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一)这是一篇唐人传奇小说.鲁迅说,小说“至唐代而一变”。就是说,中国古代小说演变至唐,已具备现代观念的小说的特点和规模,有完整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据此,讲授本文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传奇的文学知识;同时,重点应放在运用学过的小说理论知识分析本文的情节结构和人物的性格特点。(二)本文情节离奇曲折,写的是龙宫水府,人、神交往的故事,反映的却是反抗封建婚姻制  相似文献   

2.
周容(一六一九——一六七九),字茂山,一字鄮(mào)山,明末清初鄞(yìn)县(现在浙江省鄞县)人。明亡后,一度削发为僧。后清廷开博学宏词科,朝臣争欲荐他应试,他以死力辞不赴。全祖望说他“几于每饭不忘救国,黍离秀麦之音,读之令人魂断”。善书、能画、工诗。著有《春洒堂诗集》、《春酒堂文集》等。本文选自《春酒堂遗书》。文章叙述芋老人和一  相似文献   

3.
《芋老人传》选自《春酒堂遗书》。作者周容(1619——1679)字茂三,明末清初鄞县(现浙江鄞县)人。明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明亡后,一度剃发为僧。后清廷开博学鸿词科,朝臣争欲荐他应试,他以死力辞不赴。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春酒堂文集序》说他“几于每饭不忘故国,黍离麦秀之音,读之令人魂断。”他还工书善画能诗。著有《春酒堂诗集》《春酒堂文集》等。  相似文献   

4.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载以来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相似文献   

5.
周密,字茂三,一字鄮山。明末清初浙江鄞县人。他自幼敏慧,读书过目不忘。明末,他曾应学使者试,以文笔奇横,令使者惊叹,被称为杰出的人物。明亡后,他不愿与清廷合作,曾削发为僧,经其父再三劝说,方才还家。惟放浪湖山,醉酒骂座,时人把他比作徐渭。周容鄙薄功名,清廷开设“博学鸿儒”时,朝臣曾竞相推荐,而他则以死力辞。周容不做清朝官吏,以布衣诗人自称,足迹遍及半个中国。每到一处,都有吟题,诗名闻于一时。他晚年筑“春酒堂”于鄞县东乡太白山麓,辑有《春酒堂文存》,其中  相似文献   

6.
《芋老人传》选自《春酒堂遗书》。作者周容(1619-1679)字茂三,一字鄮山,鄞县(今浙江鄞县)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入关时,他二十五、六岁,正当青春年华,但他拒不为清朝做事,曾一度削发为僧。晚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朝臣推荐他应试,又执意不去。全祖望在《春酒堂文集序》中说他“几于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的目的要求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一般教学参考书上大致确定为以下两点:(1)使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里人才遭受压抑和摧残的不合理现实;(2)了解设喻说理的写法.上述提法是完全正确的,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从开头两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出发,认为本文主要是论证了人才的重要性。这个看法值得商榷.我们承认,开头那两句话确实有总领全篇的作用,提出了封建社会里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它是文章的议论出发点或理论根据,而不是结论.文章的结论是结句中“不知马”三个字.谁“不知马”呢?当然是封建统治者,是历史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两首诗在课本上和郭沫若的《雷电颂》(《屈原》中的一段抒情独白)编为一个诗歌单元。三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的关注,对旧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懑,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教学目的可定为: (一)学习诗人关心祖国人民命运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目的有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通过对樱花的赞美,热情颂扬日本人民的革命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在斗争中结成的友谊。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运用象征手法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一是要指点学生悉心领会作者是如何熟练运用清丽丰富,饱含深情的词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从各个角度赞颂樱花,从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是一篇神话,是从长篇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中节选来的。神话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丰富的想象,二是故事性强。过去因为科学不发达,人类事实上做不到的事,只好凭借想象力来征服它,这就产生了神话,所以神话和想象是密不可分的。神话要吸引人,就得有故事情节;故事跌宕起伏,才能娓娓动听,引人入胜,所以神话的故事性强。这又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课文塑造了勇敢无畏、智慧灵巧的美猴王形象。因此,认识这个形象的特点,分析美猴王的性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的确定这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文,文章以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手法,以清丽隽秀的抒情笔调,介绍了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和雄伟的古代建筑。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可确定为: (一)教育学生珍惜历史文物,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二)学习本文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先总后分、先重点后一般的说明顺序。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一)这篇文章是欧阳修被贬谪居滁州后第二年写的。文章借对醉翁亭及周围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但又不能忘怀政治,力图有所作为的复杂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思想感情,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二)这篇文章的结构和句式很有特色,在教  相似文献   

13.
一、数学目的的确定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懂,其次可结合课文教给他们一些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又初四册对记叙文的要求主要是加强记叙方法的训练。再参考学生入初中后已学过22篇文言诗文的实际和课文本身的特点,确定教学目的如下:1、认识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反战乱、反暴政、反剥削的现实意义,以及他希望劳动人民过好安宁、和睦、平等、自由生活的进步思想.同时也要恰当地指出他隐居避世的消极情绪.2、了解并学习以渔人进出桃源的经过为顺序,以所见所闻为题材,使文章结构完整、详略得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一)小说写于一九三二年末,背景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江南农村,写了一家蚕农丰收却成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蜘蛛》一文的内容,学生不难理解,对蜘蛛这样的小生物,学生也比较熟悉,但写这类说明文,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着笔,向何处扩展。如何抓住特点,选择恰当的角度对这类常见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如何去芜存精,在众多的材料中理出一条说明的主线?如何由表及里,从生物的生活形态起笔写到它的生理机能,给读者以新鲜而有价值的知识?在语言运用上,又如何将说明、记叙和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说明既条理清晰,又生动有趣,《蜘蛛》这篇课文,正好在上述几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为此,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篇课文写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作者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对共产党人和广大群众进行血腥屠杀,使革命由高潮转入低潮的野蛮罪行及由此而造成的极端黑暗的现实;歌颂了革命者在反动屠杀面前不屈不挠、毫无畏惧,为人民解放事业前赴后继,死而无憾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先行者的感召下,提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回忆性散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两篇课文。也是从《朝花夕拾》里选出的。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反顾”,“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反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从记忆中抄出来”,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高中第四册散文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威尼斯》,介绍了意大利名城威尼斯的风物,涉及到地理历史、文化艺术、风俗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文字朴素清新,富有现代口语风采。根据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可拟定以下两点教学目的。 1、理解并学习抓住对象特征,按立足点转换写景的方法。 2、领会课文朴素清新的语言风格。二、注释补充“当年的秦淮河光景”:作者在一九二三年曾写过一篇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生动地描绘了秦淮河上的夜景。文中写到当年的秦淮河“热闹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穿梭来往,船上悬有灯彩。泛舟河中,时而可闻歌喉笛韵,时而可见歌妓乘舟前来兜揽生意。本课提到的“当年的秦淮河光景”指的就是这种情景。作者认为在威尼斯运河上听夜曲,“略略象”当年秦淮河的光景,但却不及秦淮河的热闹。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教学目的的确定: 1、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继续提高比较复杂的记叙能力,这是高二年级读写训练的要求之一。《猎户》是散文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在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来寄托作者自己思想感情的特点。进一步明确象征体和本体的关系,正确运用象征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2、学习本文优美、细腻、饱含激情的语言,了解这种诗化语言所特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二、背景材料《灯》这篇散文,选自巴金散文集《废园外》(1942年出版)。作者在这本集子里,写了一篇“后记”,对我们了解这篇散文的主题是有一定帮助的。现节录如下: 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地压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