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的某些词在古代含有相反的两个意义。例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我们以“治”去解释“乱”,这在训诂学上称为“反训”。古代汉语中这类词确实不少。“逆”有“违背”义,又有“迎接”义;“离”有“相连”义,又有“分开”义;“舍”有“存留”义,又有“弃去”义;“贷”有“借与”义,又有“求借”义;“假”有“暂时求取”义,又有“暂时给予义”;“借”有“暂时求取”义,又有“暂时给予”义;“受”有“付予”义,又有“承接”义;“息”有“灭”义,又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又”部统辖下地23个字进行系统考察,分析它们的形义关系,得出“又”部字三方面的义类类型。通过考察分析,发现“又”源于“手”,从“又”部的字与“手”相干连。与“又”部义类不相符的字族有一组,这些字的“又”作为简化字的抽象符号,其代替原先繁体字中各个繁难部件。由此得出《字表》“又”部字的构型规律。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副词“又”触发的预设与其词汇意义密切相关。其中表重复或继续义的“又”,表更进一步义的“又”,表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义的“又”,表示转折义的“又”,用在否定句或反问句里表加强语气的“又”等具有预设触发功能。不同义项的“又”所触发的预设既表现出共性特点。也表现出一定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八月     
古人云:“浪子回头金不换。”又云:“好马不吃回头草。”古人云:“大丈夫能屈能伸。”又云:“士可杀不可辱。”古人云:“冤家宜解不宜结。”又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古人云:“君子动口不动手。”又云:“君子杀身成仁。”古人云:“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又云:“衣锦还乡,扬眉吐气,光耀门楣五世昌。”古人云:“克己复礼。”  相似文献   

5.
“又”和“再”是两个常用的副词,它们在语法功能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通过分析发现,副词“又”和“再”还可以细分,“又”和“再”在与词的组合能力,语法意义这两个方面存在异同,找出两者之间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全面细致地把握它们的具体用法,有助于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副词“又”“再”这个教学难题。  相似文献   

6.
教师在计算机课的教学过程中把握一个“度”,这个“度”,有“深浅度”,“时间度”,“气氛度”。良好的“度”的把握,能把计算机课程上的既生动又形象,既简洁又易懂,既授知识又育人。  相似文献   

7.
小朋友去洗手,有的人脚步声很响,我提醒他们要走得轻一些。结果,有的人弯着腰,慢慢走,样子很难看。那是因为他们才三岁,把“轻”理解为“慢”了。于是我说:“走路要又轻又快。”小朋友学着老师讲“又轻又快”,但有一个小朋友却说“又轻又慢”。孩子爱模仿,有几个小朋友又学着他,异口同声地讲“又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常埋怨德育内容多变。比如说,上学期提倡学生“自治自理”,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于是又是“竞选”,又是“对话”,很热闹了一阵,这学期又强调加强管理,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于是又翻了过来;报刊上昨天宣传“时间就是金钱”,今天又批判“一切向钱看”;昨天提倡迪斯科,说可以锻炼身体,今天又不准跳了,于是,对学生的政治教育也跟着“翻烧饼”,被学生讥之为“自打耳光”。因  相似文献   

9.
固定格式是语言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表达力式之—,而“又A又B”(包括“又A又B又C……”)又是现代汉语中运用广泛的一种固定格式,但至目前为止,尚缺乏对它作多力面的研究.本文力图在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对能进入“又A又B”格式的词语的构成形式、特点,A和B的概念关系,“又A”和“又B”之间的语义关系,“又A又B”的句法功能、表达功能等等,作一定的探索.为了便于讨论,本文的“又A又B”格式限制在短语身份出现的范围,例如.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番禺中学的晓星同学问: 最近,我老是在报纸、杂志上看到“灰领”这个词。以前我只听说过“白领”“蓝领”,后来又好像有什么“金领”,现在又来了个“灰领”,可真把我搞糊涂了。这个“灰领”到底指的是哪一种人昵?它和“白领”“蓝领”“金领”那些“领”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11.
“谁不说俺家乡好”。的确,家乡之美,既广泛又丰富。如何让小作者亮出又“美”又有“个性”的习作,咱们不妨试着做一个小小“摄影师”。  相似文献   

