学校德育理论工作者都必须深入研究并作出明确回答的问题,也是每一所学校、乃至每一位教师都不能不认真思考并获得科学认识的问题。① 笔者的基本回答是: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而言,21世纪意味着传统的“教会顺从的道德教育”必须转变为“教会选择的道德教育”;它向我国学校与教师的道德教育素质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