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野很小的时候,从她奶奶那里学会了一套评判标准,那就是,害虫和益虫。有天我正吃饭,她突然从旁边飞身而出,口中大喊一句"害虫,打死",然后一只飞蛾就被她拍死了。我大吃一惊,说:"我去,小野,这是不对的。"这句话的结果就是,小野又学会了一句"我去"。她说:"我去,是奶奶说的。"这是我一直想和她探讨的一个观点,但我想了很久也没找到合适的措辞。为此我和我的母亲还争辩过:"对于那些虫族,所谓的有害与有益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但你让小孩子有了这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贴上标签即可捕杀的想法,并不利于她的身心。"我母亲反驳道:"那蚊  相似文献   

2.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12,(3):61-61
<正>我要百分之一爸爸买了一个哈密瓜,儿子叫来了两个小伙伴分瓜吃。一个说:"我要二分之一。"另一个说:"我要三分之一。"儿子最后说:"这瓜是我爸爸买的,我就多吃一点,我要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向肇庆西江日报社投了一份"应聘采编人员"的简历,报社通知我去考试并说明:考试期间,报社为考生提供酒店住宿及酒店就餐。这让我心里一热,因为之前多次到报刊社的应聘经历已挫伤了我的"新闻心"。一次我千里迢迢到北京某报社应聘,负责人告诉我要交1000元的押金办"新闻工作者"证,我交钱办证后,跑了两个月的软文广告业务,业绩为零,颗粒无收,吃住还要自己掏钱,于是,我打了退堂鼓,而押金却要不回来。又比如,一次我到一家杂志社应聘记者,所谓的记者工作  相似文献   

4.
我错了。一年前我离开了互联网。我认为互联网的世界毫无意义,因为互联网我变得"黔驴技穷",它在"腐蚀我的灵魂"。一年来,我不再点击页面上的"大拇哥",而是用更形象具体的方式"在网上冲浪""检查电邮"或是"喜欢"某种事物。如我所计划的那样,我成功地保持着"离线状态"。我不再受到互联网的束缚。而现在,我本应告诉你们"离线生活"如  相似文献   

5.
"我准备离开这个城市了,我是来向你告别的。"一个朋友坐下说。"那你再准备到哪里去发展呢?"我问。"我准备往人情味淡的地方走,这里看着人情味浓,但干了这么多年,一点机会也没有。"他在这附近的好几个城市都干过,他说这一次他一定要走远,"走到南方的海边上去都行。"  相似文献   

6.
记得刚参加新闻工作时,我跟一位同事讲:"我爸爸很喜欢你的文章,说你写得不错。"他的眼中马上有了亮光,问:"你爸爸干什么的?"我回答:"做点小生意,初中读了一年。"他眼中的亮光马上黯淡了一些。当时我就想,如果我父亲是位老师,是知识分子,或许这位同事会更高兴一些。但我的想法与这位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原社长田聪明曾在一次闲谈时考我:"唐老鸭,你知道<实践论>吗?"我说我知道."那你告诉我,它讲的是什么?" 我说,第一句是什么,我记不清了,不过全篇精髓是"知和行"的道理,"实践-认识-实践"的道理.一句话,"知"和"行"概括了全部人生.  相似文献   

8.
粟亦心 《声屏世界》2013,(3):143-145
在我的人生信条中,有几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其中"坚持"是我最顶礼膜拜的。多年以来,当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我都习惯把"坚持"放在第一位,因此品尝到了很多在我能力以外的成功。我渐渐地明白一个真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成败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坚持!一路坚持一路歌2003年的春天,大学刚毕业的我只身回到了家乡长沙,那一年我22岁,正值大好青春。经历了非典  相似文献   

9.
2003年元月,我第一次走进省记者协会的驻地——新闻大厦,在这里,我跻身全省"双十佳"采编人员的行列,从省委宣传部和省记协负责人手中领取了全省"十佳记者"的奖杯和证书。从台下的座位走到领奖台尽管只是几步,但这几步凝聚了我30多年来在业余和专业新闻写作道路上走过的艰辛和曲折,在记者队伍中,我应该属于起点最低、基础最差、到头来并无多大建树的一名"老兵",或许这"十佳记者"的头衔是对于我这样凭着一股精神闯入新闻领域的自学者的一种勉励吧! 30年前,我是岳阳城里一名穿街过巷的掏粪工人。那时我是"老三届"中的66届初中毕业生,由于"文革"的原因,我本应该和千千万万的"知青"一样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但由于我家的特殊困难——父母患病,弟妹幼小,家里没有劳力,于是街道居委会出示证明,让我"幸运"地留城,并成为清洁工队伍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0.
<正>一路走来,满载而归,千恩万谢,感恩共产党。回忆起2011年6月,刚报到时,一位女档案工作者开玩笑说:"到档案局犹如退休。"顿时,我心里忐忑不安、此起彼伏,虽然心里装着:"服从组织安排。"但我还是去了县委组织部,文刚部长心平气和地对我说:"档案是国家的重点保障工作。"这句话使我心悦诚服、受益匪浅,一直扎在我心里,一干就是十年。  相似文献   

