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索尔·贝娄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主人公多为犹太裔高级知识分子.贝娄着力描写他们在美国社会环境中迷惘、苦闷的精神状态,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西方世界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提出了资本主义文明面临着崩溃的问题,对当代文明的理解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  相似文献   

2.
贝娄通过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创作表达了他关于人类生活的体验和思考,并提出要破除工具论意义上的技术观而树立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整体论技术观”。这是人类在风险社会中“促发展、求生存”的最佳方式之一。这既是贝娄作为犹太人后代对犹太人历史的反思,也是他对人类未来走向的深邃思考。  相似文献   

3.
对自我实现的探求是贯穿于劳伦斯小说《虹》中的主题性线索。小说以“虹”为意象,通过布兰文家族三代人之间各自美好婚姻追求的幻灭,探求了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社会中自我实现的不可能性。试图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对《虹》加以解读,并指出布兰文家族自我实现的幻灭实际上是作者向世人敲响的一记警钟:在人性日益异化的工业文明浪潮中,对于幽住在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死胡同里的现代人类来说,自我实现只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一条美丽无比、飘缈虚幻的“彩虹”而已。  相似文献   

4.
对自我实现的探求是贯穿于劳伦斯小说《虹》中的主题性线索。小说以“虹”为意象,通过布兰文家族三代人之间各自美好婚姻追求的幻灭,探求了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社会中自我实现的不可能性。试图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对《虹》加以解读,并指出布兰文家族自我实现的幻灭实际上是作者向世人敲响的一记警钟:在人性日益异化的工业文明浪潮中,对于幽住在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死胡同里的现代人类来说,自我实现只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一条美丽无比、飘缈虚幻的“彩虹”而已。  相似文献   

5.
索尔·贝娄中后期的小说重点关注了当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境遇,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贝娄小说中主人公们的心理异化形态往往是作家力图表现的主题。本文从自我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和科学对人的异化三个方面来探讨贝娄小说中的异化现象,并指出艺术是走出异化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6.
贝娄是美国当代最富盛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更是为他迎来了最初的声誉.有学者认为,贝娄使《奥吉马奇历险记》充满了喜剧的色彩,也有学者认为,作品是悲观的概括.本文认为小说的写作意图是“不确定”的,贝娄试图通过这种“不确定”演绎真实生活,呈现世界的本质,表达其对人及世界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7.
《寻找格林先生》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诺贝尔奖得主索尔·贝娄的短篇佳作。小说围绕一位犹太知识分子在贫民窟中寻找社会救济金领取者的事件展开,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当代美国犹太人探寻生存意义的心路历程。小说中不同人物持有不同的人生态度。贝娄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致刻画,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生哲学观。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蝇王》中“火”这一意象在不同语境中衍生出的意义的阐释,展示其从文明之火到毁灭文明之火的嬗变轨迹。火这一特殊意象形象地展示了在人类文明蜕变的过程人性逐步泯灭、从理性走向非理性的运动轨迹。火的意象的嬗变轨迹,正是人类文明从希望到无助的演绎,是人类文明从高峰跌入低谷陷入尴尬境地的痕迹,这对于深化小说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麦尔维尔在《抄写员巴特比》中描写了19世纪的美国在工业化上升时期中人们在"高墙"威逼下的生存状态,同时小说也揭露了资产阶级的伪善和自私。这部作品从"墙壁"这一意象出发,描写了形形色色的有形墙壁并且暗示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对人类精神和灵魂的无形束囚和禁锢。通过对"墙壁"意象的解析,麦尔维尔对美国社会现实和工业文明所做的尖锐批判被鲜明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10.
美国当代著名犹太小说家贝娄的作品,与犹太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论文以其代表作《赫索格》为例,通过对小说情节设置、内容内涵、结构模式等进行分析.集中探讨贝娄这部小说的犹太特质。  相似文献   

