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构筑了民众对超自然神秘力量敬畏与迷信的神话 ,当怀着民族救亡和思想启蒙重任的知识精英 ,用工业文明的理性与知识开启蒙昧的中国心智时 ,寻根文学中的原始主义文学成了民族自恋的挽歌  相似文献   

2.
萨满神话与其他神话不同,是有关萨满的神话。在神话中萨满不仅是宗教人物,而且也是神话中的人物。对信仰原始宗教的民族而言,他们的文化积淀于此。萨满神话是自觉的加工,在传承与变异中反映了民族文化传统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变形是神话最核心的本质.神话研究大家如谢林、卡西尔等对神话变形的研究作出重要的贡献.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外神话学界还没有对神话的变形式样作系统化研究.在吸取了中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图腾式变形、情感式变形、想象式变形、梦幻式变形和进化式变形"五式"概述、归纳了纷繁复杂的神话变形现象,并对这"五式"变形发生的原理作理式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自魏晋,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志怪作家加工、创作,变形母题丰富多彩,成为构建许多故事情节不可或缺的母题。变形母题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神话故事,特别是图腾化身和神体变形神话,是志怪小说变形母题的滥觞,其既确立了变形的结构模式和情节范例,又提供了变形观念上的依据。本文拟从神话视角讨论志怪小说变形母题的源流。  相似文献   

5.
神话中主体形象的异变反映了神话中情感的变形。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体现在神话中,这样神话中的情感越来越摆脱“原始野蛮”的气息,神话中的情感也就呈现出去圣化的特点。神话中的主体形象主要经历了四个方面的变化:拟兽化、拟物化、拟人化、人化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李蕾 《文教资料》2012,(32):89-91
细读迟子建的小说,能读出两个不同而相互佐托完美地融契在一起的世界,一种是万物有灵的大自然和笼罩着神灵之光的人的生活,清新,灵性而神秘,氤氲着浪漫气息。另一种,则是普通人,更贴切说,是民间底层人们朴实、平淡、温暖,不乏艰辛、苦涩甚至悲情的生活世界。这两重世界的书写,既体现出迟子建独特而卓越的艺术观念与个性,也展现出一个优秀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的生活与生存的深切关怀和爱意。  相似文献   

7.
庄子及其后学常常结合当时的精怪传说创造一些寓言作为自己的论据。道家学派对精怪现象采取相对崇信的态度,这与道家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是有关的。精怪观念与远古传说的合流对这一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山海经》中保存了中国最原始的神话资料,同时也保存了中国古代社会珍贵的文化信息。提取《山海经》中的变形神话,并对其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发现,变形神话中不但有社会道德体系和群体权威的构建,还有原始生命意识的反映,同时,变形神话对整个族群的文化传统在文化交流中的保持和变化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人类的功利心理与神圣的社会体制由此在变形神话中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变形神话也因此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模式,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原始文化,其兴起源于对人类原始思维以及心理结构的研究。在剖析原始文化时主要借用了“万物有灵”、“交感巫术”以及形成这些观念的根本——原始人的“集体无意识”。人类文化的普同性和心理的相通性让这个批评模式在中国原始文化上的运用成为可能。作为中国原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对这一理论的体现足以证明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前期的中国神话史研究者主要是茅盾和顾颉刚。茅盾的进化论是历史的视角。但其视野仅及原始社会;顾颉刚的专题神话史也是过程研究,注意到了神话发展的动力问题。20世纪后期,袁珂的广义神话学的观念拓展了神话学的空间。神话史研究着眼于神话与社会的互动,是在社会矛盾与神话的运动中把握神话历史发展轨迹的。对待原生态的神话和次生延续的神话,是神话史研究不得不辨析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希腊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一样反映出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本文从宇宙的生成、人类的起源、大洪水的传说和兄妹通婚现象等四方面比较了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异同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中国与希腊虽因所处地理及人文条件各不和相同,而思维方式各异,但从两国的古代神话对比中,我们还是能发现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学与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神话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义拟从古代与现代来分析探讨神话与文学的关系,神话与西方文学有深厚的渊源,在古代两者相辅相成,而20世纪文学出现了神话复兴。  相似文献   

14.
神话根据其发展时期的不同特征,可以大体上分成“原始神话”与“再生型神话”。于明代后期问世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晚期杰作,广泛汲取和融合了远古神话的基本素材和精神资源,同时又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开拓和改造,从而成为再生型神话集大成之作,并以小说的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神话文化的基本形态和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神话之于庄子不仅是任他驱遣的材料,而且更为他提供了写作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观物)的方式和表达的方式。形成庄子神话思维的原因是商代文化的传承、楚地宗教氛围的滋养、庄子独特个性的影响和黑暗现实的激发。本文的结论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作为一种外力促使了庄子对神话思维的自觉选择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古神话不发达的根本原因可分四个阶段考察:语言产生之前,人们无数代全力以赴地解决生存问题,与此相随的是“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心理习惯;语言产生之后,神话题材必然是紧紧围绕着与生存相关的事与物:补天、射日、治水、移山,数量既少,又总离不了功利性,这就必定是孤立的、片段的;接近文字出现的时期,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又使得产生神话的基础——蒙昧状态消失得快一些,其巨大的惯性还使中国的科技一度走在世界前列,却不能保持长久;文字产生之后,有史以来“重实际”的观念演进为重视先人的经验、重史,促使神话迅速演进成传说,甚至写进了史书,一些荒诞成分较多的传说,或加以全新的解释,或加以排斥。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天梯神话折射出了一种神贵民贱的消极思想,但更重要的是弘扬了土家人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勇气和同大自然顽强拼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敬畏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君子三畏”思想之中。孔子在前人敬畏思想总结的前提下重构而成,深刻地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于“天命”神圣性的体悟,对于“诚”的理解和深化,以及对敬畏思想的内化。  相似文献   

19.
神话不仅包括传统神话内容,而且也包括在当代世界里发生的所有的现象,后来它才逐渐汇为比较复杂的整体,并且与历史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神话里,我们很容易发现历史的痕迹和随着现实生活的发展发生的人们对生活的愿望。中国的神话也不是另一种神话世界。我们在研究中国神话的过程中,可以接近中国人的思维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神话的一大特点是它的片碎性和不成体系性。加拿大著名文学和文化批评家诺思若普·弗莱的神话理论为我们探求造成中国神话这一特点的原因提供了一个参照体系。根据弗莱的理论,神话产生于意识形态,在一个社会中关怀神话和自由神话应该同时存在,并应形成一种平衡与和谐的关系。而自汉代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学就成为一统中国的关怀神话,但它对自由神话的压制使得中国神话失去了进一步发展及系统成文的契机。弗莱的神话理论对中国神话片碎性原因的阐释能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入的人文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