12.
说“刺”     
一说到“刺”,有人不问青红皂白,好“刺”坏“刺”,便皱眉蹙额,浑身起鸡皮疙瘩,心里又烦又腻、又怕又惧;有人则迥然不同,憎爱分明,对毒“刺”芟除务尽,对好“刺”称道不已:黄蜂尾上的“刺”不正是治疗风湿关节炎一类疾痼的妙药么? 一针见血、不留情面的批评、“揭短”,也是一种“刺”,而且要比草刺、蜂刺之类来得厉害,来得有用。这种“刺”,既不是“钝刀子”,半天割不出血来;也不是“鹅毛扇”,专引习习凉风。它是地地道道的“刺”,遇“红肿”、“脓疮”就挑,见错误、毒草便揭。  相似文献   

13.
高丽王朝大儒李穑《辞辨》,为东国不可多得的辞赋学论述。李穑认为“赋”之文体来源于《诗》“六义”之“赋”,此“六义”之“赋”后又流变为“骚”,“骚”又流变为汉赋。于辞赋之分类,主张“辞”、“赋”为两种不同文体,但同时又秉持《文选》“赋”、“辞”、“骚”之说,没能看清“辞”与“骚”之间的关系,错误承续了萧统的混乱。  相似文献   

14.
度渡     
《新读写》2010,(6):17-17
度,不是广字头,它与广(房屋)不相干。《说文解字》把它归于“又”部,认为它是跟手有关的事物或概念。度,会意字,从庶从又。“庶”即庶民,俗称老百姓;“又”即手。庶又合体,直接会意就是“老百姓的手”。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汉语里,“又”为副词,多表示某一动作行为或情况重复出现,在句中标记了一个对比焦点。根据“又”出现的句法环境,可以将“又”后的语言成分P大致分为三类:(1)P1,只有“又不P1(了)”一种形式;(2)P2,包括“又不P2”、“又没(有)P2”和“又P2”三种形式;(3)P3,只有“又P3”一种形式。进入“又”字句,P要求具备如下特点:(1)P是受人们关注的方面;(2)P是有界性或有界化成分。这都使“又”字句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第八册唐诗《鹿柴》中有“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之句,句中的“复”,参考及有关注释都作“又”解。“复”在这句诗里当作“又”是不错的,问题是这个“又”不应理解为“夕阳入林,照到树上又照到青苔上”的“又”,(即不包含时序先后之意);而应理解为“夕阳落下地面以后,返射出来的日光入林(即这一天内的日光第二次入林)照到树水、青苔之上”的“又”。因为林中曾由于太阳落山失去光亮,所以诗人称这一天当中阳光的第二次入林照射谓之“复(照)”  相似文献   

17.
关于“俨然”一词,我想谈谈肤浅之见。《辞海》在“俨”字条下注:拟险切,“严”上声,琰韵,通“严”,敬也,矜庄也。并举“俨雅”、“俨恪”两词,其“俨”均通“严”。实际上“俨”除通“严”外,本义就是“矜持庄重的样子”。矜持庄重是什么样子呢,就是矫揉造作显示出来的那种骄傲自负而又庄重的模样,故“俨”又可理解为装做的另一种模样,而又装得那样逼真,故有“酷似”“很象”的意味。综上所述,“俨”可概括为:1作“恭敬、庄重”解;2、矜持而又庄重的样子;3、……很象那个样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又A又B”中的A、B的特点和A、B的语序问题,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平面对“又A又B”进行了研究,并对“又A又B”的构式化进程进行了穷尽式统计,初步得出结论:典型的“又A又B”起源于南北朝,后代继续发展,清代成熟.  相似文献   

19.
“左”和“右”是古今汉语中常用的两个字,意思常常是相对的,又常常连用。“左”和“右”的本义分别是左手、右手。“左”和“右”常常分别表示左边和右边。因为君主往往向南而坐,所以“左”又指东面,“右”又指西面。例如“淮左名都”(姜夔《扬州慢》)中的“淮左”就是“淮水东面”。“左”和“右”都有帮助的意思,其中“左”指  相似文献   

20.
郑立芳 《成才之路》2009,(34):48-48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的这首《秋思》传唱了千年经久不衰。其中典型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这首诗的主旨是表现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前三句比较平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在古诗中不足以打动人,动人的亮点在最后一句“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所以“行人”都整装待发了,诗人又拉住“行人”的手,思乡之情可见一斑。细节的运用使诗的境界突现,形神“毕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