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刊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二十三册及第二十四册,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次出版的两册史料,均录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军机处上谕档,剿捕档及录副奏折、《剿平粤匪方略稿本》、宫中朱批奏折等档案史料。第二十三册收录的是咸丰十一年全年档案史料512件,计60万字。第二十四册收录同治元年全年档案史料528件,计60万字,两册售价分别为50元。欲购者请将款项(另加邮费15%)汇至北京故宫西华门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行室。邮编100031《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  相似文献   

2.
光绪年间开办黑龙江漠河金矿史料(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漠河地处我国东北极边,光绪初年,当地民人发现金苗,随后大批俄人越境盗采金沙,部分华民也参与其中。清政府经济损失巨大,同时对边境安全也造成了严重威胁。为“兴利实边”,清政府决定举办漠河金厂,指令北洋大臣李鸿章督办,并调任吉林候补道李金镛为漠河金矿主办。漠河金厂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是清末洋务运动中经营较为成功的新式工商企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出兵占领漠河金矿后,进行了掠夺性盗采。清政府后虽收回,但该矿终未能再现以往的辉煌。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外务部等全宗档案中选辑相关史料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一册,公布了不少道光三十年清廷为镇压两广地区会党起事而发的上谕,但清廷为何发布这些上谕及接受上谕后地方官员是如何遵旨办理的奏折,却收录不多,现将这两方面的有关奏折予以公布,以供研究者全面了解当时两广地区会党反清斗争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道光三十年(1850)六月,广西桂平金田村暴发了反清起义,在此前后,广东、江西等地有如广西(本刊前已发表)一样,也发生了各种会党的反清斗争,与金田起义声势联络。清政府惊恐万状,调兵镇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编辑的《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一册中,多有此专题之上谕,然与上谕有关奏折则有所欠缺,为更多了解史实,将此专题有关史料节录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晨 《档案学研究》2015,29(2):124-128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官方档案在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不久就被编纂成《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等档案汇编;新时期,又形成26册《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及其他档案文献,这些档案文献各有特征、价值和局限。就其利用和研究情况看,存在档案建设与研究内容方面的不足。只有加强对已有档案的利用,不断发掘和出版新的档案史料,拓宽研究内容,转换学术视角,进行跨学科研究,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的利用和研究才能达到一定高度,并将有利于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历史档案》2001,14(4):128-128
本刊讯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二十五、二十六册,近日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至此,这部大型专题历史档案汇编已全部出版告竣。 此次出版的两册史料,真实地记录了同治二年(1863年)至五年(1866年)间,清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后镇压剿灭过程。书中共收录清宫珍藏的有关谕旨、奏章870件,计114万字。编者对其中各件档案史料均作了点校并编制出标题目录,以大32开本、竖排繁体字排印方式出版。《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二十五及二十六册出版  相似文献   

7.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谭嗣同等"六君子",并对张荫桓、陈宝箴等举荐维新派、支持变法的官员进行惩处。康有为、梁启超等借助英、日等国的庇护,逃往海外,曾流亡到日本、香港、新加坡、意大利、美国等地。清政府一面通缉康梁等人,一面与列强交涉,企图引渡康梁等,但均未成功。此次比日本明治维新晚了30年的变法,不仅未能使晚清的政治走向进步,反而随变法失败后,清政府对维新人士的惩处和通缉,走向更加保守和封闭,也加剧了清与列强之间紧张的关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曾经整理出版过有关戊戌变法的档案史料,例如1958年出版过《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全1册,43万字,收录档案302件,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但因选材范围较小,遗漏文件颇多,尚不足以反映戊戌变法全貌。兹值戊戌变法120周年之际,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电报档和外务部档案中,辑录有关戊戌政变后清政府惩处和通缉康梁党人等的档案,希望对于戊戌变法及晚清政治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谭嗣同等"六君子",并对张荫桓、陈宝箴等举荐维新派、支持变法的官员进行惩处。康有为、梁启超等借助英、日等国的庇护,逃往海外,曾流亡到日本、香港、新加坡、意大利、美国等地。清政府一面通缉康梁等人,一面与列强交涉,企图引渡康梁等,但均未成功。此次比日本明治维新晚了30年的变法,不仅未能使晚清的政治走向进步,反而随变法失败后,清政府对维新人士的惩处和通缉,走向更加保守和封闭,也加剧了清与列强之间紧张的关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曾经整理出版过有关戊戌变法的档案史料,例如1958年出版过《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全1册,43万字,收录档案302件,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但因选材范围较小,遗漏文件颇多,尚不足以反映戊戌变法全貌。兹值戊戌变法120周年之际,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电报档和外务部档案中,辑录有关戊戌政变后清政府惩处和通缉康梁党人等的档案,希望对于戊戌变法及晚清政治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缉的《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一书的一、二两册,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该书系国家“六五”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所收史料均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该馆所藏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档案,有数万件之多,约计3000多万字。其史料之系统完整,内容之广泛丰富,早为世人所瞩目。从80年代初期起,该馆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编辑力量,加  相似文献   

10.
吕坚 《历史档案》2002,(1):132-136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以下简称《史料》)系中国 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人员编纂的一部大型档案汇编,曾列入全国社科重点出版项目。该书的 选编工作 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1963年10月,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前身) 已从馆藏清代档案中完成了辑有6000余件档案、600余万字的初稿。当时,太平天国史研究 专家罗尔纲先生对此项工作十分关心,在“逐字细阅了这部史料初稿”后,撰写了《档案中 的太平天国史料》一文,阐明了编纂并出版该史料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由于“文革”浩 劫,该…  相似文献   

