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7,(4):35-38
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廷将察哈尔扎萨克旗、八旗察哈尔民众与早期游牧于宣大边外的察哈尔人编组形成了后来的察哈尔八旗,左翼、右翼各四旗。察哈尔左翼四旗分别是正白、正蓝、镶黄、镶白四旗。1949年3月正白旗、镶白旗合并为正镶白联合旗,1956年9月更名为正镶白旗,左翼三旗的名称沿用至今。在清朝及民国年间,察哈尔左翼四旗曾分属察哈尔都统署、察哈尔特别区、察哈尔省、察哈尔盟等行政机构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8年,归锡林郭勒盟管辖至今。  相似文献   

2.
康熙十四年察哈尔部爆发了布尔尼之乱.笔者试图通过对漠南蒙古王公向背的分析,进而得出康熙帝适时命图海由宣府出兵,威慑动摇之部,对清廷迅速平定布尔尼之乱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康熙十四年察哈尔部爆发了布尔尼之乱。笔者试图通过对漠南蒙古王公向背的分析。进而得出康熙帝适时命图海由宣府出兵,威慑动摇之部,对清延迅速平定布尔尼之乱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察哈尔都统是清朝统治察哈尔地方的重要官职机构。有清一代,察哈尔都统共69任,计66人。在旗籍出身上,他们中绝大部分来自满洲、蒙古八旗,且以上三旗居多。历任察哈尔都统来源广泛,入仕途径多样,既有世职、恩荫,亦不乏以学校、科举、笔帖式等入仕者,尤以世职入仕者为多。这一群体在任职察哈尔都统前都曾主持或参与中央和地方军政事务,还有一些早年在察哈尔地方任职,具有丰富的仕宦履历,也能反映其任职前的仕宦成长轨迹。察哈尔都统任职时间较为稳定,但又略显仓促。在结束察哈尔都统任职后,其中的大多数得到升调或迁转,以回京供职或转任其他驻防长官为主,体现了驻防官员的流转,另有因疾病或处分离职及卒于任上的情况,反映了这一群体任职之不易。察哈尔都统的群体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察哈尔地方乃至整个边疆地区的政治生态及其统治政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清廷移察哈尔部游牧于宣府、大同边外地,壩内壩外分置农田牧厂,呈民族杂居之局面。作为控制西北的重镇,察哈尔布有重兵,台站林立,非高官无以治之。清乾隆二十六年,政府设察哈尔都统,统率八旗驻防官兵,管理察哈尔游牧,同时署理张家口理事同知。都统之设立,既可发挥震慑要塞之功,又达到维稳地方之效,是察地设省前的重要一步。对察哈尔都统的考察,是分析地方省治建设轨迹的一把钥匙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集宁师专学报》2013,(3):31-34
察哈尔林丹汗联明反后金失败后,其子孔果尔额哲携玉玺降清,被封为亲王,安置于辽东义州边外。康熙十四年(1675)林丹汗之孙、孔果尔额哲之侄乘"三藩之乱",举兵叛清亦失败身亡,清收回其牧地,余众被迁宣化、大同边外,并将厄鲁特、巴尔虎等归顺清朝之官兵充实到察哈尔,编为察哈尔八旗,分左、右两翼各四旗。民国二十五年(1936)初,右翼四旗由察哈尔省划归绥远省管辖,始称绥东四旗。绥东四旗牧民的牧业生产遭到破坏,牧民生活变得穷困潦倒。  相似文献   

7.
后金时期(1616-1635年),随着女真的逐渐强大,一部分蒙古人经由不同的途径为后金所获得。后金按照八旗的基本形式组织这部分蒙古人。与蒙古人投附的多少相适应,后金按八旗游牧蒙古、八旗蒙古、蒙古二旗、蒙古八旗等形式次第来组织他们。蒙古八旗的形成过程贯穿整个后金时期,本文主要探讨了这一时期蒙古八旗的形成阶段,对八旗游牧蒙古概况,八旗蒙古形成时间,以及后金曾设立的喀尔喀、兀鲁特两个蒙古旗的组成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集宁师专学报》2017,(2):40-46
进入民国以来,察哈尔十二旗、群就一直都在寻求机会要求成立察哈尔盟。百灵庙蒙政会期间国民政府曾答应设立察哈尔盟,但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国民政府对察哈尔部改盟之事最终予以否决。察东地区沦陷之后,日本遂利用蒙民统一察哈尔部的心理成立了伪"察哈尔盟"。因为日本势力的介入,察哈尔蒙古产生了分裂。一部分人转而倾向国民党中央,甚至与他们敌对的傅作义一起合作共同抗日。另一部分人则追随德王和日本帝国主义。伪"察哈尔盟"成立以后,日伪则以统一察哈尔右翼四旗为战争的主要借口,进攻绥东地区,爆发了轰轰烈烈的红格尔图抗战。  相似文献   

