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十世纪初,封建末世出现蔚为壮观的留日潮,究其成因,分为三类:王朝内观念渐变、废科举兴学堂的"新政"举措、以多为贵的鼓励政策是为其内因;日本各阶层或出于培养亲日派的考虑、或出于文化交流目的、或出于热心教育动机而持有的接纳态度是为外因;中日间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地理、人文因素是为日本吸引中国留学生的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初的中国曾掀起了一场赴日学习速成教育的高潮,而留日师范速成教育则是清末留学教育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学界对其虽有一定研究,但尚待深化.清末留日师范速成教育兴起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国内学堂师资的匮乏,二是地方督抚的推动.此外,不菲的游学费用及其自身的诸多弊端制约着留日师范速成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并成为其最终被废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前10年,在清政府的直接推动下,面对日益危亡的社会现实,大批士人或出于自强救国的理想,或出于自身前途的考量,纷纷东渡求学。在此次留学浪潮中,各省因受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等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各自相异的情形。广东作为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地区,在地方政府的直接推动下,士人广泛参与,逐步成为留日大省,并因自身独特的经济、历史背景而呈现出迥异于他省的发展路径。粤籍留日学生也因接受新知与开化风气的影响,大多产生革命思想,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4.
清朝末期,在中国出现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其中又以赴日学习法政科的学子居多。那些留日法政学人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通过自身实践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其思想和行动直接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留学史上曾出现过早期留美、早期留欧、清末留日、清华留美、赴法俭学等五个“波峰”,其中,清末留日是近代中国留学史上的“顶峰”。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对这一“顶峰”出现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影响做了评述,以深化人们对留日运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清廷实行改书院、兴学堂的新政后,督抚士绅将选派留日师范生作为弭祸、兴国、造民、立教的重要手段来提倡,<学务纲要>更是极力倡导各省速派人员到东洋学习师范,四川留日师范教育因此得以发展起来,且规模较大、人数较多.四川留日师范学生大多在日本接受的是为期半年或一年的速成教育,不仅新学知识参差不齐,而且与传统文化存在疏离和冲突,部分人回国前后加入了同盟会并积极为四川引进民主革命思想与日本教育资源,大多数人回国后从事基层教育工作,部分优秀者还出任省县视学、地方军政官员等职,给四川教育转型、思想学术变迁、社会政治变革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亡国危机,一场空前的留日热潮拉开序幕。这场留日热潮中,虽然女子留学生只占少数,但她们回国后在教育观念、教育实践等方面极大地促进着女性教育近代化,她们的奋斗历程对现代发展女性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霞 《文教资料》2014,(31):175-177
随着戊戌变法的推进,清末翻译西书的侧重点发生了转移。小说书籍的翻译逐渐增多,占据了翻译西书出版的较大份额。1902年,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振臂一呼,将小说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清末留日热潮促进了日文翻译小说的出版,1905年开始翻译小说出版数量逐年递增,1907年翻译小说达到出版高峰。  相似文献   

9.
清末留日人士,对国民的奴性、中国的赋武思想、否定个体和个人意志的封建宗法现念,以及儒学和其他习俗,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为当时的救亡热潮所掩盖,因而鲜为人知。这种批判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其积极、进步的方面,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梳理了清末民初湖州籍留日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同时,该时期正值湖州本地步入近代化的转型期,故本文特以留日学生为切入点,考察其对该地区近代化的影响,并以教育为主要切入点。本文重点聚焦1897—1920年间湖州籍留日潮,由此可知19世纪末湖州地区较早派遣官费留学生并出现了大量自费赴日留学生。19世纪中叶以来,湖州本地新式办学逐步展开,尤其以南浔(今南浔区)和吴兴县(今吴兴区)两地最为显著,此外吴兴则更为多元复杂,教会办学、私立办学以及辛亥革命后的官立学校等多种形式均有呈现。另外,该时期女子学校、职业学校的出现也进一步完善了当地办学体系。其中留日人士在当地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1.
1898~1911年是近代中日教育交流的非常时期,其中尤以法政教育交流最为显著。在将近15年的时间内,中日法政教育交流经历了三个阶段:1898~1904年的萌芽及初步发展期、1904~1908年的发展高潮期、1909~1911年的相对衰退期。清末法政教育自产生以来,就打上了日本法政教育的烙印,因此研究它能更好地揭示近代中日教育交流的规律。同时,清末法政教育又是为了适应新政的需要而产生并逐步发展壮大的,探讨它也能揭示出清末这一特殊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态势。本文将从留日法政学生、国内法政教育、来华法政教习三个方面分析中日交流中的清末法政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一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清末留日生依靠宣传革命思想、建设革命组织、发动暴力革命等手段,对辛亥革命的酝酿与成功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其积极参与反清革命的原因主要有爱国心理的驱使、学科背景的优势、社会环境的支持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当他们通过辛亥革命掌握教育实权后,又对民国时期的教育行政、教育政策和留学教育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大规模地选派官绅赴日考察教育,这对中国教育制度和思想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这一问题,学界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突出的成果。从考察过程、考察笔记和考察者教育思想等方面对清末赴日教育考察研究作一简要综述,有助于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清末留日女生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留日女生开中国女子留学之先河。通过留学,她们了解到西方男女平等的社会状况,提高了自我性别认知水平,认识到男女生而平等,压制妇女只是后世的恶习,妇女应努力求学,自尊自强,与男女共担救国重任。其女性观既有明显的超前性,又有浓重的情绪化色彩。  相似文献   

15.
近代湖南留日热潮与湖南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5年科举废除前后,湖南士子留日成为热潮。在日中强弱的鲜明对比下,传统变革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这批留日的湖南士子中被重新激活,学习日本经验发展新式教育,被不少留日湖南学生视为使命,在引进西方教育思想、传播新式教育科学、创办新式学堂等方面,成为推动湖南教育近代化南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为了向日本学习先进的海军技术,中国政府派遣了大量学生赴日学习。清政府派遣海军留学生赴日学习,始于1905年,此后又于1906年、1908年派出两届共100余人赴日学习。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也曾派出少量的留学生赴日学习海军。尽管这批海军留日学生人数及其影响远不及当时留英、留美海军学生,但是作为中国海军留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他们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成为海军参加此次革命的主力;参与近代海军的日常教育与训练,特别是参与东北海军的组建与发展,对东北海军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他们之中许多人还参与中国海军战略战术的建设与探讨,对中国近代海军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安徽是清末留日学生大省之一。其留日学生有姓名可考者共计171人,大多为官费生。安徽留日学生众多的原因,除受全国留日大潮的影响之外,还与周边环境的作用,清末推行新政对大量新式人才的渴求,官绅和早期留日学生的宣传推动等有关。安徽留日学生不仅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受区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反过来影响日后安徽的政治改革、文化发展及社会变迁等历程。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败后,一批又一批的官绅为"救亡图存"赴日考察教育,并留下大量的"东游日记".由于考察人员知识结构、经验和目的的不同,清末"东游日记"参差不齐,因此不同教育考察的效果也千差万别.尽管如此,清末赴日官绅教育考察仍然对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转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留日和留美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的比较研究马永斌刘文渊中国留学史是中国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多世纪以来,数逾10万的留学生远涉重洋,前往异国他乡,艰苦求索,以实际行动加强了东西文化交流。他们肩负着西学东渐和华风西被的双重任务,他们是吸收外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