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交通广告是以公共交通工具为载体的广告,最早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的西方国家,上世纪90年代在香港出现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也相继出现。截至目前,国内多数大中小型城市都有公共交通且上座率极高,利用公共交通广告进行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受众多、成本低、适应信息类别广等特点。目前公共交通广告大多被用于商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了改善北京市的公共交通状况,方便市民出行,先后两次计划筹建无轨电车。1951年根据北京市公共交通发展需要,北京市提出发展无轨电车以缓解公共交通压力的计划。于是,北京市电车公司提出拟订购苏联的车型和线路设备,后因资金短缺无法进口,又考虑订购上海公共交通公司制造的无轨电车,但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实施。  相似文献   

3.
<正>1908年,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开通,标志着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诞生。这条由英商经营的1路有轨电车,线路长6.04公里,自静安寺至外滩。彼时,马车、自行车、黄包车以及有轨电车,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共同组成了上海的公共交通。马蹄声、自行车铃声、黄包车夫的吆喝声、电车的铛铛声交相辉映,拉开了城市交通革命的序曲。  相似文献   

4.
说长道短     
敢摸烫手的“烤白薯”在社会上对物价上涨的一片抱怨声中,陆斌写的《月票问题调查》(见《经济参考》报6月27日一版),是要冒点招人非议的风险的。虽然我国城市公交月票价格长期不合理,“但是,几乎没有一个物价局敢碰一碰月票价格。月票价格成了一只烫手的‘烤白薯’,原因既简单又复杂:它实在太让人敏感了”。  相似文献   

5.
“快语”说理,要求简洁明快,层次清楚,有条不紊。而有的来稿却是说理凌乱,眉目不清,例如黄培灵、任慎友所写的《请出示月票》一文,就有这个毛病。请看全文: 市内乘公共车,总能听到这种对话: 售票员:“请买票。”乘客:“有月票!”干脆利落。到底有没有月票呢?不得而知。因为答者多数是“动口不动手的君子”。星期天乘31路车去夫子  相似文献   

6.
高信 《出版史料》2009,(2):67-68
廖冰兄的木刻书衣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漫画,发源和发展于上海,上海也因此而聚集了一批现代漫画的精英。广东青年漫画家廖冰兄先生和以东北南下的青年漫画家张仃两位,一北一南,30年代初即投身于大上海的漫画营垒,且成为艺术风格突出的中坚。  相似文献   

7.
上海档案科研工作是上海档案事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步于50年代,发展于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形势推动下,为了适应上海经济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上海市档案局于1987年5月成立了专门的档案科研管理机构,对档案科研工作积极组织、加强管理,逐步提高了上海档案科研工作水平,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做法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近几年来,上海市档案局馆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档案科研工作,在1993年就组织召开了全市档案科技工  相似文献   

8.
档案广角     
中国国家邮政局决定自2003年4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使用“邮资已付”戳。“邮资已付”戳启用于上个世纪50年代,它的初衷是方便用户用邮,在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邮政科技的进步,邮资机逐步替代了手工的“邮资已付”戳。另外,停止“邮资已付”戳可以更有效地防止邮资的“跑、冒、滴、漏”。  相似文献   

9.
时至今日,《良友》已经作为一种都市文化符号载入中国的出版史。它记录时尚,记录生活,记录那个年代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民国时期中国都市文化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杂志这一媒介形式产生于城市,具有构造和凝聚城市共同体的天然功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商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是当时中国新闻业的中心,诞生了为数不少的出版物,《良友》是其中反映都市时尚化程度最高的一种。1926年《良友》画报由文化商人伍联德创刊于上海,1945年停刊。在  相似文献   

10.
据泰媒近日报道,总理阿披实乘坐上海磁悬浮列车之后表示,他希望泰国也有类似的高速列车,泰国应认真考虑借鉴中国为13亿国民提供公共交通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