11.
柳茂坤 《历史档案》1999,(4):106-113
清朝中叶以后,为适应政治和军事的特殊需要,乾隆帝下令在北京西郊香山创建了健锐营。这支部队为清朝开拓疆土、维护统一、巩固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随着清朝的衰败,这支部队也没逃脱它走向没落的命运。一缘起与立营1.缘起。健锐营的组建,与乾隆时期平定四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叛乱密切相关。大、小金川位于四川西北部大渡河上游,是藏民(时称番民)聚住区域。东通成都、西连康藏、北界青海、南接云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代王朝部封大、小金川土司于小金川。清袭明制,仍封小金川土司为“金川演化土司”①。康熙六十年(172…  相似文献   

12.
现从馆藏兵部—陆军部全宗档案中选出的这组史料,是光绪三十年北洋武备研究所为加强军队的正规化建设而编制的,可供研究清末军制参考。——编选者丁进军新编陆军战法兵语字汇光绪三十年六月战略即筹画国军之方略,实施帅兵之法也。战术凡有战场运用军队各法,谓之战术,又谓之用兵  相似文献   

13.
14.
古人云:“军而无阵,犹人之无四维;虎之无山谷,不可一日存也。”所谓阵,即两军交战时按一定的战术需要,以不同的排列组合展开的战斗队列。队列是战阵中的最基本形式,而队列的多端变化则可演变成战阵的变化多端。一个战阵的训练成形,要从募选、束伍开始,需要经一定时间的严格训练,才能达到战场上的运用自如。兵书上说:“伍束而阵定,阵定而后节制行,节制行而后进止熟,进止熟而后奇正生,奇正生而后变化不竭,惟变化不竭者,乃能致胜于无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战阵出现于殷商时期,军队按左、中、右形成分布,是以战车为主的方阵。卜辞说:“王作三师,右、中、左。”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战争的规模亦逐步扩大,参战的兵力、器械也不断增多,阵法也就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在3000年漫长的历史中,一代一代的军事家,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总结前人经验,创造出了许多新的阵形,如:鱼丽阵、圆阵、疏阵、雁行阵、八卦阵、五行阵、三才阵等。由于阵法是古代陆战战术的核心,古代的兵书很少有不涉及阵法的。但是,由于古人耳熟能详,对于阵式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比如队列的排列、阵形的变换、阵的运动等等,又往往略而不详。即使是清代保留下来的精美阵图,也大体如此。就编选者所见阵图而言,《毅军陆操图》是唯一例外。毅军是晚清一支著名的军队。同治元年(1862年),安徽巡抚唐训方裁撤临淮军,以三营归记名总兵宋庆节制,因宋庆勇号毅巴图鲁,故称毅军。宋庆因剿捻屡立战功,后官至湖南提督,以治军严整著称。《清史稿》中有记载日:“(光绪)十余年,军容称盛。醇贤亲王奕最被命巡阅,叹为诸军冠,亲解袍服赠之。两宫眷遇优渥,加太子少保、尚书衔。”《毅军陆操图》现藏本馆,为一册十六幅,黄绫面,高40厘米,宽30厘米。是毅军“军容称盛”时期上奏的受阅操演图。图中阵形变化,以五行阵为基础,以横排方阵结合西方盛行的线式、散兵式战斗队形,运用进退连环枪式,使整个阵形纵横捭阖,进退交替,互为接应。本图图解十分详尽,制图方法明显受到西方的影响,而与中国传统的阵图很不相同,现予刊布,可供军事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晚清湘军是由曾国藩等人建立的一个地方军政集团,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国侵略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它的建立和发展对晚清政局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湘军研究是晚清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相关成果颇为丰硕。自1978年以来,学术界的思想解放促使该课题研究更趋活跃,视域宽广且掘进日深,系统完整而自成一脉。尤其进入新世纪以后,相关成果不仅呈现出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上的更新,在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吸收和借鉴上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良好态势,一些学者还尝试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借以更新和拓宽学术视野,这些探索均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回顾湘军研究的四十年历程,梳理这一时期的相关学术成果,有助于厘清相关问题的内在学术理路,反思个中局限,探寻展拓空间,以期资益于此课题的深入探研及史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陆军贵胄学堂是20世纪初清政府建立的一所皇家军事学堂.本文试对该学堂创建的背景、人员构成及教学管理、产生的问题、停办原因及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薛瑞录 《历史档案》1999,(2):95-102
太平军征战广西期间,清廷在谕令钦差大臣和地方大员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派遣间谍打入太平天国内部,策动了军帅周锡能等人叛变投敌.  相似文献   

18.
侯震 《兰台世界》2020,(3):125-127
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是中国共产党在吉东领导组建的抗日武装。中共吉东党组织以反日同盟军为基础,联合并团结吉东地区义勇军,结合吉东地区各抗日武装的形势,成立反日联合军第五军。面对穷凶极恶的日伪"讨伐",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固守绥宁根据地的同时,派出两支部队分进合击,扩大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同时,壮大了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的实力。  相似文献   

19.
清代吉林地方官兵额制沿革史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史料选自馆藏吉林将军衙门全宗档案,是光绪二十八年吉林将军向清廷兵部进行例报的行文底册.比较完整系统地反映了吉林将军所属各地驻防八旗及府厅州县文武员弁,披甲台丁的设置、额定、添裁、调拨以及沿革情况.对于研究东北地方史、八旗史乃至少数民族史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予公布.  相似文献   

20.
新建陆军与自强军是甲午战后最有代表性的两支新型军事力量,在中国军事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自不待言。但是,就其营制饷章而言,有关文献及研究成果颇多舛误。兹不揣浅陋,略作考误数则,以求正于方家。一、《自强军创制公言》1。《自强军创制公言》系自强军营务处于光绪二十八年(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