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盛唐士风的突出表现之一是士人积极干谒求进,但盛唐士人对干谒的态度又是相当矛盾的。经过魏晋风度的鼓荡,士之重人格独立的文化品格被盛唐士人突出强调,同时一般士人在干谒中趋炎附势、蝇营狗苟形成较坏的负面影响,使正直之士对干谒深以为耻;但盛唐之士又以强调个体尊严、出于公心、展示才华等方式修正干谒行为,所以盛唐士人虽多耻于干谒,但干谒之风仍很盛行。  相似文献   

2.
唐代科举中用诗歌干谒名流,而金榜题名者甚多,白居易、王维、杜牧、朱庆余、卢储、高蟾、杜荀鹤等人都以生花妙笔的干谒诗展示自我才华而走上仕途。解读这些干谒诗,是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新编全唐五代文》与《全唐文》相比,内容体例方面有四个特点:(1) 增收了大量篇章;(2) 注明了收文出处;(3) 校勘审慎仔细,校脱补残,改讹正误颇多;(4) 重写补写了作者小传。从东汉开始的骈文,至唐五代形成了广为流行的时代风尚。唐初古文倡导者以雅正刚健的古文来对抗朝野流行的浮浅靡丽的骈文文风。然韩愈之后古文家追求奇奥文风,不为大多数文人接受而古文消沉。可以说,整个唐五代时期骈文一直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4.
明代著名的“后七子”代表人物宗臣有一篇精彩的文章——《报刘一丈书》。文中生动地刻画了“权者”、“干谒者”和“守门者“的反面形象。尤其对干谒者穷形尽相,入木三分。并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官场的丑陋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创作中常常会出现破体为文的现象。考察其原因是文体自身发展、社会诸因素影响、创作主体活动三者合力的作用。从文体自身规范出发,可将破体为文的方式归为以下三种情况:(1)文体内部支配性规范移位;(2)一种文学体裁借用他种文学体裁的结构要素进行创作;(3)文学文体与非文学文体进行杂交。破体为文不可刻意为之。  相似文献   

6.
初盛唐诗歌新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眼于文献学的角度,对初盛唐诗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有关诗歌,或系年,或笺释,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前哲时贤的看法与意见,有利于对唐诗的全面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7.
唐长安城所蕴涵的建筑文化思想表现出长安文化兼容并蓄、求实创新的文化气度 ,代表着初盛唐时代的审美理想 ,对初盛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初盛唐诗人笔下的关中景观是积淀深厚的社会之美 ,是蕴藉丰厚的文化意象。唐长安城的文化地理背景及其由宫城而皇城、外郭城 ,自上而下逐层推移的立体布局 ,赋予初盛唐诗歌高蹈雍容的气度 ,博大宽广的胸襟。长安城层层递进循环往复的方形平面建筑模式营造出刚劲稳健、明净朗练的美感氛围 ;整齐反复的节奏韵律又传递着强烈的秩序感、归属感与崇高感。大唐诗人的骄傲与激情 ,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意志、审美理想 ,就在这平整方正的布局里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刘志华 《江汉学术》2023,(2):124-128
俄苏文论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俄苏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是中俄比较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通过具体分析俄中文论关系中的“移植”“误读”“纠偏”“阐发”等四种现象及其主要表现,《中国接受俄国文论研究》对俄苏文论被中国现代文学吸收和转化的过程和机制展开重点考察,以探寻其中的思想碰撞、交汇的理路,可为当代中国文论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与方法。俄中文论关系主要构成在于:1920年代早期对“无产阶级文化派”、1930年代对“拉普”的移植接受及1949年前后中国文论的全盘苏化;对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和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误读;对俄苏文论的缺失进行纠正并结合中国具体社会历史语境加以“本土创造”。  相似文献   

9.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任侠风气所包含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心理通过其任侠、咏侠活动,已成为他们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任侠精神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或任侠精神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形成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表现出初盛唐任侠风气与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并由此带来了唐人咏侠诗潮的高涨和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论盛唐时期的水利建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盛唐时期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完善了管理水利的机构,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水利法典,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盛唐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每年平均完成的工程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盛唐时期的水利建设大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减轻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促进了航运的进步,在唐代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王充的《论衡》在提出的“五文”说时将“上书奏记”即应用文放在重要地位,表现出丰富的应用写作思想,屡次将公文与文学对举显示其“文”、“笔”的分辨意识。王充认为应用文应广为世用,有辨别真伪、劝善惩恶的道德伦理价值;主张应用写作遵循有用的原则,要求写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保持应用写作文质的统一,但本质的真与形式的美冲突时往往先质而后文;应用写作应针对社会现实,面向客观生活,应用文应切中时弊、补察时政。  相似文献   

12.
写作课教学双边活动中,较之于单纯的理论教学,教学中的教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写作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培养浓厚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地、自主地、自由写作的习惯;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写作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13.
保辜制度起源较早,但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却是唐代的事。现存的《唐律疏议》中规定了保辜的类型、保辜适用的范围、保辜的期限、损伤程度的界定、伤害人处罚的规定等一系列问题。讨论唐代保辜制度对上述问题的规定,可以深入分析唐代保辜制度自身的特点,可以透视其立法基础,这对当前的学理研究和刑事立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校写作教学一直面临着创造性提升和写作主体性回归的问题。只有摆脱课堂内理论化的教学内容、既定的学生因素和受到限制的教师因素影响,把引领学生作为创造者的主体性回归作为我们努力的归依,学生才能真正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回到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去,回到自己对生活表达的无限可能性中去。  相似文献   

15.
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社会角色。唐前士人的社会角色经历了曲折的变化。唐代士人社会角色的变迁是与唐代社会政治的变迁紧密相连的。儒士、文人和官僚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唐代文人的基本面貌。从社会身分的角度看,活跃在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几种社会角色,基本上可说是郎官、翰林学士、谏官、幕僚、州官等等。这几类人中,除了翰林学士是新产生的一种社会角色外,其他几类基本上是在原有的官僚体制格局中略作调整;但郎官、幕僚和州郡官之流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中尤为活跃,所起的作用也更加明显。科举和入幕,特别是科举,成为士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两大基本途径。大多数士人都走过这条坎坷不平之路。而科举和入幕的共存,集中体现了唐代士人社会角色变迁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唐赋在唐代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重视不够 ,唐代咏物赋自然也就很少论及。而唐代咏物赋在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由此奠定了其在咏物赋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学生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问题主要在于措词、语法知识、语篇衔接以及文章主题方面;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四种大学英语写作训练模式:一是词———句———段模式,二是主题句———支撑句———扩展句模式,三是引言———主体———结论模式,四是阅读———讨论———写作模式。这四种训练模式在重视训练学生基本功即遣词造句能力的同时,兼顾大学英语写作技巧的训练,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大学英语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从同伴反馈的反馈前培训、合理分组、反馈中的媒介、反馈的激励机制、反馈的内容、反馈的量与度以及与教师反馈的有效结合等七个方面论述同伴反馈有效实施的策略,以期对英语写作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唐代科举非常重视试判。作为考察吏能的文体,并不似唐代杜佑所说专以难人为能事;判题本身被赋予了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目的,文人政治下受尚文风尚的影响,在判体文中,吏能主要表现为学问精通、文章美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