11.
对于生长在异乡的外籍作家来说,民族身份似乎是一个永远也讨论不完的话题,《拉维尔斯坦》却为美国犹太籍作家索尔·贝娄60多年创作生涯的寻根之旅画上了个圆满的句号。小说独具匠心地以回忆录的形式展开,巧妙地将现实与回忆、叙述与评论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性鲜活的拉维尔斯坦形象。在机智风趣的语言背后是贝娄对当代美国社会现实的关注。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的新时期,贝娄也反思了反犹主义的历史给犹太民族带来的难以抹去的影响。在谴责反犹主义的同时贝娄也告诫犹太同胞们不要忘记历史,警惕反犹主义抬头,呼吁人道主义同情。小说中,渊博的哲学观点、巧妙的拼贴艺术、精巧的象征手法以及尖刻的反讽特色,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新现实主义视阈,而且拓宽了贝娄的创作主题,引发读者回味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延袭了传统的男性凝视视角,以第三人称有限全知视角和赫索格第一人称视角交替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父权制下男性如何诉说不说话的“他者”。女性作为第二性,是赫索格“自我”外的“他者”。但索尔·贝娄又赋予这些女性新的独立个性,她们颠覆男性的主宰地位,反过来牵制男性,主动化为说话的“她”者。从“他者”到“她”者,不仅反映出美国当时的文化现状,即女性改变被书写的历史,她们给男性主导的父权制社会带来危机,更展现了索尔·贝娄对这一转变的思考和担忧。  相似文献   

13.
铁凝是当代文坛重要的作家之一,在她的小说中有很多承载着她情感的意象出现,这些意象不是一成不变地,而是有着一定的变化轨迹,这变化的轨迹与铁凝小说的创作是息息相关的。本文主要从铁凝小说的创作过程入手,探析其小说中的意象变化,以便更好地了解铁凝及其作品,以期从意象的角度来研究铁凝的作品成为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当代文化先锋冯内古特在其小说《冠军早餐》中,以大量简单粗俗的图片、短小但常显多余的解释、陈述中间杂祈使的语气和光怪陆离的意象形象地再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深度文化氛围,同时也揭露了其给当前社会带来的危害,即视像消费的泛滥、语言的失效、无深度思维模式的形成和主体情感的消逝等。  相似文献   

15.
《说书人》叙事平淡,却感人至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采用了多重情感错位艺术:“我”情感与理性的错位、“我”与小城人的情感错位以及人物与读者的情感错位.通过这三层情感错位,小说表达了对底层人民悲苦生活的同情,对传统文化艺术消逝的感慨与惆怅,对小城人的落后冷漠的批判,以及对黑暗社会和罪恶势力的控诉等多重主题.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科涵盖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爱国主义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是一门极具德育功能的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这就给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水”、“花”意象显示了语言意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成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物化表现。古人以“水”为时间的指代,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无限留恋、惋惜之情。水的流动畅通无阻,开阔、博大、恢弘,表现了古典诗人对自然与人世的特殊感悟。用“花”来暗示春天,花的存在使人快乐,使环境美丽,人们希望它能长久地延续下去,但春天的消逝是那样的无情,而且最明显地表示春天消逝的就是落花。通过落花来传达伤春、惜春的情绪,进而悲叹韶华即逝、芳龄不再。对悲欢离合、世事无常的感叹,也是对人这一生命本体的关怀。人们对“水”、“花”的认知由视觉官能、触觉官能上升到了情感层面。  相似文献   

18.
张玉 《文学教育(上)》2008,(11):129-131
现代工业文明入侵农牧文明带来了大自然和人内在精神整体性的溃败,这种双重危机也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原动力。生态乡村小说就是在这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作为20世纪90年代勃兴的生态文学的一个新的创作分支,生态乡村小说是从生态小说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小说类别。生态乡村小说是指那些既关注自然生态又审视乡村生活,通过对农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描写或由对与乡村生产生活相关的自然生态的展示来揭示社会矛盾、反思现代工业文明、表达终级关怀、寻找“诗意的生存”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正>朱光潜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其中,以自然山水为描写对象的散文,又与诗歌的血缘关系最为亲近。因此,我们可以从意象、意境、意理等角度出发,品读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感受其诗意与理趣特征。一、平凡意象的撷取这篇散文撷取的主要意象为“路”“小溪的水源”“鼠麹草”“菌子”“有加利树”“野狗”“麂子”,等等。这些意象构成了那个业已消逝了的山村的旧有的、鲜活的生命场。  相似文献   

20.
索尔·贝娄是当代美国犹太作家的杰出代表人物.本篇论文分析索尔·贝娄代表作《赫索格》的犹太性,试图说明索尔·贝娄在小说中表现出的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敏锐观察与犹太民族的命运折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贝娄赋予小说主人公美好希望所蕴含的犹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