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多媒体出示)23减2得多少?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把23分成20和3,先算3减2得1,再算20加1得21.所以,23减2得21.   师:如果把减数“2“改成“7“,该怎样算呢?请用“23-2“的口算方法做这道题,看你发现了什么?……  相似文献   

2.
师:(多媒体出示)23减2得多少?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把23分成20和3,先算3减2得1,再算20加1得21.所以,23减2得21. 师:如果把减数"2"改成"7",该怎样算呢?请用"23-2"的口算方法做这道题,看你发现了什么?  相似文献   

3.
在幼儿园的计算教学中,应加强应用题的启蒙教育,这能促进幼儿长知识,长智慧。(一) 抓渗透,重奠基在10以内加、减的计算教学中,不只是使幼儿会求加、减法算式的得数,还要注意渗透加、减法运算意义的教学。因为运算意义是列式的依据,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比如,教学6+2=?除了训练幼儿读作“6加2等于多少?”还可以让幼儿“翻译”成“把6和2合并起来,一共是多少?”或者“比6多2是多少?”又如,教学7-3=?除了训练幼儿读作“7减3等于多少?”还可以让幼儿“翻译”成“从7里面去掉3,还剩多少?”“比7少3是多少?”或者“7与3相差多少?”这不啻是训练幼儿的逆向思维,实际上还  相似文献   

4.
近日,笔者到某校听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执教老师在教学例2"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多少组,还多几盆"时,学生列式解答"23÷5=4(组)……3(盆)"后,引导学生质疑.但执教老师对一位学生质疑的处理,却引起了笔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有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例1“23-7”时,引导学生操作小棒探索出如下四种算法:  相似文献   

6.
退位减法是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教材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这一内容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计算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是“破十法”,例如“ 12- 7”被减数个位上的 2减 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 1”作“ 10”,再从 10里面减 7得 3,最后把相减的差 3和被减数个位上的 2相加得 5,所以“ 12- 7=5”,这是我们传统也是基本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儿我们暂且称其为“先破十”法。   然而,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一老师提出他班上有一位学生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与以上方法有异。同样是“ 12- 7”,学生说:“…  相似文献   

7.
在我校举行的“一课多上”教研活动中,两位青年教师分别执教了《认识小数》(国标苏教版第六册),其中甲老师是先教学例2再教学例1,乙老师先教学例1再教学例2,此外对于例2的处理,两人也不尽相同。在随后的评课活动中,教师们对这两个环节的处理引发了争论。现将两位教师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不管是在城镇小学,还是农村小学,我听了很多堂关于教学“循环小数”这一内容的新课。是巧合还是偶然,我也说不清楚,凡执教者都出示“1÷7”这个算式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循环小数?课堂上的反应都一致:1÷7是无限小数,不是循环小数。课后,我在与所有执教老师交谈中,他们都这样认为:判断  相似文献   

9.
案例1:一节数学公开课,教师执教人教版小学数学12册《圆柱的认识》。在教学进程中巩固练习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书上练习: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1)(2)(3)(4)学生根据直圆柱的定义,将(2)(4)判断成圆柱。此时,有学生举手问:“老师,(1)(3)我经常见到,它们既然不是圆柱,哪是什么?”教师在讲台上,脸涨得通红,说:“它们既不是圆柱,你说它是什么?”学生也茫然,无奈坐下。教师却往下处理练习。案例2:有教师教学“球”一节时,教材只对球的各部分名称作简单介绍。有学生发问,篮球的体积怎么算?教师说:这部分知识进入中学再学,现在我们暂不学习…  相似文献   

10.
网友黑咖啡说,教育,有时是一种美丽的欺骗。细细琢磨,教学中还真不可缺少“欺骗”。特级教师顾维平执教《莫高窟》一文,在指导学生读“莫高窟还藏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一句时,一学生语调平平,顾老师眉头微皱,追问:“有多少平方米的壁画,我刚才没有听清楚,能再读一遍吗?”学生马上将“四万五千多”重重地读了出来。顾老师立即向她竖起了大拇指,“你读得真好,壁画的面积真大。”课后,高林生老师点评道:“学生读得很清楚,只是有点平,我在台下都听见了,台上的顾老师真的没听见吗?这是顾老师的一个小花招,她在指导学生读书呢!”上…  相似文献   

