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以美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林黛玉“情情”之美加以阐释,即“情情”的自然之美、极致之美和悲剧之美。“情情”的自然之美,阐释了林黛玉“情情”具有禀赋的特质,是“情中之情”;“情情”的极致之美是“情情”在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表现出至真至诚的深情之美,是“情外之情”}在“情情”的悲剧之美中,借助西方的悲剧理论展现出“情情”的升华和超越现实的崇高生命力,是“情上之情”。  相似文献   

2.
一首诗由外象之物和内在之情组成,读诗的关键在于“披文以入情”。要准确地把握一首唐诗所表达出的诗人的真实情感,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方面是唐诗太成熟。太成熟的东西往往最复杂。人如此,诗亦然。另一方面是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常常表里不一。这就是本文所说有“情表”与“情里”。所谓“情表”,是指诗中最直接,最表向的情感。所谓“情里”,是指诗中隐藏着的情感。一首好的唐诗,所表达出的情感常常很复杂,“情表”“情里”相容相交。以李适之《罢相》一诗为例: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唐天宝年间,李适之任左…  相似文献   

3.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成了读者、论者的热门话题。关于宝黛的性格,历来看法不一,莫衷一是。结合脂评家的论述和宝黛的性格实际,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可用“情不情”、“情情”概括  相似文献   

4.
古典文学存在着“从情—忍情”这样一种抒写模式。从情使得文学朝向情感抒写方向突张,而忍情则使奔突的情感得以回旋。文学正是在“从情—忍情”这一结构中,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依托。当这一结构处在平衡状态时,文学既能显示出她所葆有的礼乐醇雅,又能透露出她所苞育的情感芬芳。“从情—忍情”这一结构的拈出,使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古典文学情感抒写的复杂历程,对于当下文学创作也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情役     
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何其悲哀!香港电视剧《纵横四海》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位母亲,为了让杀了人的儿子罪名不成立,竟说人是她杀的,宁愿自己背上杀人犯的罪名,也要让罪恶滔天的儿子逍遥法外!这位“糊涂”的母亲自杀前说了一句话:“他是我儿子!”哎!人为情役,命为情丧,何其悲哀!“他是我儿子”,感情便有所偏重;“他是我儿子”,理智便可少些;“他是我儿子”,便可以心甘情愿为他顶罪;“他是我儿子”,一切的一切会变得理所当然,包括包庇、包括顶罪,这是何等的悲哀和愚蠢!人,常常如此,常都被感情所役使,无从挣脱。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俗话说:“事…  相似文献   

6.
刘勰提出“为情而造文”和“为文而造情”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创作观念.其中“为文而造情”作为“为情而造文”的对立面出现,历来学者对“为文而造情”也持批判否定态度.其实,“为文而造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有必要对“为文而造情”加以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释“情”     
《曹刿论战》,鲁庄公和曹刿就战前的政治准备进行了分析,鲁庄公最终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得到了曹刿的认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情”做何解,“情”和“忠”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对“情”,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注释是“实情”。《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郭锡良、唐作藩等编)对于“情”的解释也是:“情况,实情。”可是这种解释又让人产生疑问:明明是“不能察”,即不能一一明察,何以有“实情”,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再说“情况”或“实情”也不能算成“忠之属也”。对于“情”,《康熙字典》引用董仲舒的解释是“人欲之…  相似文献   

8.
“必以情”的“情”广州市育才中学初三(七)班鄢翼然昨天晚上,我预习课文《曹刿论战》(初中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当我读到“小大之狱,虽不能明察,必以情”时,参看正文下的注释:“情——实情”;按照这个解释我读来读去总觉得意思上不顺畅...  相似文献   

9.
声乐演唱是声与情的协调体现,“声”是歌唱的必要条件,也是声乐教学的基本内容;而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传“情”则是歌唱的关键,又是声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在“声”和“情”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使声情之间建立起自然的关系,使歌唱“以情带声,寓情于声”,做到“声情并茂”。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课是一种“体验课程”,要求教师善于运用教者之情、学生之情交织的“情网”浸润整个课堂,让“情”字充盈整个课堂。  相似文献   