9.
为了巩固统治,清廷在入关后即确立了对八旗的"恩养"政策,但随着八旗人丁的大量繁衍以及物价上涨、奢靡日甚等原因,八旗生计日益恶化。迫不得已,八旗中的汉军在乾隆初年率先奉旨出旗为民。在出旗过程中,清廷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草率裁撤,而是有选择地按地域和军种批次出旗,并尽力加以安置。综合起来,限定汉军出旗的标准包括:禁旅还是驻防的八旗汉军,降清时间先后及归降后的功绩多寡,出身地位及日常表现情况,出旗后的生存能力及适应性。"汉军出旗"是清代八旗制度的重大调整,它所引发的旗民之间身份变化是清廷调整社会内部矛盾和对各势力集团利益重新分配的必然结果,也与清朝统治者对待汉军的一贯态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察哈尔右翼四旗,包括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是清朝设置的察哈尔八旗之四旗。自1914年民国政府将其划归察哈尔特别区以后,又曾划归过察哈尔省、绥远省、察哈尔盟、巴彦特拉盟、乌兰察布盟等许多行政机构,但一些二次文献在表述其划归时间时,出现了许多的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本文对其沿革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清代内扎萨克郭尔罗斯等13旗首封扎萨克,在清代比较权威的文献《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大清一统志》、《理藩院则例》和《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外港务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蒙古游牧记》等中的记载互有歧异,并且进一步依据有关材料,确定了13旗的首封扎萨克,对清初蒙古史的这桩史实做了初步考订。  相似文献   

12.
北元时期,察哈尔部是蒙古大汗驻帐的中央部落。后金兴起,想要站稳脚根,拓疆扩土,就要扫除察哈尔部这个障碍。为此,后金当权者采取了"以蒙治蒙,联蒙抗蒙"的策略,最终战胜察哈尔,成为了全蒙古人的皇帝。后金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后,对察哈尔人心存戒备,不予重用。在察哈尔地区实行分散安置、移民实边,广建寺院、喇嘛为尊,不设学校、禁学文化的"分化、奴化、愚化"政策,导致察哈尔蒙古人驻牧分散,牧场缩减,人口减少,诵经向佛,听天由命,软弱无知,渐渐失去了强悍勇武、顽强好胜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3.
《集宁师专学报》2014,(1):43-51
察哈尔部落,起源于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期的护卫军,形成于北元时期的察哈尔万户,止于满清时期,形成了察哈尔八旗四牧群。由于察哈尔部的历史地位,使其传承了蒙古汗国、蒙元以来的宫廷文化,所以其语言、音乐、服饰、礼仪、饮食、手工艺术等等无不浸透着宫廷色彩,在历久弥新的演进发展中形成了底蕴厚重、绚烂多姿的察哈尔文化。察哈尔蒙古族以其独特而优秀的文化内涵和基本精神蜚声古今中外,本文就察哈尔蒙古族文化核心理念及其基本精神进行粗浅梳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早期满族出兵、校猎时,按族党、村寨组织队伍,每十人为一牛录,设一长官,名牛录额真.1601年努尔哈赤又编定三百人为一牛录,每牛录又分为黄、白、红、蓝四旗,仍设一牛录额真.1615年以牛录为基本单位正式建立八旗制度: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这些额真后来分别改称章京、佐领、参领、都统等).每固山额真所率领的即是一个旗.计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到皇太极时又先后成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合为二十四旗,习惯仍称八旗.八旗官员平时管理民政,战时充当将领.起初,八旗兵  相似文献   

15.
清朝入关后,为了防止强悍勇猛的蒙古民族发展成威胁大清帝国封建统治的肘腋之患,除在政治上继续采取使蒙古各部都互不统属、彼此孤立的编旗设盟的政策之外,又在文化教育上利用黄教愚弄蒙古民族.竭力阻止蒙古族文化向前发展。纵观清朝一代制定的统治蒙古的《理藩院则例》,可谓事无巨细,都有详细的明文规定,但对教育一项却独付阙如,不置一词。清廷虽然在京城和地方设置了一些蒙古和八旗官学,但其目的并非想使蒙古民族均沾文化教育的雨露,而是培养为清统治者效犬马之劳的译员和官吏。在清一代,蒙古族的主要教育机构是旗札萨克衙门,但这里同样是培植替清王朝统治蒙古族人民的奴仆的地方,况且  相似文献   

16.
自乾隆中叶以至清末,八旗蒙古人物长期为清廷守边治边。作为清廷倚重的边疆重臣,他们为清代边疆地区的治理与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们勤于著书立说,总结治边经验,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遗产。八旗蒙古人物在清代边疆治理与开发方面所起的作用及其边疆治理的一些积极思想主张,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当前民族大融合的建置体系,得益于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置,包括蒙古地区的扎萨克制度。清政府通过扎萨克制度将蒙古各部分为内扎萨克蒙古及外扎萨克蒙古等。扎萨克制度的实行,使清政府加强了对蒙古各部的有效统治,迎合了清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蒙古各部成为抵御沙俄入侵的屏障,维护了清朝北方边疆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划分旗籍和民籍,对汉人补缺加以制度上的限制。旗缺作为满、蒙、汉军八旗组织内部的官职名额,更是将汉人排除在外。但纵观清初补旗缺人员之身世,尚有汉人担任副都统、将军等特例存在,且康熙朝居多。清初汉人补旗缺这一反常现象,是清朝统治者缓和尖锐的满汉矛盾、稳固统治与加强沿边海防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巴尔虎原是一个游牧部落,最早的故乡在原苏联境内贝加尔湖东岸的巴尔古津河流域。明末清初巴尔虎人由喀尔喀蒙古车臣汗统领逐渐南移,被清政府编入八旗,分驻黑龙江、吉林、盛京等地。他们的绝大多数及其家族都居住在驻防城周围,世代繁衍生息至今。  相似文献   

20.
北魏时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建立了第一座城池——长川城,在金朝时设威宁县,元灭金后仍置威宁县,后升格为兴和路直辖县——威宁县,清代察哈尔八旗蒙古族又在此地驻牧二百多年。清末民初,察哈尔蒙古族同胞为抵御外侮同八国联军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抗日战争时期在这里打响了"绥东抗战"第一枪……兴和县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