11.
想起张乐平,眼前就浮起一张眯着眼睛的笑脸.他见人就笑,开口就笑. 1988年,老同学陈赓第从香港来上海,要拜访"三毛之父"——漫画家张乐平.我带他走进五原路张家寓所,老张一见到我,就笑眯眯地说:"我要感谢你,你救了我一命."我听了,莫名其妙,却是又惊又喜,我何时曾救过张乐平的"命"?老张就讲了在"五七干校"时的一段往事. 1969年秋冬,我们一大批编辑记者"臭老九",在毛泽东"五七"指示的"指引"下,被送往奉贤海边的"干校"劳动改造.《解放日报》的人员编列为十七连,我和张乐平都"荣列"为十七连"战士".我是已经"靠边站"的文艺部副主任,"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黑干将",还有"历史问题"有待再查清,必须进"干校"边劳动边检查.  相似文献   

12.
蒋剑翔 《新闻界》2001,(3):46-46
近日,一位我曾经多次报道过的、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农民企业家,拿着一份几个月前的某大报,对我诉苦道:"这报上的假数字可把我害苦了!"这篇报道就是我写的,可"假数字"却是好心的编辑给"编"出来的。面对因编辑删改失误而出现的"假数字",我[8]哭笑不得。去年12月29日,我市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永州之野异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武,召集"异蛇村"的38户农民,第三次合计他们的"十五计划"。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新闻,我当即在现场写下一篇970字的新闻特写《"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本报第二天就围框发了出来。当日,我将稿…  相似文献   

13.
两年前,我的制片人只看了我的一段音乐节目的口播资料就说:"来试镜吧".镜头前才说了几句话,我的制片人又说:"不管男主持人是谁,女的就是你了."我就是这样正式踏人了电视圈,正式走上了"激情九九"的舞台.那时我常想,也许制片人看中我的就是这样一份率真,那我在节目中也就保持这样一种不加修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某日,很无意地,我闯进了一个网站.也许是那淡淡的棕黄色网页吸引了我,也许是"真诚、低调、自然、平稳……"、"大视野、宽平台、高境界、多功能"的字眼打动了我,我的"脚步"停留下来了.在这里"漫步"了一圈,进入<档案界>论坛,我就不想离开了.  相似文献   

15.
难忘1987年9月和2006年11月。前者,我在耐心的等待中拿到了由南京大学和省教委颁发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党政干部基础专业大专毕业证书;后者,我在急切的希冀中盼来了由省人事厅和省档案局核发的档案专业研究馆员《任职资格证》。我由一位基层单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档案员,取得大专学历和档案正高职称。我感谢党长期以来对我的培养和教育,为我提供了自考"讲台"、服务"平台"和神圣"兰台",开一  相似文献   

16.
武艳珍 《新闻战线》2012,(12):33-35
印海蓉,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首席播音员、主持人,主持风格以大方、明快和颇具亲和力为人称道。上海本地人,精致、温婉,而作为十八大代表的她,则多了几分庄重。一开口,"老师范儿"就出来了:"我经常跟年轻学生们说……"采访中,不断听到几个关键词:"学习"、"坚持"、"踏实"。我想,这也许是她一点点积累、一步步成功的写照。"比起各种奖项和荣誉,我更愿意别人一提起上海《新闻报道》就想到我——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印海蓉如是说。  相似文献   

17.
我听过一则故事: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闹钟被放到两只旧闹钟的中间。两只闹钟"滴答""滴答"一秒一秒地走着。其中一只旧闹钟对小闹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我有些担心,你走完3个3200万次以后,恐怕会吃不消。"小闹钟一听立刻就晕了,"天哪!3200万次。"小闹钟吃惊地说:"让我做这么大的事?我办不到,真的办不到。"另一只旧闹钟说:"别听他胡说,不用害怕,你只要每  相似文献   

18.
在20多年前,有一本被称作为"朦胧诗"和"新生代诗"的诗集深受我的喜爱。特别是其中的顾城那两行经典:"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9.
儿子十岁那年的"六.一"儿童节,我送给他一份特殊的礼物--我小学阶段留下的二份珍贵档案(一首诗、一张成绩单).在这之前,我曾问过他:"六.一"最想得到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得到礼物;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过得开心".听了这些话,看着眼前泛黄的档案,还真叫我有点怅然.  相似文献   

20.
正"白大褂"的逆袭说起我在加拿大的经历之前,先说一下我出国之前的这段时光。原本打算选择设计专业的我,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医学院学习。五年的学医生涯,并没有埋没掉自己内心对绘画和艺术的热爱。大二的时候,运动鞋的流行热潮传人中国,不仅一下子就让我迷上了那些花花绿绿的"耐克"、"锐步",更是点燃了我的创作热情。我的课余时间几乎都被我用来设计运动鞋,一发而不可收,那种痴迷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成为一名运动鞋设计师成了我这名医科学生的梦想。等到快毕业的时候,我已经积累了上百张设计手稿。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我从中选出一些图稿,并撰写了一篇长达十几页的分析国内运动鞋品牌和国外名牌差距的报告,一并寄给了一家国内的知名运动鞋生产企业。出乎我意料的是,很快我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