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尤明君 《教师》2011,(6):122-122
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正常的孩子有时都有厌倦的时候,何况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恐学症,都属于心理疾病。心病要用心来医,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耐心、爱心和决心。我坚信,做到了这些,得了恐学症的学生也将会重返课堂。  相似文献   

2.
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无疑居重要地位。因为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教如何搞?怎样收效大?是许多家长一直探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真是忙得不得了。除了正常的功课,还要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兴趣班,即使在家中,家长们也要安排这功课那练习,一周下来,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恐学心理”是高职学生较为普遍的心理疾患。本从心理医学角度就高职学生的“恐学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疗建议。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汇》2009,(2):8-9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真是忙得不得了。除了正常的功课,还要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兴趣班,即使在家中,家长们也要安排这功课那练习,一周下来,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一日中午,一位在某中学当教师的同学带着他的朋友找我。后经介绍,才明白他是想让我帮他的朋友,一位辍学在家的初三学生的家长,助其孩子走出目前所遇的心理困境。  相似文献   

7.
黎明 《成长》2006,(3):66-66
刚刚大学毕业的百合,是一位青春靓丽的22岁女孩,容貌虽说不上闭月羞花,但走在大街上回头率绝对能达到90%以上。只是她的性格孤僻古怪,尤其是见了男同事总是躲得远远的,至今连男朋友也不敢找。[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目前,未成年人保护问题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话题,因为未成年人受到伤害虽然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留在他们及家人心中的创伤则几乎是一辈子。因此,美国社会学家大卫·芬克尔霍提出创立了一门新的称之为“成长受害学”的学科,以帮助受到伤害的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9.
《教育》2009,(1):17-17
王庆环2008年12月3日在《光明日报》撰文: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真是忙得不得了。除了正常的功课,还要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兴趣班,即使在家中,家长们也要安排这功课那练习,一周下来,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潘绥铭 《成长》2005,(8):2-3
从道家的始祖老子开始,对于“虚”、“无”、“柔”等等“阴性”的事物就充满了崇拜,认为“阴,,实际上还匹比“实”、“有”、“刚”等等“阳性”的事物更加强大。直到今天,在中国人的日常语言中,仍然遗留着大量的成语,在表达着这种思想,例如“虚怀若谷”、“无中生有”、“以柔克刚”等等。  相似文献   

11.
12.
王贵芳 《早期教育》2006,(10):25-25
对于幼儿来讲,如果用诸如“理想”“目标”等空洞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家长应从“小处”着手,从引导孩子的具体行为为出发点进行教育。孩子的目标往往是具体的,如:一件玩具、一次远足、一个亲吻、一次拥抱等等在寻找家庭教育目标的结合点上,上面的这位家长尝试培植“心愿树”.用“心愿上树”引领孩子成长.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3.
周丽 《湖北教育》2002,(24):47-47
时下有一句流行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用在贫困地区的教育是恰如其分的,但是切不可将之理解成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如今,在人们的腰包渐鼓之后,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孩子身上花钱,想方设法让孩子过得更舒适、更安逸。眼下,一些城区中小学校兴办的“贵族班”呈愈演愈烈之势,笔者作为一名教师,对此颇有看法。  相似文献   

14.
王淑娟 《山东教育》2010,(10):11-11
<正>现在不少小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厌学和恐学心理,这种不良心理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发生了许多令人心痛的悲剧。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对学生学习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概括,邵瑞珍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认为  相似文献   

15.
夏洁 《早期教育》2005,(7):28-28
当孩子五六岁时,爸爸、妈妈部希望他能够参加兴趣班,学习一项特长。这一时期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迅速,能开始适应和接受一些技巧、技能的训练,性格也初具雏形.兴趣相对稳定,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逐步提高,并Ⅱ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所以,抓紧这个黄金时期.尤其是暑假期间,让孩子参加必趣班,学一些特长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潘绥铭 《成长》2005,(9):2-3
儒家与道家结合在一起的“恐阴主义”,产生了几种中国男人所独有的“性”(至少其他文化中没有如此明显):  相似文献   

17.
把“老师”说成“老希”,“葡萄干”说成“帕塌干”……3岁半男孩童童说出的话,别人怎么也听不懂。童童的妈妈带孩子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才知道孩子是由于学习外语过早,导致出现了“大舌头”现象。孩子学外语不是越早越好吗,怎么会因此变成“大舌头”呢?  相似文献   

18.
“人来疯”是指儿童在陌生人面前特有的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当孩子和陌生人相处时,他会想方设法让别人注意自己,以求达到别人的夸奖、赞美、认可。这是一种儿童的心理需求,多见于3-6岁的儿童。  相似文献   

19.
20.
《甘肃教育》2006,(6A):64-64
据《竞报》4月24日报道,到北京儿童医院心理门诊咨询的儿童中,出现了“嗜考症”心理障碍——从小就喜欢参加各类考试,“对考试上瘾”。而据医生的说法,“今年患嗜考症的孩子呈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