11.
翻开己卯本第三十一回,有一段脂评:“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放颦儿谓情情”。这“情情”二字,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情”字,才是名词,指有情的人或物。大意是说,黛玉对有情的人(或物)才施之以“情”。纵观《红楼梦》全书,只有贾宝玉才是林黛玉“施以情爱”的唯一的“有情的人”。一句脂评,划定了林黛玉形象的性格,她就是为了贾宝玉的爱情而生活着,“没有恋爱生活,便没有林黛玉的存在。”①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性格和爱情悲剧,述者颇多,本文仅对林黛玉形象的爱情心理作简单的分析,不  相似文献   

12.
“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纽带。我们常说“以诚相待”、“以情感人”,我们教育学生也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课堂教学中当然也少不了“情”。我国古代就有“乐教”的说法,现在也有“愉快教育”之说,这里的“乐”、“愉快”,说到底也是讲在教学中要有“情”,以师之“情”,带动“生”之情,使他们乐学,愉快地接受知识。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握了这个“情”字,才能创设良好的氛围,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顺利地实施、完成教学目标;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去探索去创新。有经验的  相似文献   

13.
一首诗由外象之物和内在之情组成,读诗的关键在于“披文以入情”:受准确地把键一首唐诗所表达出的诗人的真实情感,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方面是唐诗太成熟。太成熟的东两往往最复杂?人如此,诗亦然。另一方面是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常常表里不一,这就是本文所说有“情表”与“情里”。  相似文献   

14.
“情”是汤显祖著作中的一个引入注目的字眼。它是汤氏思想与剧作精神的核心,一向为汤学研究者所重视。然而对汤笔下的“情”的理解,往往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其中较为流行的看法,即认为是人的“思想感情”。另外还有“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情节”、“伟大思想”和“一般人情”等诸多说法。还有一位研究者在考察了汤氏《青莲阁记》、《调象庵集序》、《耳伯麻姑游诗序》、《临川县古永安寺复寺田记》、《哭娄江女子二首序》、和《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文章中有关对“情”的论述,得出了汤氏的‘情’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情’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结论。它可指“才情”、“人情”、“情志”、“情趣”、“情思”、“激情”等等。但我觉得,汤氏虽然在许多场合都用了这个“情”字,使这个“情”字带上了宽泛性的含义,但并不表示他这个“情”字没有质的规定性。如果汤显祖笔下的“情”没有其固有的内涵,那这种“情”也就不为汤显祖的“情”了。那么汤显祖赋予“情”的本来涵意是什么呢?如何理解与把握汤显祖的“情”的内涵泥?我认为首先不可对汤氏著作中的“情”字以等量齐观,要把那些最能说明汤显祖思想与剧作精神的“情”刮目相待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赵璐 《河南教育》2008,(5):17-17
“文贵有情”,情是文章的血液。“情至深处方动人”,一篇感人的文章能够紧扣读者的心弦。那么如何“披情人文”,融情于语文课堂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情志之情     
情志之情诗歌的情志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情:“情:人之阴气,有欲者。”并引用董仲舒的话说:“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  相似文献   

17.
乐以情为“本”,音乐作品之生命,首在于“情”,乐离“情”,则失其感人之力。乐以“形情”,决定其须“唱情”,惟“唱情”,才能体现乐以“形情”。“唱情”,就须得曲情,若缺少此感情体验,就须“移情”。音乐最擅长于表达感情,故亦最能“陶情”。文章想通过对“形情”、“唱情”、“移情”、“陶情”的阐释,论述中国古代“情”的音乐美学思想之高深,使其在新的理论层面上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8.
“情”是重要的修辞范畴,同时,“情”作为起始范畴,成为构词的基础。在古典文学语境中,以修辞范畴“情”为基础,根据参构范畴所具有的主观情感的特点,选取古典文学语境中“~情”的闲情、愁情、悲情三种类型为例,可得出修辞范畴“~情”具备修辞语境、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等几种角度的修辞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曹刿论战》(初语六册)有一段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关于句中“必以情”之“情”的释义,现代各家注本颇多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中学语文课本注:“情,实情。”二、冯其庸《历代文选》注:“情,情理。”三、郑天挺《左传选》注:“情,诚心。”四、首都师大《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5期引《周礼·小宰》郑玄注,释“情”为  相似文献   

20.
人间情暖     
人这一生,不管有谁如何标榜自己天马行空独立无羁,他仍然无法否定萦绕在他身心内外的一个“情”字。在我看来,“情”这东西对于人,不是纠缠而是浸染,不曾清冷而总温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聆听品位各异的人们各样的情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