11.
我听过三位教师执教同一内容的课,课题都是“钟表的认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这一节课中认识“大约几时”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呢?三位老师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采用了不同的教法。第一位教师课前教学设想:“认识大约几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校级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的“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教学片断,引发了教研组内教师的争议。具体教学实录如下:教师出示例题:一辆摩托3/10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相似文献   

13.
近日,笔者到某校听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内容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执教老师在讲授新课例题“309÷3”时,用“不够商1,应用0占位”说明算理,笔者认为这样说明算理是错误的。现将其教学片断摘录如下,并加以分析。教师投影显示:李思家三个月用电309千瓦时。师: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1:知道了用电时间为三个月,用电数量是309千瓦时。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2: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师:要求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应该怎样列算式呢?生3:309÷3。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完成这道计算题,看看谁…  相似文献   

14.
笔者听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执教老师在教学完例2“23÷5=4(组)……3盆)”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积极主动质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老师对一位学生质疑的处理,却引起了笔者的反思。现将其教学片段摘录如下。师:请同学们观察算式,有不明白的或者有疑问的都可以提出来。生:竖式中的“20”表示什么呢?师:谁来解决这个问题?生:每组摆5盆花,最多可以摆4组,表示一共摆了5×4=2(0盆)。师:问题提得好,道理也说得清楚。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生:横式中为什么商“4”的单位是组”,而余…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实验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正悄然发生着巨变,“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精髓,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走进课堂,却屡屡看到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案例一]在学习“100以内退位减法”时,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水族馆里的各类标本,并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每两种标本之间相差多少,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老师进行了一系列板书。师:我们选“72-56”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学生回答:26,16,24……)师:到底是多少?谁来说说理由?生:是16。因为72减50等于22,22减6等于16,所以72减56等于16。老师赞许地表示同意,要…  相似文献   

16.
在我校举行的“一课多上”教研活动中,两位青年教师分别执教了“认识小数”(国标苏教版第六册)。其中甲老师先教学例2(从商品的价格认识小数的意义)再教学例1(从物体的长度认识小数的意义),乙教师则先教学例1再教学例2。此外,对于例2的处理,两人也不尽相同。在随后的评课活动中,教师们对这一教学内容的两种处理方式发生了争执。现把两位教师的这两个教学片断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最近,听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解决问题”例3。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了解主题情景图(如下图)的图意后,提出问题:这里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思考了一会儿,纷纷举手发言。生1:3×4 7=19(人)。生2:2×6 7=19(人)。生3:5×4-1=19(人)。生4:2×9 1=19(人)  相似文献   

18.
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怎么转变?才能让学生成为一个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关键的问题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的空间。本文尝试通过“两位数减去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中两个不同案例的对比分析,谈谈自己的认识。案例对比(一)内容导入教例11.创设情境导入:“菜园里有23棵萝卜,小白兔拔走了2棵,剩下几棵?”出示算式:23-2=,小白兔遇到了困难,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这个问题。2.通过改变条件导出23-7=,教师提问:“被减数的个位数不够减,怎么办?”小…  相似文献   

19.
王洁 《江西教育》2005,(18):8-9
什么是课例?我们应该怎样来做课例研究呢?这里跟大家讲述一个我所见到的一个课例的“诞生”过程。一、开始:面对—个共同的教学问题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教研组决定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展开研究。沈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成为了我们研究的开始。沈老师授课的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和退位)”。课堂交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但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是教师们必须面对的共同的教学问题。以课例的形式将教学中大家共同面对的教学问题呈现出来,是教师做…  相似文献   

20.
[案例1]一位教师教学工程问题,出示下题:一天,王大妈去水果市场批水果,苹果、梨一共买了8千克。她带去的钱如果只买梨可买15千克。如果只买苹果可买10千克。王大妈那天买梨、苹果各多少千克?学生解设苹果买来x千克,则梨买来(8-x)千克,列出下列方程解答:1/15x 1/10(8-x) =1,解题过程中有学生举手说: “老师,这个方程怎么不好解呢? 怎么未知数x不够减呀?”老师查看了学生做的练习后说:“老师把其中的一个条件给搞错了,苹果、梨应该一共买了12千克。”学生听罢,一片哗然。 [案例2]在一次“进位加”随堂课教学练习中,教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29 8时,一位学生在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