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道德哲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专业术语晦涩,逻辑思路清晰。康德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实现需要一个出发点或者动机,就是善良意志;还需要一个指导行为的法则,就是道德律,如果不遵循内心的道德法则,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结局。康德道德哲学就是围绕善良意志和道德律是什么、根据何在,道德律的表现形式为何,自由意志与道德律的关系怎样等问题展开研究的。通过把握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逻辑脉络,采用通俗的语言,追问其演绎过程,一步一步、一环一环地逐渐推进,无疑可以厘清其体系的总体构思及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简化其复杂、深奥、晦涩的思想内容,达到对康德道德哲学的通俗解读。  相似文献   

2.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准则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则"概念是康德道德哲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之一。本文从准则的界定,准则与规律的关系,准则与自由及善良意志的关系,以及准则的等级性,准则转化为客观规律的条件等方面对准则概念作了详细的阐述,并指出准则问题研究的现实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纯粹实践理性批判,康德扭转了关于道德法则和善恶概念之间关系的传统观点,即:善恶概念既不是理性之先验的设定,也不是基于经验之上的预想,它乃是寓于道德法则并为道德法则所决定的,所谓的善恶概念决定实践民的传统观点必将流于经验论。  相似文献   

4.
实践理性远远高于理论理性,而实践理性又有着高远的目的,那就是重新建立道德哲学,从而使得灵魂不朽、自由和上帝的实在性在道德信仰的世界里面才有真正的安身之处。  相似文献   

5.
自由概念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居于“拱顶石”的地位,尤其是其实践哲学的起因和基础。并且,康德对于自由概念的阐释非常独特,既独立于康德哲学的体系之上,又内摄了作为“人的哲学”的康德哲学的核心。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中集中地论述了实践哲学的自由概念,尤以后者更为纯熟圆满,故在此拟以《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为主要蓝本,试探悉康德式自由概念的发生、演绎、范围及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律和义务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通过自律概念,康德一方面批判了受控于自身欲望的非理性行为,强调了理性在道德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拒斥了那种出于外在权威和规范的他律,强调道德本质上是一种自律行为,道德法则是理性的自我立法,道德的根据既不在于自然情感的倾向也不在于外在权威的约束。而义务概念凸显了人作为有限的存在者自身的二重性,真正有德性的人不仅是有理性的、自我立法的人,更是能够在理性与欲望的冲突中坚持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到自己义务的人。  相似文献   

7.
事件营销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的一种营销手段,本文是以"王老吉"营销事件为例,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两种不同的道德观进行分析,得出消极自由认同事件营销,而积极自由批判事件营销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伯林划分的两种自由概念是没有根据的.其学说内部也是歧义层出,消极自由并不优于积极自由,更谈不上是真正的自由,割裂两者无助于认识真正自由.这都是站在经验主义立场上看待自由问题,所以排斥理性和自由的关系.而不追求自由背后的超验价值,自由也是没有价值内涵的,也只是停留在最低级的形式中.康德的自律即自由使自由有了道德价值,凸显人类的尊严,虽然不太关心现实后果,但是大大拓宽对自由概念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个演绎的体系,完全从理性原则出发。也正是这种理性的法则完全排斥了经验的成分,因而强调它的纯粹性,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道德的纯洁性。但是,康德严肃主义的道德哲学也有其内在的矛盾性,即这种完全从自我的理性原则出发的道德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必然遭遇到它的悖谬,因而可以说。康德的道德辩证法就是理性与经验的斗争法则。此外,康德为了使得这种纯粹的实践理性能够在现实中获得它的合理性。也同样允许具有合理倾向的实践经验的存在。但尽管如此,他的实践理性还是保持在原子式的个体之内。  相似文献   

10.
刘皛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6):43-49,99
基于对中国大学主体地位缺失的思考,从康德道德哲学的视角,分析大学自由的内在逻辑——人即主体、人即目的和大学为自身立法捍卫人的主体地位,并指出大学自由与自律之间的内在统一。通过揭示绝对的大学理念与有限的个人理性之间的固有矛盾,认识到实现大学自由作为大学发展的使命所具有的崇高感与沉重感。大学使命的达成必须依靠个人和大学的共同努力,把期待改善大学外部生存环境这种外向型的思维方式,转向塑造大学自身的独立品格与自由精神;把依靠外部政策的给予,转向内部人格的建构;巩固大学的制度理性,限制个人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1.
康德道德哲学的困境是个人生活动机与道德法则之间的分离,其根源在于康德将脱离了情感的理性客观性作为建构道德法则的基础。德沃金将生活价值的客观性作为建构道德法则的基础,解决了康德道德哲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13.
康德哲学的出发点就是自由问题。他的这个理论确切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而且三者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跃进关系。先验的自由为实践的自由提供了一个可能性;而实践的自由是自由本体的意义。而自由感又包含审美鉴赏的自由感和社会中的自由权,这二者虽然不是自由本体但却是自由本体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中西道德哲学在各自的理论建构和阐述过程中,表现出了诸多的差异性。根据对孟子和康德道德哲学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理论建构的立足点、思考进路、创制模式、理论特征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显示出中西道德哲学存在着各自的分野。对中西道德哲学差异性的解析能够为当代道德哲学理论的合理定位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5.
论康德的道德自由与德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与自由是康德伦理学的重要概念,如若把康德的“理性”概念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那么他的“自由”概念同样也可分为理性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理论理性和理性的自由是属于思辨哲学研究的范畴,实践理性和道德的自由是属于伦理学研究的范畴。在康德看来,道德自由是人的道德活动之原因,德性是人的道德活动之结果。因此,在康德伦理学中道德自由与德性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不仅如此,这种道德自由与德性之内在的逻辑联系恰恰体现着康德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宜宾学院学报》2015,(10):40-46
以赛亚·伯林明确提出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这两种自由概念,其贡献在于厘清了两者对于自由本身的作用。消极自由要求保障最低限度的自由领域,积极自由的自我实现则外拓自由领域;前者一味退守将扼杀自身,后者一味外拓将丧失自由本身。两种自由虽然都存在正反两面的意义,但自由的最终获取恰恰是基于两者的相互依存,而其中消极自由作为屏障,从中导出的自由选择更需要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宗教观与他的道德哲学直接相关,同时与他的理性批判哲学体系一脉相承.上帝在理论理性中作为超验的理念具有消极的意义,而在实践理性中却是必要的悬设.因为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必然寻求自然的幸福与自由的道德相结合的至善,同时又会因为不合理的自然欲望而产生恶,因此需要超越于人之上的完满的上帝来作为至善的化身和公正的裁判者.康德正是出于实践理性的需要而导向对上帝的信仰,并从实践理性出发来论证宗教何以能够存在以及应该怎样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最伟大之处就是,用先验的方法把自由从自然领域划分出来,并厘定了自由与自然的界限与各司其职。因而,自由概念在其批判哲学中也就占据了核心地位。而作为前两大批判的桥梁,判断力正是在自由概念铺陈展开下完成了其体系的搭桥手术:在前两大批判中,康德分析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都属于理性自由,这只是自由存在的应然与必然,而在判断力中,审美主体的自由感的内在心理事实的获得才是自由存在的实然也是自然人向自由人过渡的必然,从而完成判断力批判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思想道德文明建设,需要对市场经济的弊端导致的道德滑坡现象进行积极干预,这就需要正确处理人的自由的问题。为此,本文分析了西方的两种典型的自由观,以为我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吸收其合理部分,为我国道德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