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国时期的吴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孙氏父子凭借“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历经三世,制跨荆吴,割据江东,创立了六十年的基业,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 东吴政权何以能在江东立国,何以能和魏、蜀抗衡,决定性的条件是江南经济在东汉时期得到了开发。  相似文献   

2.
汉末建安时期的长坂坡位于今荆门漳河新区响岭岗、掇刀一带。长坂之战以前,鲁肃和刘备在此相会,确立了联合抗曹的方针,长坂坡是孙刘联合的起点,随后的长坂之战是赤壁之战和三分形势的前奏和序幕,是刘备集团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在整个三国时期,长坂坡是魏、蜀、吴三方势力角逐荆襄地区的地理中心,是三分形势的重要地标,在天下三分格局形成和三国文化演变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国时期二十多年间发生的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又都对当时历史的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比较一下这三次大战役的异同,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胜负不单纯取决于军事实力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战争的性质以及主观指导的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4.
逍遥津战役是三国时期东吴对曹魏发动的一场重要战役,这是三国前期东吴发动的历次战役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逍遥津战役东吴的失败,进一步促使东吴改变联蜀抗曹的策略。东吴采取了吕蒙的策略,夺取荆州以巩固长江一线。从而,对魏、蜀、吴三方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位于长江中游的荆州襄阳地区,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优势,成为三家争夺的焦点,逐渐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作者从军事地理的角度进行研究,概括了荆襄地区战略枢纽地位的形成及三大集团对这一地区的军事控制与争夺。三国群雄逐鹿,征战江山的军事活动是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地理环境在冷兵器时代军事活动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用兵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与地理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集中概括地描写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魏、蜀、吴三足鼎立形势的形成,直至三国归晋这一历史时期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矛盾斗争,并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塑造了几百个栩  相似文献   

7.
郦道元的《水经注》弥补了《三国志》没有地理志的缺憾,大体承袭了《水经》的写作思想,全书涉及到的三国史事,详于曹魏,略于蜀吴.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和地域文化发展的引擎,《水经注》为我们展示了三国时期城市文化地理发展的靓丽景现.  相似文献   

8.
三国84年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三国酝酿建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晋、吴对峙时期。又可分为五个写作板块:曹操专权;“蜀汉”;“曹魏”;“孙吴”;晋、吴对峙。  相似文献   

9.
三国坛     
肖宇韬 《辅导员》2014,(13):89-89
时间:三国时期 地点:荆州城前 人物:周瑜、诸葛亮、刘备、赵云、吴兵、蜀兵 [刘备借了荆州,久久不还,周瑜让鲁肃去要,鲁肃又被诸葛亮耍了’说要东吴去打西川,蜀国就为他们放粮。][吴兵来到荆州。]吴兵:(高声齐喊)东吴的周都督来也,快快打开城门。  相似文献   

10.
论孙刘联盟     
孙刘联盟是在曹操大兵压境的严峻形势下孙权、刘备采取的权宜之计。长远而论,联盟与双方的争霸图谋相冲突。联盟在鲁肃、诸葛亮的全力、倾心推动下形成,势必随着他们不能掌握局面或离世而出现波折。孙权、刘备及其部属于联盟多无诚意,但联盟破裂应归罪于孙权、吕蒙而非刘备、关羽。吴、蜀后期的"盟好"关系尽管是因为"蜀弱吴孤"和吴国国政混乱不得已而为之,但"掎角之势"仍然保障了三分局面的相对稳定和吴、蜀向南方、"南中"发展。与历史上众多的国家或政治集团之间的所谓联盟相比,孙刘联盟产生过重大影响,是维持时间长、有过真诚合作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极具哲学意味地深入了人的灵魂,而《三国演义》关注事功,离人的灵魂较远。但这两部大书绝非截然对立,“英雄情结”与“赤子之心”不无统一处。将两者对立起来的观点,其误在于把权谋和成败当作了《三国演义》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读三国志法》中,毛氏将《三国演义》的叙事方法总结为“十五之妙”,并在具体评点中对作品的结构、章法、笔法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起结法”、“照应关锁法”、“同中见异法”、“相衬法”、“以无写有”等技法。从《读法》提出的叙事“十五之妙”入手,结合具体评点,阐释《三国演义》毛评的叙事理论内涵,以揭示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叙事谋略。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把一般人不愿看也看不懂的史书《三国志》通俗化为易懂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让读者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让人认识了人性。这里通过几位典型人物形象分析了《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性恶、人性善以及善恶的交战,总结论证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而且是一座灿烂的智慧宝库。在当今这个竞争的时代,站在自主创业的高度,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国》给予现代人的深刻启示:(1)识人用人,致胜之本.(2)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3)随机应变,出奇制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日译本《通俗三国志》与《诸葛孔明鼎军谈》的比较,指出作者元祖竹田出云熟知《三国演义》或《通俗三国志》,《通俗三国志》可能是该作品的语言表现的直接源泉。《诸葛孔明鼎军谈》一方面继续发挥刘备的正统性,把曹操彻底塑造为反面角色,另一方面则遵从净琉璃把"保全安泰作为闭幕"的结尾特点,使三国的大将最终和解,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剧作在充分利用三国演义故事的同时,增添女性形象。剧中女性角色活跃,以女性的牺牲成就剧中人物的成功,构成净琉璃所要求的悲剧场面。然而,《诸葛孔明鼎军谈》的过度中国化,可能使日本观众接受起来感到困难,故而没有得到好评。  相似文献   

16.
《太平记》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次大量插入三国故事的战争小说,通过调查《太平记》中三国故事的文献来源,可以描述《太平记》与中国三国故事的文献关系。就目前的文献根据,不能排除《三国演义》影响的可能性,但也不能断言有《三国演义》的影响。至少可以认为《太平记》的大量使用三国故事,说明中世时期三国故事已经较为流行,这是《三国演义》发生普遍影响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是魏晋间的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的材料来源,一为魏、蜀、吴三国的现成史书,一为有关记录和多方调查、搜集得来的史料。陈寿以《魏书》前4卷“魏帝纪”作为全书的纲领。另对三国人物作了各种名目的品评。《三国志》取材谨严,剪裁得当,叙事有法,文笔简洁。《三国志》以其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它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取材于《三国志》的戏曲小说数千计,三国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越出国界,流传到日本与东南亚一带。  相似文献   

18.
湖北是三国时期历史人物活动的重要舞台,至今,在湖北地区还留下了许多与三国人物和事件相关的地名。文章通过对湖北地名及与这些地名相关事迹的爬梳,揭示了三国文化在湖北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三国演义》中,作将告语类体的撰写模式熟练地应用于情节发展之中。使告语类体在作品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了解告语类体的撰写模式,有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演义》与《东周列国志》是虚实结合和羽翼信史的典型代表,但学术界很少对两部小说作比较研究,尤其忽视对《东周列国志》的研究,这与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通过素材与模仿、史实与虚构、艺术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三国志演义》的素材不仅来源于三国史料,也接受了列国故事的影响;冯梦龙辑演《东周列国志》,虽然仿效《三国志演义》的表现手法,但整体上仅仅是对历史材料作艺术处理,限于“信史”的创作观和历史素材的特点,致使结构松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